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绩溪汪氏书堂
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绩溪汪氏书堂,明、清历代《绩溪县志》和六都坦头《汪氏族谱》都记载了明代成化年间,冯村进士冯瑢在
明、清历代《绩溪县志》和六都坦头《汪氏族谱》都记载了明代成化年间,冯村进士冯瑢在绩北坦头村北狮子峰云庄书堂旧址“偶获二碑”,并“重建书院于冯川之东”的故事。《坦头汪氏族谱》记曰“明成化间,主事冯瑢偶获二碑,重建云庄书堂于冯川之东,立碑题名。自宣德丙午科至成化丁未科。歙御史汪山记”。由于这些记载都比较简略,以致后人对“偶获”和“重建”之事了解甚少。比如,冯瑢是怎么发现的,真的是”偶然”的吗,冯氏家族又为什么要重建书院,并且仍以“云庄”名之,坦头汪家和冯村冯家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
新近翻阅《冯村志》,内中载有一篇详细的由南宋六都坦头进士汪安行之后裔,明代成化年间赐进士第福建道监察御史汪山撰写的《重建云庄书院并题名碑记》,很多问题得已释怀。
汪山的《碑记》全文如下:
绩溪,新安故邑也。北有狮子峰,其左旧有云庄书堂。宋淳熙间为邑之汪姓所创始,集乡族人读书其中,讲道德,究礼义,辩明经,第进士,项背相望。当时拟若四大书院者,故有题名二碑,以记人才之盛。自嘉祐丁亥至咸淳癸酉二百余年,历历可考见也已。无奈,岁久迹无,堂与碑俱湮没,尚幸其名未泯。成化甲午,邑彦冯瑢者,字时鸣,领乡荐,有司高其门,命工伐石,寻于废池得一石,光泽可爱,拭而视之,乃云庄续题名碑。其载汪冯二姓居多,而易梓以石者,又冯氏祖讳珪也。时鸣与诸昆时循辈,喜而相谓曰:此非吾党人材将复盛之兆欤!因遍扣邑中,于芦山得僧家捣衣石,视之,正云庄题名碑。举欣欣然惊异,慨然以兴复为己任。其族之良若干人,又从而相之。先是时鸣家父义观,季父信观尝筑室于所居东隅,以诲宗族子弟,其第亦居狮子峰左。虽非云庄旧址,而形胜有可拟者。于是仍其旧额,拓其新图,中为讲堂,傍为宴室,游息有右。倏然若阴相而神为,焕然若故而更新者。既亭,习射有圃,乡贤有祠,藏书有阁,以及庖厨井湢,靡不毕具。踞兑面震,缭以周垣,奇木佳卉,映带左成,置旧题名二碑于门房之东。其一尚未溢,俟考成有元人材,以续其下。复立一石于门房之西,暨自今以往成名者焉。自是延师儒,开来学,集乡族俊彦与凡游学者,咸得以讲究其中,而人材胥此焉出。又将若前日之复盛也。呜呼!一碑石之出没,而书堂之兴废,人材之盛衰系焉。则凡世道之升降,人事之得失,天运之消息盈亏,从可知也。予初官行人时,足迹半天下,往往见残碑断碣,埋没于寒烟衰草中,辄徘徊顾视,悲古迹之日就沦亡也,故所致以兴复举废为有司告。今观冯氏所举,不亦有志于复古,有功于乡党,有裨于世教者乎!彼世之骄吝富豪,高堂峻宇,为子孙充盈金帛,自谓善诒谋,甚者倾囊罄赀,为释老侈靡宫院,自谓善施予。其视冯氏诸季昆,得失贤不肖之相去何如也!冯与吾汪为世姻,山习出沣州刺史公之后。八世祖千二公,始由绩溪迁于歙城之东。然地之相距不远,而吾宗子弟能读书者未必可追就。愿更相淬厉,争先步武冈,俾嘉祐以来之人才,专美于前,则不惟验我圣朝治化之隆,而书堂亦不为徒兴复于今矣。盍勉之哉!时鸣登进士及第时,予备员内台。每道及此,未尝不羡慕前修之盛,既叹后裔之莫及,而觊其奋发于将来也。兹以记属,遂不辞而记其颠末,并与其乐助者诸公名列之碑阴云。
成化十四年龙集戊戌八月朔旦赐进士第福建道监察御史汪山谨书
汪山何许人也?明代成化壬辰(1472)进士,祖籍绩溪六都坦头,是沣州刺史公、进士汪安行之后。其先世祖千二公在元末明初由绩溪坦头迁居于歙县城东。说起千二公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到其胞弟千六公,很多人都知晓,他就是县志上所载“武有汪华之武功,文有汪良之文学”的南宋德祐二年(1276)进士,并以诗词名世的汪良。或许是家学渊源,书香传承,汪山于明成化壬辰(1472)高中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明代政府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由中央派出,分区掌管监察事宜(相当现在的中央纪检特派员),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决断,官位不高,但权势颇重。
这是应乡谊冯瑢之邀为冯氏重建云庄书院所写的一篇碑记。冯瑢是邻村冯村人。生于明宣德十年(1435),成化十五年(1479)进士,先在福建任推官,掌理刑案公事,为政有声,后擢升北京兵部车驾主事,立恩荣进士坊。同为徽州乡党,又在一地为官,其情谊肯定非同一般。
