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郭氏大宗祠是一座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老祠堂
广州荔湾郭氏大宗祠是一座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老祠堂,东漖街东漖郭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1577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宣
东漖街东漖郭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1577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宣统年间又重修。1993年再由海外港澳乡亲捐资重修。祠堂座北向南,歇山顶,面前是东漖河。门口一对石狮子。深三进,通进深51.5米,大门上木刻着“郭氏大宗祠”。第二进,正中悬挂着“世德堂”木匾,摆放着供桌供奉福、禄、寿三星。第三进,正中悬挂“奉先思考”、“崇德务本”木匾,正中供放祭桌,供奉祖先牌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郭氏第十七代孙郭泽乾在该祠创办“东漖郭氏学堂”,校名后来改过多次,直至1988年,在该祠堂的东面由旅港乡亲捐建“东漖侨联小学”,才把该祠内的课室搬到新校舍。
现为“海外郭氏宗亲联谊会”和“东漖老人文娱康乐中心”。
从荔湾区东漖南路一个不起眼的巷口往内走约200米,就能看见“东漖侨联会”的牌坊,这里是东漖郭氏大宗祠的扎根之处。悠久的岁月并未让这座宗族祠堂建筑蒙上清冷的气息,祠堂内族人忙碌的身影提示着路人:它仍鲜活地存在着。东漖郭氏大宗祠坐落于荔湾区东漖街东漖社区龙溪东路仁秀坊185号,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历经沧桑,祠堂的建筑布局及建筑构件至今仍保存完整,但里面所藏古文物已荡然无存。这个宗祠见证着东漖郭氏家族的开枝散叶,也亲历着东漖社区的屡次变迁。占地逾千平方米、来自明朝古建筑的老宗祠,在广州已经很少,可惜的是,里面所藏古文物已经损失无存。几百年来,郭氏大宗祠屡遭破坏,变得百孔千疮。正门巨大的木刻对联、横匾,以及木柱上各朝代的木刻名人对联等已荡然无存,这令郭氏族人感到痛心疾首。
据郭氏《重修大宗祠记》记载,明正德年间,郭氏大宗祠始建于横槎之西,即广州市芳村将军庙旧址,后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迁建于横槎之南的现址,建筑占地1191.4平方米。整座祠堂由青砖石瓦打造而成,主体建筑前的走廊上由檐柱支撑,四根长短不一的房梁呈梯形搭建在檐柱上,将屋顶牢牢撑起,房梁上的花纹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堪称岭南祠堂建筑风格中的典型。
未入祠堂,便能看见众多大小石狮。石前檐柱挑头的小狮子、虾公梁的石狮、墀头砖雕上的狮子相映成趣。仔细端详虾公梁上龇牙咧嘴的石狮,其背上的镂空椭圆石雕十分精致。墀头砖雕做工也非常精细,人物、花卉图案仍清晰可见。
走进宗祠内,右侧是琳琅满目的图书和健身器材,左侧有一台乒乓球桌和一些老照片。现在这里已经建为东漖老年文娱康乐中心,成为社区居民读书锻炼的好去处。正门和中堂之间立有两株稀有的桐树,据说这是宗祠“世德堂”的特别标志。早些年前,其中一株桐树枯死之后,郭氏族人几经周折,才在东漖中学找到了这种树的树苗。
广州市文化局的考古人员在郭氏大宗祠考察时曾指出:“面积这样大的明朝古建筑,在广州农村已经很少,但最可惜的是,里面所藏古文物已经损失无存。”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郭氏大宗祠屡遭破坏,变得百孔千疮。正门巨大的木刻对联、横匾,以及三个殿堂、五面墙、十条大木柱上各朝代的木刻名人对联,还有中宪大夫、奉政大夫等横匾全都荡然无存,这令郭氏族人感到痛心疾首。“原来这里整面墙都是神主牌,有屋梁那么高。”宗祠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永卓比划着说,“现在一块也找不回来了。”
1993年郭氏大宗祠复建时,郭氏后代曾邀请乡中长者到宗祠内座谈,请他们回忆宗祠内的设置和壁画设计,并调动郭氏族人共同商议重修方案。在宗祠数次整修中,只修复破损,并未改变建筑本身的结构。正门的红木大对联和堂内的横匾在复建时基本按原样重置。资料显示,宗祠内后堂至今巍然不倒的檀木柱,为羊城古建筑中所罕见。经历了长久的磨难后,这座古建筑还是被历史刻下了痕迹,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廊的红砂岩柱已有些褪色,中堂的一根石柱也与墙体有些分离。
宗祠曾用作学堂
祠堂内部曾用作学堂的教室,直到宗祠复建前,东漖社区六个年级学生的小学生涯都是在祠堂里度过。
旧时的东漖是河涌遍布的水乡。对于当年的趣事,郭永卓仍然记忆深刻:“以前祠堂前面的田野就是学堂的操场,坐在门口的石墩上还能看到10公里外的三山,那时小伙伴们还争着坐。”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东漖郭氏十七传孙泽乾在大宗祠创办“东漖郭氏学堂”,从此,东漖河畔便常有阵阵读书声相伴。据《芳村区志》记载:“学堂得到族中父老支持,将世德堂的祖尝田6.7公顷拨作办义学田产,郭族子弟免收学费。”祠堂的耳房曾用作学堂的教室。耳房窄而极深,只能摆放下两张小桌,却能摆下约十排座椅。回忆起当年的上课场景,郭永卓连声感慨,班上后排高个子的同学视力好,隔着那么远的距离竟能看清楚课室另一头黑板上的字。
