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拜访的是一座藏在巴山深处的姚氏宗祠
今天我们去拜访的是一座藏在巴山深处的姚氏宗祠,“侯大户之子,年轻无知,对母不孝,还不悔改……”解放前,姚氏族长姚有常带领姚氏宗
“侯大户之子,年轻无知,对母不孝,还不悔改……”解放前,姚氏族长姚有常带领姚氏宗祠二百多人到当地的侯大户家,“教育”侯家不懂事的儿子。当时侯家是第二大富户,还办有民团,操兵,很有权势。侯之子读过书,乃高学历,却对母亲不孝,此事引起乡邻众怒,姚氏宗祠便亲自出面,侯之子不得不备席认错,并保证今后不再犯。自此,姚氏宗祠确立了威震四方、绝对权威的地位。虽然这只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但是姚氏后人姚华向记者讲述时,依旧保持着他年少听父辈讲述时的那股子兴奋。
近日,记者走进“姚氏宗祠”,探索这座古老而神秘的精美建筑里隐藏的故事。
姚氏宗祠的由来
姚氏宗祠藏在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远离城镇。深山之中,陡坡之上,周围绵延着青山,倘若无人带路,要想找到藏在山中的姚氏祠堂着实要花很大的功夫。不过,这也许正是姚氏宗祠能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受宣汉县文管所委托看护姚氏宗祠的原毛坝镇小学教师姚华介绍,冒尖村1987年以前叫姚坪村,多为姚姓,村里现有农户1000多家,姚姓人就占70%以上。姚老师今年70有余,打小就在姚氏宗祠附近长大,亲眼目睹了姚氏宗祠经过的辉煌与沉寂。
据资料记载,清光绪25年(1899年),由该村姚家第七代传人发起,倾一地一族之力,集一地一族之智,动工建造姚氏宗祠,修建5年才完工。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813平方米,由牌坊、戏楼、内坝、正殿、左右厢房五大部分组成。
姚氏宗祠于1889年竣工后,当时族长姚登高(字嵩山)成立了宗族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各种宗祠的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祠堂每年春节、清明、月半、重阳,必须举行盛大宴会,部分男女老幼必须参加,依照辈分,依次坐席,敬奉祖先,研究处理重大事件。每逢重大节日,必请出宗祠的礼仪锣鼓大小三套,乡间唢呐、笛子、铜号样样齐全,热闹非凡。
戏楼保存相对完好
月耳坝居祠堂正前方,半圆形,占地面积90平方米,全用石板铺成。
月耳坝左右两边的巨大石墩上分蹲着两只大石狮。左边公狮脚戏绣球,嘴里也含着绣球,瞭望远方,尽职镇守着姚氏宗祠。右边大母狮用左脚轻轻护着小狮,生怕踩伤了小狮。姚老师抚摸着石狮对记者说,“这表示姚氏家族虽然威严,但对后人是十分怜爱的。”
往里走,高高的牌坊宽23米、高18米,面积300平方米,牌坊正中下面是两开宽2米、高2.4米的木板大门,也是人们进出祠堂的必经之路。“整个牌坊共有十五组完整的石灰塑像,几乎都是历史典故,如草船借箭、截江夺阿斗、姜太公钓鱼等。牌坊的顶尖两头巨象对顶着一个‘寿’字,预示姚氏宗祠的子孙们如同大象一样寿高。”姚老师说,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有些字画已经模糊不清,让人十分痛心。
牌坊的后面紧靠着戏楼,戏楼的左右各有六根高大的柏木桩,中间十根长方体石柱顶立着宽敞的戏楼台。戏楼面积大概36平方米,是宗祠集会的主席台和唱戏的戏台。姚老师站在戏楼上跺了两下脚,木板与木板间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记者生怕掉落了下去。姚老师一脸惋惜地说,“戏楼被破坏了很多,我们现在所踩的木板基本都是后来修缮的时候补的,只有几个平方米的木板是以前的。”他指着戏楼的天棚对记者说,“那里本有好几根梁,但不知什么时候被别人拖走了,历史太过久远,也无从追究。”
戏楼正前方的横梁上有五组木雕,分别是“岳母刺字”、“孟母训子”、“完璧归赵”等,每幅均活灵活现,独特逼真,而且这些画里所透露出来的寓意,也正是族中长者对后辈们的期望,让他们切莫忘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
宗祠期待更多人保护
从戏楼下来,内坝是石板水磨缝后铺成,经过120多年,至今完好无损,这也是姚氏宗祠供来往客人观赏的地方。内坝左右厢房,每边各三个卧室,供宗祠管理人员居住、工作。左右楼上的厢房面积同上,通间,宗祠客人看戏、娱乐、休息。但是这些地方有的是后来修缮补上的,姚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尽力想恢复成姚氏宗祠原有的模样。
走进正殿,这里长20米宽9米,面积180平方米。姚老师向记者介绍,这里的一面墙以前是佛台,供奉祖先、神灵的地方。佛台前有供桌,供桌是宗祠举行盛大节日时,摆放供品祭祀祖先的。每年的春节、清明节、月半节、重阳节必须全族举行盛大宴会,族中男女老少就在此敬奉祖先,处理重大事件。
记者了解到,姚氏祠堂雕塑造诣精湛,具有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市保存比较完好的近代建筑,文物价值高。早在2002年12月,就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访时,记者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打造“姚氏宗祠”非常重视,不仅有专人进行保护,还在周围新修建了公厕、修好了道路,为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座建筑提供良好的条件。
采访结束,姚老师对记者说:“我会一直守着她,看着她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还原本来的面貌,一直守着,直到我闭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今天,我们一起去拜访,广东越秀区赵宗祠
广东赵氏族谱版本虽多,所记载的先人均追溯到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而早在公元前204年秦军副帅赵佗就在广州建立了南越国宗祠自述“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广东赵氏族谱版本虽多,所记载的先人均一致追溯到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据考证,赵氏入粤源流有三派,而我所在的增城市中新镇高车村之本地赵氏,是三派之一的魏王派。高车村是赵姓单姓村,现有村民600多人,分为本地赵和客家赵两支,本地赵约占三分之二。本村人称客家赵为“二房”(太宗为二子),本地赵为“三房”(魏王为三子),彼此关系融洽。我始建于清,后有维修。坐西朝东,五间三进,总面阔17.5米,总进深31.9米,建筑占地558.25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土坯砖砌墙(俗称“金包银”),...