汪山的这篇《碑记》,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学资料,向我们揭示了云庄书院题名碑发现前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1.记述了冯瑢“偶获”宋云庄书堂科举题名碑的经过。明成化甲午年(1474),冯瑢“领乡荐”,即这一年参加乡试并中式,取得了举人身份并次年参加进士科考的资格。县府官吏为他家改换门庭,派出工匠采石,在一废池中清理出一块光滑铮亮的石版,擦净一看居然是云庄书堂的科第题名碑续碑。碑上的科举名录以汪姓和冯姓居多。于是又继续派人四处寻找,结果在芦山寺又发现一块僧人用于洗衣的石板,一看,正是云庄书堂的题名碑首碑。题名碑的发现确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详叙了冯氏族人重建云庄书院的缘由以及重建后书院的规模和形制。题名碑的偶然发现,使得冯瑢等人兴奋异常,他们认为这是天意,是家乡人才即将兴盛的好兆头。遂决计以复兴书院为己任,重建云庄书院,家族中一些乐善好施的人都非常支持。重建伊始,先是冯瑢的父亲义观和叔叔信观在村庄之东构建简陋书院,教诲宗族中的弟子。厥后,依旧沿用云庄书院的匾额,在村东象山重新规划和建设了一座新书院。新书院设施齐全,配套完备。讲堂,饭厅,休憩,藏书,祭祀,花园等等场所一应俱全,并圈以墙围,可谓奢华,反映出当时冯氏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清两代,冯村人才迭出,计有进士14人,仕宦23人,是徽州知名的“进士村”,其光耀与辉煌,与云庄书院的人才培植不无关系。
3.记录了题名碑的去向。将发现的两块题名碑重新竖立在新建的云庄书院门房之东,又在门房之西增立一块题名碑,以此激励后学,希望科第后继有人,留名其上。新増立的这块无字碑其实就是云庄书院的第三通碑,汪山的另一篇记,“冯瑢重偶获两碑,重建云庄书院于冯川之东,立碑题名,自宣德丙午科至成化丁未科”。汪山受命所撰写的《碑记》就是镌刻于该碑碑阴的碑文。
4.交代了发现的两块宋代科举题名碑的形质改变过程。《碑记》告诉我们,两块题名碑的形质原先为木制,后来改为镌刻于石板之上,而“易梓为石”者就是南宋咸淳年间在云庄书堂课读,并在庚午年(1270)登第进士的冯氏先世祖冯珪。事毕冯珪也曾作过记录,《冯氏宗谱》有载,“云庄旧有题名,特锓之梓。岁月浸久,恐弗克传远,兹不揆以石易之,且增刊淳熙丙午以前。先正名氏于上,其淳熙丙午以后,别刊为续题名,俾同志之士克永观省,庶不负前人作成之美意。
大宋咸淳六年,岁次庚午,良月朔旦,后学漕贡进士冯珪谨识。”
5.明确了坦头汪氏和冯村冯氏的关系。镌刻于宋代两块题名碑上的科第名录有77人之多,其中汪氏41人,冯氏20人,约占一半。为何汪姓家族建的书堂,竟然培养出那么多的冯姓子弟,很多人对此感到迷惑。现在已经迎刃而解了,那就是汪冯两家是“世姻”——世代儿女亲家。坦头汪氏的第一个进士,也就是云庄书堂的始创人汪汲原配夫人就是冯家的女儿。
殊为遗憾的是上述的三通碑至今都不知所踪,也不知是否掩埋于冯村云庄书院旧址,然汪山的碑记无疑是一篇研究云庄书院的珍贵历史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今天我们讲解,中华牛氏历史典故故事九牛耕一田
传说古时在山西诸侯手下有一位牛姓老臣,这位牛姓老臣生有八个儿子,也个个在诸侯手下为官。有一天晚上诸侯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九条金牛在耕他后花园的一块田,诸侯于是被梦惊醒。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叫来一位大臣为他解梦,正好这位大臣和我们牛姓祖先有过节。于是他对诸侯说:“主公,朝中不是有一牛姓父子九人在朝中为官吗?这个梦分明是指他们牛姓父子想要造反,主公赶快下旨除掉他们,已除后患!”于是诸侯下旨,将牛姓祖先全家抄斩。但正好他们的谈话被诸侯的一位牛姓妃子听见,这位妃子赶快叫一丫鬟到娘家报信。牛姓祖先听信后分头逃跑,其中的一支往东南方向逃跑。此支牛姓在东南方开枝散叶,再后来为了生计,他们又四处搬迁,弋阳牛家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代代相传的“九牛耕一田”的典故。
·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汪近圣
汪近圣(1692—1761),行名元林,字鉴古,绩溪尚田人,著名墨工。初受雇于曹素功墨店为主桌墨工,清朝雍正初(1723)郡城歙县自开“鉴古斋”墨店。其精于墨理,独能鉴古法,而更为调燮,所制之墨,光可以鉴,锋可以截,其声铮铮,黑如齐汇,被视为当世之宝,徽属六邑士子争购其墨。乾隆六年(1741),朝廷征墨工于徽州,歙县令赵本因悉“徽墨之见赏朝廷,曹氏为播其名,实赖汪近圣及其子惟高之制作。”故推荐汪惟高入京,“由是名大著于世。”汪近圣所制集锦墨,造型、图案、题识精巧出众,最为著名的有:御制四库文阁诗墨(5锭)、御制花卉图诗墨(48锭)、御制耕织图诗墨(47锭)、御制铭园图墨(64锭)、黄山图诗墨(36锭),及乾隆皇帝御铭的仿古墨等。汪近圣之孙汪炳宇、君蔚、惠政,曾孙天凤将其遗留制墨的墨印拓片及当时名家的题咏等88种,辑成《鉴古斋墨薮》一书,为徽墨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促使了更多的绩溪人投身于...