郭永卓告诉记者,直到宗祠复建前,东漖社区六个年级学生的小学生涯都是在祠堂里度过。原先作教室时开凿的窗户在复建时被重新填上,但现在仍有几间教室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学堂在复建前就已经搬到祠堂隔壁,更名为东漖侨联小学,后与金兰小学合并,现在变成了东漖中学的学生宿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广州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位于广州市芳村区东漖街龙溪东路仁秀坊185号[1]的郭氏大宗祠便是郭子仪的后裔迁居羊城后所修建的一座大宗祠。据介绍,郭子仪后裔传至第25代和第26代时,在芳村东漖的居住者已达6000人左右。万历年(1577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宣统年间又重修。1993年再由海外港澳乡亲捐资重修。建筑历史据郭氏《重修大宗祠记》记载,明正德年间,郭氏大宗祠始建于横槎之西,即广州市芳村将军庙旧址,后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迁建于横槎之南的现址,建筑占地1191.4平方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郭氏第十七代孙郭泽乾在该祠创办“东漖郭氏学堂”,校名后来改过多次,直至1988年,在该祠堂的东面由旅港乡亲捐建“东漖侨联小学”,才把该祠内的课室搬到新校舍。1993年再由海外港澳乡亲捐资重修。现为“海外郭氏...
· 一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姓氏宗祠,江门荷塘聂氏宗祠
我这里说的“荷塘”,是江门市荷塘镇,这里有个村庄叫苍村,村里居住着我们好几百聂姓宗亲,在村中腹地建有聂氏宗祠,宗祠至今有五百多年历史。古色古香,虽历经几百风雨洗礼,可依旧雄伟霸气。在企业家聂孟聪父亲的领导下,成立了苍村聂氏理事会,理事会在聂志康等理事成员的管理下,与全国各地聂氏组织开展了联谊对接,打响了苍村这张名片,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誕这天,村里就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在祠堂门口席开百桌宴请外地宗亲和亲朋好友。场面浩大,全镇沸腾。昨天,我受邀参加了这里一年一度的祭祖敬老盛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欢聚一堂,把酒聊天下!唱响了和谐三耳的主旋律,苍村聂氏敬老酒会在一片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 一座古老的祠堂记录着近八百年的历史
沥滘改造终于来临。讲古佬心中一颤抖。一条古村,承载几多人和事,可能在顷刻间被抹得干干净净。在印迹尚存时,且听讲古佬将故事说从头。“沥”即大河,“滘”为水道。在古代,沥滘水道是进入广州的两条主要水道之一,沥滘因而成了重要港口,为当时番禺古渡所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很早就有移民岭南的中原人定居。开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以前,当时既有严、曾、白等姓氏族人。南宋年间,一位叫卫达的人来到沥滘定居,繁衍出后代的卫氏族人。卫氏族人出现,令沥滘开始壮大起来。这群当时的新移民,与每一个时代的那些逼于时势,无奈地离乡别井,客居异地生根的新移民一样,都有着比起先入之主更多一份的勤劳———这是生存所必须的。故此,他们一边努力开耕,一边勤奋读书博取功名。南宋时,卫氏就出了第一个进士———卫惟寅,官居朝议大夫之职。自此之后,沥滘卫氏博得功名者不胜枚举。状况最盛时的清朝,沥滘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名。卫氏...
· 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一、源流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
·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博罗泰美车氏宗祠
博罗县泰美镇车村的车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初期,历经460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吸引众多文物工作者及文人墨客前来探古寻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车氏宗祠就被列为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车氏宗祠内还藏有明代文物。二进院落石柱支撑;据宗祠的管理人员、车村老人车添友介绍,车氏宗祠堂宽20.2米,进深39.1米,面积889平方米。宗祠大门前有一堵高2米多的照壁,大门屋顶为悬山灰瓦顶,两侧屋角稍稍翘起。宗祠的木门刻画了张飞与关羽的大画像,门前的两侧墙壁上还印刻了牡丹、青松、山河等图案的壁画,壁画的颜色、条纹依旧清晰可见。大门两侧各挂着一个粉红色的大牌匾,门口对联上写着“脉接罗山瑞气,祠迎榜岭春风”。车氏宗祠属二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走进祠堂,记者看到,16根14米高的石柱支撑起祠堂的整体框架,四周青砖墙到顶,天井边的围栏石雕造型别致。大门过后便是第一个天井了,由天井到过殿,有五级台阶。过殿后面又是一个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