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最高荣誉,流传百年韦氏家族仨状元
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最高荣誉,流传百年韦氏家族仨状元,高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高头大马前呼后拥游京城,这是古代读书人最向往的最高荣
高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高头大马前呼后拥游京城,这是古代读书人最向往的最高荣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成为科举考试上的佼佼者,此后必定平步青云,前途无量。
“状元”一词,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它最早出现在汉代,“状元之目,始在辟召。”(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辟召是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方式,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而真正以状元称呼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则是唐代才出现的事情。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八《状元榜眼探花》条云:“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这是唐代的科举制度,凡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必须投状,主考官录取名单呈上朝廷亦须奏状,因此而称居首者为状元。
据有关科举历史考证资料,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到太平天国为止,1000多年间,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700多人,而能够收集到的有姓名可考、事迹可寻的的中国历代状元也只有632个。其中,韦氏状元仅有3人,而都集中在唐代,即韦瓘(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进士科状元)、韦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科状元)和韦筹(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科状元)。
也许有宗亲对韦氏在632个状元中仅仅有3个的状况不以为然,似乎认为不足挂齿。然而,千万不要如此不屑一顾,因为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姓氏中,能够产生状元的姓氏也只有90个,实在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在中国各姓氏历代状元人数排序中(共90位),而韦氏就排在39位。这应该是值得我们韦氏子孙引以为豪的!
为什么韦氏状元都集中在唐代,而不是分布在其他朝代?窃以为,这是与唐代是韦氏家族鼎盛时期密切相关的。当然,其中个人的努力才是关键因素。从韦氏仨状元的家庭出身背景来考察,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代表着三种出身的状元:韦瓘属于第一类,高级官吏家庭出身的状元(这类人的祖父、父亲和兄长中有任职四品<</SPAN>含四品>以上的);韦谌属于第二类,一般官吏家庭出身的状元(祖父、父亲和兄长中任职五品<</SPAN>含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的);韦筹属于第三类,寒素家庭出身的状元(祖父、父亲和兄长均未仕<</SPAN>含未见历史记载入仕>的)。
韦瓘(789-850?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始进京参加进士试,其时19岁。元和四年(809年)进士科状元,榜下授左拾遗。这一年进士20人,可考者有韦瓘、鲍溶、郭承嘏、杨汝士、卢商、赵蕃、卢钧、李行修、范传质、陈至、张徹、王陟12人。考官为户部侍郎张弘靖。试题是《荐水诗》等。
韦瓘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茂弘,出龙门公房,父韦正卿,大历二年(767年)与夏卿同登茂才异等科。兄韦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曾官京兆府美原县令、江州刺史等职。伯父韦夏卿,历任京兆尹、太子宾客、东都留守等职。《新唐书》卷一六二《韦夏卿传》云:“韦夏卿,字云客,京兆万年人。少邃于学,善文辞,大历中与弟正卿同举贤良方正,皆策高第。”“正卿子瓘,字茂弘,及进士第。仕累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善,德裕任宰相,罕接士,唯瓘往请无间也。李宗闵恶之,德裕罢贬为明州长史,会昌末,累迁楚州刺史,终桂管观察使。”
韦瓘虽然出身于高级官吏家庭,却没有纨绔子弟之恶习,而是勤奋好学,努力上进。这样的贵族家庭也为他营造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伯父韦夏卿特别喜欢与有名的文人相处,据《旧唐书·韦夏卿传》云:“夏卿有风韵,善谈宴”,“其所与游辟之宾佐,皆一时名士。”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著名文士都是他的文友。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时,正是韦夏卿担任京兆尹期间。刘禹锡一到任就为其撰写表、状,可见韦夏卿对刘禹锡的文才非常赏识。其中最著名的有《为京兆韦尹贺元日祥雪表》,就是因为贞元十八年“春正月戊午朔,大雨雪”而写的。