· 有着千年历史的贺氏祠堂
久违的晴天,江西莲花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千余贺氏宗亲齐聚良坊镇,迎来了”唐贺侯祠“始建一千周年庆典暨长至节凭公祭祀大典。来自江西、湖南、湖北、北京、天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贺氏凭裔各宗祠支派宗亲派出1000多位代表,或乘火车或自驾,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莲花县良坊,济济一堂共襄唐贺侯祠的千年大庆盛举!位于莲花县良坊镇的唐贺侯祠,始建于唐代末年(1015年)的凭公总祠,是凭公四大房的祭祀中心,也是至今为止最早的宗祠。良方贺氏,历经千年的历史演绎,对凭公祖墓和“唐贺侯祠”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直传承着对凭公的敬祖护祠的优良传统,是贺氏家族中的楷模之一。今年冬至的大典和大祭活动,是贺氏家族今年最大的一次传统盛事,它为中华贺氏传统文化提供交流的契机,全体凭裔子孙都有参与的义务和责任。宗祠文化是中华贺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
· 今天我们简述一下族谱文化的九族图谱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叙永李氏族谱|本宗九族五服图|咸丰六年]一: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第二章也引述了九族古文说。《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参阅《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图”、《明会要》卷一0二《丧服》“本宗九族五服图”、《清律例》卷二《丧服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叙永李氏族谱|丧服总图|咸丰六年]二: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 今天我们说说广州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梁氏祠堂
宗祠是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在广州,最著名的宗祠是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建于清代,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在荔枝湾旁,也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它的历史比陈家祠还要久(始建于明代),以梁家祠为基点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袭了下来。现在,每天都能在梁家祠里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里面喝茶聊天,时而还会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e家君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梁家祠,听梁家后人介绍最传统的宗族文化。梁绵海是泮塘梁氏第23代传人,被梁氏族人公认为“发言人”。家君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梁家祠内筹备周六的岁末联谊晚宴的相关事宜。同姓族人结伴而居,人数众多,没有规矩不行,尤其是对同宗同祖的认同,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宗族文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梁氏一族南宋迁来广州泮塘乡衣德堂梁氏一族系于南宋时,从南雄珠矶巷迁来广州,而梁肇基正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