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徽州大祠堂,坦头后汪氏大宗祠
拜访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徽州大祠堂,坦头后汪氏大宗祠,坦头后汪祠堂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徽州大祠堂,有三间五献四进,由仪门(五凤楼)、廊庑
坦头后汪祠堂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徽州大祠堂,有三间五献四进,由仪门(五凤楼)、廊庑天井、享堂(祭祀和议事之所)和寝室(摆放祖宗牌位之处)组成。坦头后汪祠堂建于明代的嘉靖年间(约156),是绩溪县历史上最悠久的宗庙之一,气势雄伟,建筑精美。和徽州其他地方的祠堂一样,也是用以祭祀先人,昭示后代,振兴家族,凝聚人心的地方。坦头汪氏是自宋初建村以来,可谓是人才辈出,声播新安。悬挂在祠堂里的牌匾自然也不少,据统计连同堂号匾一共有27块之多,多为府县衙门及权贵名人所赠。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牌匾皆以毁坏或不知所踪。2010年前后,后汪祠堂经过抢修,恢复了堂号匾和清康熙50年徽州知府罗鉁为彰显坦头汪氏11个进士所赠的“世宦名家”匾,它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坦头汪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除了"叙伦堂"堂号匾,余下的26块匾依次是:
至孝天成 明代天启二年(1623) , 绩溪县知事许铭佐、主簿刘宗源为孝子汪汝永立。
世宦名家 清康熙五十年(1786) , 徽州知府罗鉁 ,为坦头汪氏历代十一位进士汪鼎.汪世美
汪琦.汪汲.汪淇.汪奕.汪襄.汪安世.汪安行.汪安仁.汪龟龄等立。
还金树德 清康熙年间(1662-) , 徽州知府曹鼎旺 ,为在徽州城拾巨金而不昧的汪启年立。
行旌百岁 清康熙六十年(1722), 徽州知府郭晋熙 ,为汪启超百岁寿立。
商山遗老 不详
冰柏清操 清乾隆七年(1743) , 绩溪县知事毛成勋, 为汪可达夫人程氏节孝立。
鼎重宾兴 清乾隆二十年(1756) ,进士出身徽州府儒学教授翟华国 ,为介宾汪大钊立。
乔年瑕福 清乾隆二十三年(1749), 绩溪知事陈锡,为约正(相当村长)汪启键夫人80寿立。
清标逸德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 , 进士出身徽州儒学教授储兆丰、训导李王树,为介宾汪大钧立。
乡闾 望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 , 进士出身徽州儒学教授储兆丰、训导李王树,为饮宾汪大熔立。
耆德联辉 清乾隆四十年(1776) , 浙江嘉兴县知事王燧 ,为汪可武七十寿立。
敬德引年 清乾隆四十四年(1780) ,吏部尚书程景伊 ,为登仕郎汪大伦与夫人60双寿立。
操精履笃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6) , 为乡饮宾汪大廉立。
德硕龄遐 清宁国府督粮分府王显, 为乡耆汪志江立,时间不详。
饮冰画狄 清嘉庆十七年(1813) ,安徽学政鲍桂乾 ,为汪海平原配洪氏60寿立。
鼎重长珍 清道光元年(1821) ,湖北按察使方体 ,为八品修职郎汪志洲80寿立。
矢志柏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 , 绩溪儒学副堂余经权 ,为旌表汪哲慧之妻立。
钓渭高风 清宣统元年(1909) , 绩溪县正堂张廷权, 为汪前琪八十寿立。
贡 元 清宣统三年(1911) ,钦命安徽后提学使司吴同甲、巡抚部院提督军门朱家宝 ,为岁贡
生汪维城立。
绛甲齐膺 民国五年(1916) , 法部检事吴承仕 ,为太学生汪哲鑑与德配洪氏70双寿立。
婺星永焕 民国五年(1916) , 绩溪县知事万以南 ,为汪哲抖及夫人70双寿立。
风追渭水 民国七年(1918), 绩溪县知事李懋延 ,为耆民汪哲高80寿立。
鼎重杖朝 民国十年(1921) , 绩溪县知事张承鋆, 为耆民汪哲正立。
婺辉耋岁 民国九年(1920) , 绩溪县知事张承均鋆 ,为汪前琳之妻胡氏立。