韦夏卿“深于懦术,所至招礼通经之士。时处士窦群寓于(晋陵)郡界,夏卿以其所著史论,荐之于朝,遂为门人。”(《旧唐书》卷一六五《韦夏卿传》)。在他任京兆尹等职期间,大学博士施士匄公开讲授《诗经》。在京的士大夫前去听讲的人很多,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泰都去听过。当时,柳宗元任京兆府蓝田县县尉;韩泰与刘禹锡有亲戚关系,亦仕于京。刘禹锡曾与韦绚谈起过他们一同去听施士匄讲《毛诗》的情形。《唐语林》记载,“刘禹锡云:与柳八、韩七诣施士匄听《毛诗》”,刘禹锡到晚年还记得施士匄纠正了毛注的某些失误。韩愈《施先生墓铭》云:“先生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善讲说,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伯父韦夏卿广交文人雅士,倡导学术交流,这对于韦瓘的学习与成长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的,年一十九岁就高中状元,是与这样的家庭和学习氛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想见,在聆听大学博士施士匄等大家讲座中的文人雅士,座中应有韦瓘。
关于韦瓘高中状元,历史上还有这样的逸闻趣事。《唐宋科场异闻录》卷一引《续定命录》:“太原王陟,贞元初应进士举,时京师有善筮者,号垣下生。陟从筮焉。卦成,久不言,又大嗟异,谓陟曰:‘据此,郎君后二十三年及第,是岁状头后两年而生,郎君待此人同年及第。某故讶之。’后及第,谒主司,各通姓名。韦瓘直立,陟忽忆垣下生言,问之,韦答曰:‘某一十九岁。’陟遽谓曰:‘先辈贞元四年生,所隐祗二年,何不诫若是?’乃取垣下生所记示众,众大惊,瓘由此以实告。”虽然这是迷信之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韦瓘高中状元的故事在民间还是影响深远的。
自古以来,韦瓘被牵进一桩“传奇公案”而经常被人提及,即说他是李德裕的门人,在托名牛僧孺所撰的《周秦行纪》中夹有“犯上”之语以诬陷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等有关述说都认为“李德裕与牛僧孺有不解之仇,教门客韦瓘作此记诬着他。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就连鲁迅也相信这种说法,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 唐之传奇集及杂俎》称:“牛僧孺在朝,与李德裕各立门户,为党争,以其好作小说,李之门客韦瓘遂托僧孺名撰《周秦行纪》以诬之。”至今,不少工具书及介绍唐传奇或唐代状元的论文与著作等在介绍韦瓘时,一般都是沿袭这种说法。
据隋唐史专家岑仲勉先生考证,这种说法毫无史实依据,是极其错误的。
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38页注28中在引用上述《新唐书》的内容后有长按语曰:
韦瓘《浯溪题名》云“太仆卿分司东都韦瓘,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过此。余大和中以中书舍人谪宦康州,逮今十六年,去冬罢楚州刺史,今年二月有桂林之命,才经数月,又蒙除替,行次灵州,闻改此官。”《容斋随笔·八》评《新传》云:“以题名证之,乃自中书谪康州,又不终于桂,史之误如此。瓘所称十六年前,正当大和七年,是时德裕方在相位,八年十一月始罢,然则瓘之去国。果不知坐何事也。”余按大和七年二月德裕始入相,同年六月宗闵方罢相,瓘固可因宗闵而去,《新传》谓贬在德裕罢相后,许有错误。洪迈之意,无非坐实瓘为德裕党,固有此疑;然德裕柄国五年余,瓘未内召,位不过刺史,擢桂管反在德裕之后,改分司只因马植报复旧恨(见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瓘与德裕之关系,从可知矣。瓘以元和四年状头及第,榜下除左拾遗(同前《风土记》及《唐才子传·六》),行辈还在德裕先,《读书后志·二》竟谓瓘“李德裕门人,以此(《周秦行纪》——原注)诬牛僧孺”,所谓拾人牙慧不加深考者。
刘开荣既引证《全唐文》六九五《浯溪记》之一节,反作出瓘为明州长史“比在会昌四年十一月以前李宗闵还未败的时候”(《唐代小说研究》旧版五二页——原注)之无关痛痒的猜测,凡读书不细看全文者,往往发此弊。《唐宋传奇集》将《桂林风土记》之韦瓘与《新书》一六二之韦瓘分作两人(三一三——四页,原注)实一时失察,《新书·韦瓘传》末明言其官终桂管观察,因与《桂林风土记》所叙无异。
其次,《传奇集》及《唐代小说研究》均不信《周秦行纪》为牛作(均同前引——原注),自有其片面理由,然另一方面《周秦行纪》之作者,亦并非毫无疑问;一般外集所叙,往往渗入伪作,是常见之事。此论收入《李卫公外集》卷四,犹可疑者。论云:“须以太牢少长咸置于法,则刑罚中而社稷安,无患于二百四十年后。”按自武德元(618)至大中十一(857)才足二百四十年,德裕死已七年矣。人多为牛辩,对德裕事迹却未细加审察,固难免乎一偏之见也。
由此可见,所谓韦瓘与李德裕有特别的关系,并随李的而被贬的说法与事实不符,相反李德裕掌权时,韦一直被贬;李一,韦便得意升迁;韦为李德裕门人的说法尤其错误,因为韦瓘不仅比李德裕出仕早7年,而且职位也较高,韦为李德裕门人之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至于治唐人小说者所谓韦伪托牛僧孺作《周秦纪行》之事,更不靠谱。
韦瓘喜作诗,常有吟咏。以文学知名,后世亦视为文学家,可惜作品多佚,仅《全唐诗》录存其诗一首(即《留题桂州碧浔亭》:“半年领郡固无劳,一日为心素所操。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闶闳高。理人虽切才常短,薄宦都缘命不遭。从此归耕洛川上,大千江路任风涛。”),《全唐诗续拾》补收其诗两句,《全唐文》卷六九五录存其文《浯溪题壁记》等三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韦氏家族仨状元