· 今天我们去拜访一座很独特古寨,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墩仔寨
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墩仔寨,古称吉康都仑岭乡墩仔寨。是建在一个一万多平方的大石头上,古寨建筑面积有5400多平方米,是座典型的客家围笼古寨,建寨至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古寨的建筑结构是按客家民居的独特风格,集实住性、科学性、民俗性、艺术性于一体而建造。古寨气派豪华,端庄古朴,堪称建筑史的经典之作。那里有四百多年前余一宇公遇仙人的传说;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天然生成的石门槛;龟形构建的寨仔;神泉龙井有五奇;仙人踏石、举人石、秀才石,龟背石、龟尾石等闻名遐迩,风光旖旎的古迹。还有货郎得富贵,大仙送白银,明师荐宝地,长孙中举三奇遇,台湾后裔寻根等故事。古寨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有一百三十五位举人秀才及九品官以上人物。墩仔寨现住人口有3000多人,都是从围笼屋里面移出。改革开放以来,土木瓦房改建水泥楼房。自清代乾隆至今,迁出外地约有50000多人,人称“秧苗地”,迁出外地才会有发展。全寨共有耕地800多亩...
· 黎其利:巴山深处的“全能老师”
巴山深处的陕西省汉阴县大兴小学原是一所有100余名师生的小学校,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在减少。如今,这里唯一的老师黎其利既是校长,也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7门课的老师,大兴小学成为“一人一校”的山区教学点,共有6名学生。汉阴全县30万人,有近半人口生活在秦岭和巴山山区。因山大沟深,学龄儿童就近上学是许多家长最大的心愿。为此,该县除加强中心学校的重点建设外,还因地制宜从山区实际出发,保留37所和大兴小学一样的“一人一校”山区教学点,有效解决了低年级小学生到中心学校上学太远的实际困难。今年55岁的黎其利,1989年起在高山上的一所小学担任了7年校长,组织上为照顾他,1996年将他调往县城附近的小学。多年来,他却一直念念不忘深山里的孩子们,2011年他又主动要求调往巴山深处的大兴小学,当起“孩子王”,成为一名孩子们心中的“全能老师”。巴山深处的陕西省汉阴县大兴小学原是一所...
· 今天去拜访的是美丽古村落婺城区莘畈乡盛氏宗祠
婺城区莘畈乡学岭头村,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人所罕至的美丽古村落。经济条件虽然不是非常优越,但是整个村庄的气氛却仍旧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当我们看到我们所要寻找的“盛氏宗祠”时,不禁让我们想到这个村落当年曾经有过的的英姿风范。盛氏祠堂在当时又被村民们称作“家庙”,甚至一些老人们到现在也还是喜欢这么亲切地称呼着它。宗祠的正墙上面有一块的青石板,应该算是一块石牌坊,自右而左横雕着“盛氏宗祠”四个醒目的大字。村民们说,在以前的时候,盛氏宗祠是村中最最豪华的,房子虽不大,宽不过8米,进深也不过20余米,但是它整体的结构舒展大方,给人很舒适,很有一种安详的感觉。百年祠堂,虽然破旧,却仍然显得厚重而深沉。太阳照在院里的一棵古柏上,透过稀疏的枝叶,撒下斑斑驳驳的光线。我的双脚轻轻地踩着绿苔丛生的方砖,慢慢地移动脚步,目光在四处探寻,没想到,走进盛氏宗祠,心灵会在此找到片刻的宁静,仿佛一切都静止了一般。据村民...
· 今天我们说说广州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梁氏祠堂
宗祠是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在广州,最著名的宗祠是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建于清代,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在荔枝湾旁,也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它的历史比陈家祠还要久(始建于明代),以梁家祠为基点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袭了下来。现在,每天都能在梁家祠里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里面喝茶聊天,时而还会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e家君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梁家祠,听梁家后人介绍最传统的宗族文化。梁绵海是泮塘梁氏第23代传人,被梁氏族人公认为“发言人”。家君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梁家祠内筹备周六的岁末联谊晚宴的相关事宜。同姓族人结伴而居,人数众多,没有规矩不行,尤其是对同宗同祖的认同,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宗族文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梁氏一族南宋迁来广州泮塘乡衣德堂梁氏一族系于南宋时,从南雄珠矶巷迁来广州,而梁肇基正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