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档案馆展出的《谭氏族谱》让我们更好了解历史

2017-02-0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0
转发:0
评论:0
从档案馆展出的《谭氏族谱》让我们更好了解历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谭嗣同一首《狱中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谭嗣同一首《狱中题壁》诗,表达了这位“戊戌君子”的视死如归。今年3月10日是谭嗣同诞辰151周年纪念日。昨日,浏阳市档案馆首次对外展示馆藏的一套1914年续修的《谭氏族谱》,再现了谭嗣同百年前“戊戌变法”中的视死如归,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档案。

从档案馆展出的《谭氏族谱》让我们更好了了解历史

 档案史志 ;父亲谭继洵历官陇鄂政声卓著《谭氏族谱》至今保存完好,共十二卷。“谭氏族谱”四个字遒劲有力,打开古朴厚重的封面,开启的是谭氏族人一场穿越百年之久的述说和对话。记者注意到,《谭氏族谱》卷二中,谭嗣同家族成员有详细介绍,谭嗣同祖父为谭学琴,父亲谭继洵,有两个伯父继升、继墉。谭嗣同则有两个哥哥、三个弟弟。谭嗣同自己的儿子传梓早逝,以哥哥嗣襄之子传炜过继名下,由此传后人。      在卷一记载的同邑王猷美撰写、浏阳县知事杨启勋书写的四修序中写道:“浏阳谭氏,其先世崇安侯,渊受茅土之封,靖夹河之难,自时厥后代有伟人……光禄公继洵,始以文显,历官陇鄂,政声卓著。”

档案钩沉 ;日本多人劝其“东游”,谭嗣同不听《谭氏族谱》对谭氏家族情况有系统的介绍,对谭嗣同本人及“戊戌变法”前后情况均有记载,谭嗣同舍生取义为改革而献身的浩然正气跃然谱上。《谭氏族谱》卷十一家传中,载有《复生府君传》(胞侄传赞谨述)。在这篇谭嗣同传记中,作者浓墨重彩书写了谭嗣同光辉的一生,包括在浏阳兴办算学馆、在湖南应陈宝箴之邀开展维新运动、在京城参与光绪帝推行的新政等传奇经历。“府君之未被逮也,日本志士多人劝公东游,不听……府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吾中国数千年来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其视死如归如此,呜呼烈矣!”作者对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从容就义,敬佩与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不仅如此,该传记还列举了谭嗣同所著各种诗文若干卷篇,可谓著述丰富,堪称大家。然而可惜的是,仅举例某书稿“数十篇稿皆散佚于京师,存于家者仅十之一二而已”。

档案寻踪 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后人,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治学精神,是谭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在此前的相关活动上,本报记者就见到了谭嗣同曾侄孙谭志宏、玄孙谭士恺等后人。正如族谱中记载,谭嗣同并未留下亲生子嗣。谭嗣同的父亲、时任湖北巡抚的谭继洵提议将谭嗣同二哥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过继,就是‘一子二祧’,因为谭嗣襄家也只有一个儿子。”谭嗣同的玄孙谭士恺说,不过因为谭嗣同遇难后,谭传炜几乎是谭嗣同夫人李闰带大的,所以视同嫡出。已是知命之年的谭士恺居住在岳阳,原来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程师,10多年前下海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其父亲谭志浩原来也是一位工程师,2009年去世。“我祖母刘氏原来是李闰的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通国学,会英文,经常跟我们讲谭嗣同的事情。”谭士恺说,从父亲、他以及下一代,都继承了祖辈留下的谦逊低调、注重教育的家风。作为谭嗣同的后人,谭士恺也一直教育子女要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他说,自己的女儿以前读书上历史课,看到谭嗣同的内容,都觉得特别自豪,但和他一样,从不宣扬自己是谭嗣同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浏阳档案馆首展《谭氏族谱》见证戊戌君子气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谭嗣同一首《狱中题壁》诗,表达了这位“戊戌君子”的视死如归。今年3月10日是谭嗣同诞辰151周年纪念日。昨日,浏阳市档案馆首次对外展示馆藏的一套1914年续修的《谭氏族谱》,再现了谭嗣同百年前“戊戌变法”中的视死如归,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档案。档案史志父亲谭继洵历官陇鄂政声卓著《谭氏族谱》至今保存完好,共十二卷。“谭氏族谱”四个字遒劲有力,打开古朴厚重的封面,开启的是谭氏族人一场穿越百年之久的述说和对话。记者注意到,《谭氏族谱》卷二中,谭嗣同家族成员有详细介绍,谭嗣同祖父为谭学琴,父亲谭继洵,有两个伯父继升、继墉。谭嗣同则有两个哥哥、三个弟弟。谭嗣同自己的儿子传梓早逝,以哥哥嗣襄之子传炜过继名下,由此传后人。在卷一记载的同邑王猷美撰写、浏阳县知事杨启勋书写的四修序中写道:“浏阳谭氏,其先世崇安侯,渊受茅土之封,靖夹河之难,自时厥后...
· 从各方面让你了解斗彩瓷器的历史变化
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明朝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或...
· 从莫氏族谱里了解莫氏起源历代名人
一姓氏源流莫氏之起源,许多典籍如《中国姓氏汇编》丶《中国古姓氏词典》丶《百家姓》丶《万姓统谱》等俱有记叙,然而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2丶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的后代,以官名为姓。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3丶《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丶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4丶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丶莫那娄氏改姓莫;5丶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
· 珍藏杨忠武祠文物,杨氏族谱更好了解杨家将忠君报国
《杨氏族谱》是杨氏的一部家族史,记载了杨氏家族的世代谱系。家谱虽然历史严谨性不足,但却可以补充国史或方志的不足。尤其“杨家将”历史而言,最权威的《宋史》成书于至正三年(1343年)至正五年(1345年)之间,由于编纂时间短,最大缺点是草率粗糙。而最早的《杨氏族谱》,编纂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只比《宋史》晚了20多年,尤其是在已有官方正史的情况下,族谱内的世系和人名并未从中照搬,也未采纳其它史料,可见应有自己的根由,所以其历史价值或不逊于正史。明谱完成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这两种版本均已散失。现存的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修订本,称为“前函”,以及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续修刻本,称为“后函”.“前函”十二卷,六本。卷一,载“新、旧序”、“凡例”、“纪略”等。卷二至卷六,载世系表(一世至十四世谱系)。卷七封秩表。卷八,诰封(包括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卷九,坟祠...
· 从族谱文献资料了解家乡历史兴衰
我的老家位于冀鲁交界处的卫运河畔,旧属山东省临清县(今临清市),现属河北省临西县。因久受中原文明的熏陶影响,再加之商贸繁荣,故此地颇重文教,历史上也曾诞生过不少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除了人口不断繁衍这一原因外,也离不了族中历代贤达之士的提振和支撑,这些人或因功绩贡献载入史册,或因品行操守称颂乡里,构成了我们所通称的“乡贤”群体。而这一群体作用的发挥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表述,激发了我对“乡贤”的浓厚兴趣。借国庆长假回乡探亲之际,我查阅了族谱、县(州)志等资料,拜访了本族长者,重温了族中几位乡贤的事迹典故,对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又增加了不少新的理解和认识。自有族谱记载以来,我的家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