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周氏家族5000多年家族繁衍发展史族谱惊现分水镇
一本刊行于清代道光年间、记载了中国第九大姓——周氏家族5000多年家族繁衍发展史的珍贵族谱,最近才被广为人知。在安居区分水镇大马口村7组,69岁的卜孝良大娘和她的丈夫周俊明共同保有着这份珍贵的族谱。 周俊明的爷爷周守全老先生在周氏家族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今天,在他的族人看来,由他的孙儿孙媳保有这份族谱并不存在多大的争议。
这本族谱代代相传。文革中,破四旧之风盛行,周守全冒着极大的风险,将这本族谱保存了下来。卜孝 良说:“我们这一家是贫下中农,工作组没有来过问,老前辈(周守全)专门做了一个书架,用油布口袋把书裹起,里面放上叶子烟,这才保存到今天。” 在周家的人看来,这本族谱作为他们家族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见证,是他们缅怀先辈功业、联系历史的一个纽带,在他们心目中拥有异常神圣的地位。他们平时从不轻易示人,即使是在清明会例行的贡祭族谱仪式上,他们也要先洗手,再点上一柱清香,恭恭敬敬地把族谱“请”出来。
在虔诚而又庄肃的仪式后,那本神秘的族谱在记者面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族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厚度约3厘米,宽约25厘米,长约38厘米,有160多页(古书两页一折,相当于现在的320多页),内页采用木刻版印刷,印刷字体为标准宋体,非常清晰工整地印在宣纸上,付印年月为道光二十八年孟夏月(公元1848年4月)。族谱封面已有损坏,一些边角也有些残缺。在缭绕的清烟中,所有人都满面严肃地望着这本写满了历史沧桑的历史遗迹。
翻开族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谱序。这本周氏家族的族谱不仅印有宋宁宗和明太祖颁行的《修谱诏文》,还有明代那位才华横溢的汉隶大学士兼修国史总裁解缙,于明永乐七年仲春(二月)为周氏族谱写的序言。这位出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的大才子,和分水镇周氏分支的始祖、三国时吴都督周瑜的小儿子周胤是同乡,这才欣然为老乡的家谱作序。据周氏族谱记载:周瑜少子都乡侯周胤贬官后谪居庐陵乌东巷,在他的后人中,就包括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千古佳句就出自这位理学大宗师的手笔。
这本族谱记载了周氏家族5000多年来的繁衍发展史,周家的历代先贤,这本族谱记载了黄帝、颛、帝喾、後稷及周朝各王在位年限,至汉初,一代名将绛侯周勃也出自这个家族。到三国时代,东吴都督周公瑾联刘抗曹,谈笑之间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成为周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周瑜死后,他的儿子周胤谪居庐陵,他的后代先是迁到袁州(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后来又返回庐陵祖籍,世代繁衍,家族人丁兴旺,仁人辈出。 周氏来川始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最晚的一批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抵达,那时,正是清王朝命令湖广居民大量来川之际,史称“湖广填四川”。周氏家族来川后,散居四川各地,清道光年间,在川的周氏家族成员公推家族中的一位长老周成龙编写族谱,将清道光二十八年前周氏各房的繁衍情况汇集成册。后来周成龙又返回原籍,与另一位家族长老周忠谣先生共同续修族谱,并统一了周姓的川湖字辈。 周氏族谱付印后,分水镇、中兴镇周氏宗祠各自保留了一册(分为上下两卷),遗憾的是,中兴镇周氏宗祠的那册在民国时期毁于祠堂大火,迄今所知的就只剩下分水镇周氏宗祠这册,上卷被退休老工人周俊明珍藏,而下卷则藏于另一位周家后人周宏金的家中。
据称,目前这册上下两卷的周氏族谱并没有副本,周家的人否认了族谱影印本的存在,他们证实没有把族谱拿去复印过。 中兴镇退休老教师周亚夫1984年退休后,在当时的劳动乡编写乡志,在此期间,他萌发了寻找族谱的念头,终于在分水镇大马口村发现了家谱。据称,分水镇周氏和中兴镇周氏是亲房,他几次试图复印族谱留存均遭拒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