桂荣大耋 民国十三年(1924) ,绩溪县知事郭曾深 ,为耆民汪哲渭立。
贞清可风 民国十三年(1924), 绩溪县知事郭曾深 , 为汪瑞琳之妻汪氏立。
二十六块祠堂匾中,功名匾两块,孝子匾一块,善德匾一块,褒扬匾(赠给乡饮、饮宾、耆民等)七块,节孝匾三块,余为寿匾。从时间上看,明代一块,清代最多有十六块,民国时期七块。还有两块没有署名,也属正常。旧时有的书家专门为人立匾题字,从不署名字,以表示自己的谦虚,亦就相沿成习了。
在这些匾中:
最具含金量最为珍贵的匾,理所当然是“世宦名家”,它彰显着坦头汪氏家族的曾经的荣耀和昔日的辉煌。
最能孝感天地的匾是“至孝天成”匾,孝子汝永幼失母,待父至诚至孝,他曾割股肉为药引给父亲治病,父殁后在坟前结芦守孝的事迹被载入府。
最令人称颂的匾是“还金树德”,汪启年曾在徽州府歙县的万年桥上捡到一个程姓商人丢失的“白金80余两”,不为心动,一直在桥上坐守三天,以等待丢失者并完壁归赵,分文不取,知府大人闻之,重其义,并赠匾褒扬。汪启年还是孝子汝永的曾孙,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可见一斑了。
堪称近代大师级人物题赠的“绛甲齐膺”,是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经学大师、教育家吴承仕题赠给汪氏家族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汪哲鑑夫妇七十双寿的。吴是徽州歙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他二十三岁参加乡举贡会考,并获殿试一等第一名,被点为大理寺主事,他还是我国近代国学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
最值得现代学子钟情和羡慕的匾是“贡元”匾,是宣统皇帝钦命安徽地方官赐给时在徽州新安中学读书并获全省会考第一名的后汪子弟岁贡生汪维成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汪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全国优秀中学生了。值得一提的是汪维成是汪哲鑑的儿子,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级别最高的官员赠送的匾当属“敬德引年”匾,它是清乾隆吏部尚书程景伊赠给汪大纶的原配曹氏60寿的。程是江苏武金人,乾隆早期进士,精史牍,工词章,任过侍郎及户部和吏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乾隆皇帝南巡时,命他留京处理朝廷事务,可谓是一代权臣。
最珍贵最具仁寿之征的寿匾是“行旌百岁”了。古来很多朝代就有为百岁老人树坊立匾事,而且在旧时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已经是极为稀罕,故被称为“人瑞”,因此说是极其的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坦头汪氏乡贤
君子汪汝明汝明,字在田,生于明嘉靖20年(1541),后汪人氏,是明代中期坦头村中“名诸生”(经过考试选拔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也是坦头汪氏继宋末名士汪龟龄、汪龟从之后最有学问的儒生。先生家学渊源,少时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每天从书塾归来,都把每天所学的诗文读给父母听,父母亦乐此不疲。及长,先生力学为文,有志科举考试。每天潜心学问,苦思冥想,犹如禅家入定。有孩童戏之于前,先生也不觉得。然明代中期,科举考试极为严格,入仕之途非常狭窄。县学期满后,先生曾投考多年,皆连年科场不利,于是绝意仕途,不再醉心科举,在村中设塾教授族中子弟、村中学童,致力培植乡梓人才。先生精明浑厚,乐善与人,村中贵贱老幼妇孺,背后都说:“汪先生,君子人也”!先生始终不忘先世“世宦名家”之昔日辉煌,身体力行,恪守家法,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自先生以后,“道、仲、启、大、志、光、前、哲、宏”字辈十余代子孙,皆代有士子学人,其中...
