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中华文氏族谱释义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关键字:文氏家谱、文氏宗谱文氏族谱、文氏家乘、文氏支谱、文氏房谱、文氏通谱、文氏统谱、文氏联谱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家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前身称为世家、世本和玉牒,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最早的家谱,仅指一直系之本家谱,后渐渐扩增至同一祖先的各分支的所有后裔。
宗谱:《说文》:“尊祖庙也。”汉贾谊说:“流派所出为宗。”宗,其义为祖庙。与最早具有“狭义性”的家谱而言,家谱仅指一家一直系。而宗谱,应包括同一祖宗下所有支系,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是不能称为“宗谱”。
族谱:“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是“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又因分衍或迁徙等原因,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就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之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的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因此,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的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通常,我们会看到众多的文氏家谱中,有些谱书冠名为“文氏某房家谱”或“文氏支谱”,那么,与一般的谱书有没有区别呢?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进行区分一下:
支谱:支,指分支,树有主干分支,文氏同一始祖下繁衍众多子孙后代,而又各自枝繁叶茂成世系,因创业,避难等原因迁徙出该始祖祖居地,修编家谱时冠名“支谱”,表明归属某宗派。如,江西萍乡文氏诚斋公支谱,(清)文叔来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该支始祖为后唐文时(春元),始迁萍乡祖为明代文必达,乃江右文氏下一分支。
房谱:根据某一个世代的排行,如长房二房三房等,在编修家谱时,按房分卷,称之为房谱。该世代的排行,并不一定只是亲兄弟的排序。如,文氏三房四修支谱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也有以增加名讳来区分,如湖南宁乡文氏亨房族谱六卷,(民国)文光锡,文大源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因此,在编修家谱的过程中,一般会将支谱和房谱合起来,总称“支房谱”,这样能清楚明白表明该谱是哪支哪房。
家乘:原指家事的记录,后与家谱家史同义。明代高启 《梦松轩记》:“近代卿相之后有不数传,其谱牒尚明,家乘犹在,而子孙已失其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余尝序 马 氏家乘,然其夫之名字,与母之族氏则忘之久矣。” 有少许部份文氏家谱名称冠以“文氏家乘”。乘,实际上是家谱定量的一个别称,“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多作称谓单位。
通谱:在谱牒的诸多种类中,通谱是中国谱牒发展过程现的一个特殊谱种,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所说的“同姓通谱”,是指在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相对于以一族一支为记载对象的“族谱”、“家谱”、“支谱”而言,反映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姓宗族之间、同一宗族的不同支派之间关于姓氏的渊源关系和从某一代开始出现的世系会通关系,因此,又可称为“联谱”。
同时,通谱本身也是一个有众多分类的类别。
通谱的别称有全谱、会谱、会通谱、统会宗谱、会宗统谱、统谱、统宗谱、统宗世谱、统宗谱略、统宗簿、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大同宗谱等等。
就是在单独的宗谱、族谱、家谱、家乘、世谱和谱中,为了包括大范围的族人,也常常有将各族先前所刊刻的大量谱牒统合起来的情况。如,江右文氏通谱,(现代)《江右文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文强、文起等主编,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出版。是谱,以江右春元公为始祖,涉及赣、湘、鄂、粤、桂、黔、滇、蜀、闽、越、吴、琼、港、台、豫、鲁等地区文氏源流与世系。
通谱的形成,标志着同姓联结关系开始了向实体性的同姓集团的转化过程。同姓集团是否形成,首先即表现在通谱的编撰上。通谱的基本前提是“重同姓”,通谱,应该分为狭义的通谱、统宗谱和联宗谱三类。
如果同姓一个宗族很强大,将另一宗族的族谱与本族的族谱合并,又在组织上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合并,谓为合族,我们有时会在文氏族谱中看到如“宗族合同”“合族合同”等等。另一种情况,各宗族采取对等的立场,在名义上进行了合并,但实际上却保持了各自原有结构的独立,这一过程与联宗相近,所形成的通谱,应具有联宗谱的性质。事实上,两个宗族把各自的族谱拼合在一起,大多只限于使共同的记事(主要是古代的故事)得以互相参照,世次也因此得以统一,而在宗族的结构上相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种情况在后世更为常见。此时,除了称为通谱以外,往往还有合谱、合编、全谱等名称。
统宗谱,在本宗与分支的关系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实现宗族的统合,编就而成。反映的是一个实体性宗族内部主干与分支的关系,即类似于“归宗”,不能也不必称为联宗。
联宗谱,可以看作是与狭义宗谱相对而言的广义的通谱,是指若干个同姓不同宗的宗族通过追溯共同的祖先和建立相应的谱系关系而编修的联宗族谱(亦称"合族谱")。通谱和统宗谱大规模展开,会出现一省范围或数省联合进行的局面,如湘桂文氏联谱,西南文氏联谱等。
谱牒之所以能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各种谱牒编纂时确定的功能目标,特别是谱牒记录的世系所涉及的不同范围。以某一具体宗族的直、旁世系为范围而编成的谱牒,是一般的宗谱(包括宗谱、族谱、家谱、支谱、房谱等);以若干个宗族形成之联合体、复合体的世系(主要为直系)为范围而编成的谱牒,就是所谓通谱。一般宗谱中可以包括通谱的某些内容(通常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谱中同样可以而且必然会涉及一般宗谱的某些内容。
以上,仅仅从历史衍变,血缘关系等方面对家谱各种名称简单地说明,了解文氏家谱的名称及历史衍变,目的主要是更好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谱文化,更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