韦氏家族仨状元高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高头大马前呼后拥游京城,这是古代读书人最向往的最高荣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旦成为科举考试上的佼佼者,此后必定平步青云,前途无量。“状元”一词,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它最早出现在汉代,“状元之目,始在辟召。”(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辟召是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方式,这时的状元仅仅表示状中有名,取得荐举之意,每个被辟召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而真正以状元称呼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名列前茅的新科进士,则是唐代才出现的事情。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八《状元榜眼探花》条云:“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这是唐代的科举制度,凡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必须投状,主考官录取名单呈上朝廷亦须奏状,因此而称居首者为状元。据有关科举历史考证资料,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
· 李氏家族名人:古代状元郎李飞为啥成为了古代状元郎中的佼佼者!
在准备科举考试期间,李飞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经史文集,熟练掌握了诗词曲赋,修得一手好书法。他还经常与其他学子切磋学问,互相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到了。那年的考试,李飞披星戴月,日夜苦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历年真题的经验。他准确地把握了考试的要点,融会贯通各个科目的知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智和深厚的学养。当状元榜揭晓的那一刻,李飞的名字位列榜首,成为当年的状元郎。他的成绩不仅仅是因为充分准备和扎实的学问,更因为他出色的发挥和对考试题目的独到见解。他的答卷充满了逻辑思维和独立见地的观点,让评判官赞叹不已。记载中描述着李飞考取状元的那一天,整个考场为之沸腾。众人纷纷议论李飞的卓越表现,认可他所展现的才华和智慧。他的家人和亲友听闻这个喜讯,纷纷前来祝贺,庆贺他成为了状元郎,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孝心感动天地:李飞的父亲年迈体弱,李飞孝顺至极,他每天亲自照...
·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想当状元?不是官胜似官!
古代官员的身份,由三种因素构成。一则曰爵位,二则曰出身,三则曰品级。能赶上乱世,跟对老板,混个开国元勋,弄个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爵位,实在太难了。所以大部分人的官场生涯,都是处于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隋唐以前,凭着出身名门,就可以在官场上浑水摸鱼。从宋朝开始,出身就有了新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文武两途,或者凭着一身武功效命沙场凭军功得一官半职,或者考科举金榜题名。这两种途径,就是平民进入官场的两种方式。清朝的买官,不入流,此处忽略不计。宋明一脉相传,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导致武将出身的官员,比科举出身的官员矮了半个脑袋。品级比文官高的武将,见了文官下跪的情形,屡见不鲜。如此一来,科举一途,便成了古代官场的金光大道。能考得一个秀才,马上便能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有功名在身,见县官不用跪见百姓自然牛逼三分。影视作品中商人欺凌穷秀才的故事,你当笑话看看就行了,事实上商人再有钱见了秀才也得矮三截,因为...
· 申氏家族的状元进士谱
申氏状元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来年,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里,申氏家族的子孙们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先后考取状元1人,考取进士至少45人。申氏历代的状元有多少?根据1998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状第六章申氏历史名人(清代)207元传略》的统计,只有明代的申时行1人。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嘉靖年间首辅。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姓富商之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状元,授修撰,回归本宗申姓。善真、行、草书,受张居正提拔。历官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申氏进士申氏历代的进士有多少呢?根据1999年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二十四史纪传人物索引》《二十五史纪传人物索引》《万姓统谱》等文献进行统计,申氏历代进士一共14人,其中唐...
· 古代状元趣事:康熙“饽饽状元”(图)
在北京孔庙内,至今仍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198座进士题名碑,上刻有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在每座题名碑的旁边,还有一块解释牌,讲述本座题名碑上的科考趣事和状元故事。其中很多,读来都让人忍俊不禁。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种能力。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其为状元。鸭蛋状元。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