· 大陈汪氏宗祠
简要介绍:汪氏宗祠位于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宗祠三进二天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子建筑文昌阁为二进一天井,建于清代中晚期、现存较为完整的43幢民居,用材用工均相对简单,装饰质朴。白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特色。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门前楹联:“派由大坂,族衍须江。”汪氏第74世孙普贤公,在明朝永乐年间,率妻子邑人,从徽州来此生息繁衍,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前后两堂:其间有个大大的天井,高朗敞亮;木结构戏台,精小厚重;两边围廊可凭窗观戏,优雅别致。前后堂又用木板隔成两间,前堂第一间墙上有一幅地图,指明祖宗沿此途径来到此地。另一间搭个小戏台,隔着天井。后间高高地摆有代代世祖灵位,大小不一的古鼎里,分别插着三支供香。墙上壁画:四周墙上都是壁画,线条简洁柔美,人物清秀圆润,故事生动――善有报从善若流;代偿债阻人鬻妻;晓理义劝贼弃...
· 大湖头村任氏祠堂
大湖头村任氏祠堂始建于康熙乙亥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祠堂有个雅致的名字“怡怡堂”,意思为“兄弟和睦”。多年来,这座历史悠久的“怡怡堂”一直是村里重要的文娱活动场所,是村民们世代和谐相处的见证。由于历史年轮的洗礼,这些年,“怡怡堂”变得越来越破落。2012年,大湖头村的村民们决定齐心协力共修“怡怡堂”,由几位村民牵头成立了怡怡堂重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修建的各种事宜。修建这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礼堂,需要很大一笔资金,钱从哪里来?这个难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在得知村里要修“怡怡堂”后,大湖头村的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进行募捐。任文达、任才良、任妙良、任生良、任伟……一位位村民纷纷慷慨解囊。600万、100万、50万、30万……捐助金额不管多少,都饱含着村民们的心意。没多久,“怡怡堂”的修建资金已累计到了1200万。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祠堂,楼台峻雅,画栋雕牛丹墀粉璧,整个建筑流露着精致的徽...
· 今天族谱网带您拜访,祠堂艺术品之称的埔冯氏大宗祠
冯氏大宗祠具体建于何时,八旬老人冯广森没能给出答案,但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坚发现,大宗祠用了不少明代的石材,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她眼中,在目前广州的所有宗祠中,黄埔村的冯氏大宗祠是不多见的“艺术品”。据冯广森介绍,若不是大宗祠在各个时期扮演了学校的角色,要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曾在“大宗祠学堂”读过书的他回忆说,曾多次听到日军用炮弹轰炸一江之隔的黄埔军校,“声音很大,我们能够清楚看到投弹的飞机,大家纷纷跑到山上,躲进竹林。”现在大宗祠一侧的走道中仍堆放着不少课桌,不少已经生锈,但每当一墙之隔的黄埔村小学响起广播的时候,曾经回荡在大宗祠的朗朗读书声,又会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变得崭新。为了去年底的重光,冯氏宗族花费不菲,来自其他地区的冯氏族人、有近三千人参加,场面很盛大。以仪式方式记录着家族过往的他们,希望在现代文明包围中,给族人的共同记忆开辟一处僻静之地。回忆起大宗祠过去...
· 大埠头黄氏宗祠
位于信丰县新田镇大埠头村小组,建于明代晚期。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青砖封火山墙,正立面开三大门,为通廊式门面。面阔三间15.3米,正屋前有一个约230平米的内院,内院大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门,但仅在当心间开一拱券大门,门额上书“黄氏宗祠”字样。平面布局为两进三厅式,进深36.45米,其中后厅高出前两厅1.1米,建筑年代似晚于前厅。根据黄氏宗祠的构架和空间布局情况考察分析,该宗祠与当地常见的清代宗祠有较明显的区别,宗祠主体建筑应为明代所构。据访问村民,该祠曾因本村黄氏子孙考中进士,黄氏族人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对其重新修建了一次,并且增建了前院和院前牌坊式门楼。对这次维建情况,原有一方清顺治七年的修建碑竖于后堂右侧前墙,惜近年被盗,现仅存碑座。现在宗祠前厅左壁上并列有“皇清康熙陆六丁未(公元1667年)夏月”所立的《黄氏建祠碑铭》和《淳叙堂香灯膳田碑记》两方石碑。前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