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安徽省怀远县邵楼吴家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2017-01-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4
转发:0
评论:0
安徽省怀远县邵楼吴家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其家乡临濠设立中都,临濠府改名中立府。洪武七年(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其家乡临濠设立中都,临濠府改名中立府。洪武七年(l374年),割临淮县地立凤阳县, 府迁于风阳,遂改府名为风阳。风阳府辖毫州、颖州、太和、颖上、霍邱、寿州、 怀远、蒙城、宿州、灵璧、天长、盱眙、泗州、虹县、五河、定远、凤阳和临淮等18个州县,是一个跨淮河两岸, 占地广大的行政区。 淮河两岸是元末农民战争的首义之区。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 一群裹着红头巾的农民率先在颖州揭竿,中原大地卷入长达十几年的战乱当中。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返回故里, 曾感概地说:“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都,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至洪武改元,凤阳已是“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长准以北鞠为茂草”。洪武十一年(1378 年),凤阳县的“土著旧民仅有3324户,不过16620人。偌大一个颖州,洪武十四年(1391年)仅有土著l700户,折算约合8500人。整个凤阳府,人口不超过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5人。在这种情况下, 明政府组织了对凤阳府的移民。

安徽省怀远县邵楼吴家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最先迁入凤阳的是张士诚的支持者和方国珍的旧部。吴元年(1367年)九月,“克平江(今苏州),执张士诚。十月乙已,徙苏州富民实濠州,这是朱元璋对张士诚支持者的惩罚。同年十一月,朱元璋攻下庆元(今宁波),十二月 ,“徙方氏官属刘庸等二百余人居濠州。这两次移动均处于统一战争的非常时期,是朱元璋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移民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却拉开了日后大规模移民风阳的序幕。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上谕中书省臣日:'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民众,细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 '于是徙者凡四千余户",约合2万余人。显然,战争结束以后,朱元璋开始实施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移民垦荒运动,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狭乡迁宽乡 。 仅2万余移民散布在空旷的淮河平原不可能解决地荒人稀的状况,于是,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策划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朱元璋对太师李善长说:“临濠吾乡里,兵革之后,人烟稀少,田土荒芜。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于富庶处起取数十万,散于濠州乡村居住,给予耕牛、谷种,使之开星成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于是,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

以善长同列候吴良,周德兴督之”。 《明史 食货志》也记载了这次移民。 从朱元璋的“于富庶处起取数十万,散于濠州乡村居住,给予耕牛、谷种,使之开星成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于是,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这一说词,不得不让人想到当时徽州的北岸村。北岸村基本上以姓吴的为主,在吴姓未迁北岸之前,先居有朱、贺二姓,后逐渐败落,现只仅存一家贺姓,近年四兄弟分家算是四户,朱姓 (原来的)就没有了。吴泰伯是吴姓的一世始祖,居住在江苏华西村一带,古公檀父是泰伯的父亲,共有仲雍 、季历 、泰伯兄弟三人,因父亲喜欢三弟的儿子姬昌 ,他生的聪明异常,智力超人,为达到父亲的愿望,带同二弟出走荆蛮,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开辟300里处女地建立勾吴,由于泰伯的三让和开拓,才使三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 )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江山,传至十九代的季扎 ,他是历史上至德第二人,孔子篆其墓于乎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北岸吴姓隶属于延陵世系,按全国吴姓迁徙概况分为“文、武、德、功、忠、孝、信、义、侦、祥、和、顺十二宗派 。北岸是吴猛的后裔,属侦字宗派,到唐代六十一世祖吴少微成了新安吴好的左台大宗派,之后有分为莲塘派、金竺派、域门派、石岭派、丰溪派五大派。莲塘派又分为靖、竦、翊三大支,北岸属于莲塘派靖公支。具体到北岸的吴姓,六十一世少微公十传孙靖公于公元955年由休宁凤湖街迁至歙西富饶,又八传孙景于公元1174-1189年间由富饶迁歙南大佛市(原谱记载,今之大阜),详细地址在桥头对河店忤,景之子僖时又迁至小阜西岸,僖之孙赵于宋理宗宝裕年间,公元1253-1258年由小阜迁至北岸,因此八十世祖僖是北岸吴姓的支祖,八十二世赵公是北岸支的始迁祖,九十一世祖祖寿,是北岸吴姓发展的关键人物。洪武年间 ,众举富户赴南京应天府填实京师,永乐二年,本县奉例保充北京宛平县德胜关惜新司第五厢富户,长生有二女、三子,庆宗添福友德,成了后来北岸吴姓宗族的三大派。庆宗又生四子,茂、芳、兰、萱成了后来的四大分,添福又生了三子蕴、羲、葇。友德又生三子萼、萌、兹(长子迁白杨 ,三子无后人记载)总的统称八大分。传至一百开始议排辈份 ,轮排行共二十字“天大迁中文,士绍汞承清,正元光采奕,品玉景昌登”。 万历间凤阳知县袁文新所述, 来自江南的十几万移民并不是全部定居于凤阳一县的。实际上,这些移民定居于凤阳及其周围各县, 由此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江南移民社会。这些县份是指风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五州县.实际的移民分布不会这么均匀,有些县会多一些,有些县会少一些。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我支系始迁祖来源徽州北岸村可能性比较大。由于年代久远 ,手头资料有限,且中间有断代,一时难以衔接,还需后续贤才能士加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源流迁徙--安徽凤台县芮集村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芮姓起源据《望水上人家芮姓》记载:黄河之北则称为内,黄河之南则称为外。所以现在黄河以北有内黄县也。内邻水而称“I”,东汉的大文学家郑玄解释说:“内之言I也,盖人皆面望水”。山西运城历山地区,有沩、I二水,南为沩水,北为I水,因而居住在I水的部族被称之为“内(rui)人”。I河之地草木茂盛,因而内人又称“芮人”(芮字的本意就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芮人,也就是指“生活在草木茂盛之地的人民”。所以芮城以草木茂盛而得名。《芮王庙记》一书记载:“芮者,古初以草著名,故有芮氏蔓延而有芮国”。古彝器有“内仲子鼎”铭文,学者杨伯峻认为:“内即芮也”,这里的“内”就是“芮”字。《辞海》也解释说:“芮通内”;《毛传》里面也称“芮,小崖也”。小指内(芮),大指外,芮伯因居内而得名。秦始皇建立郡县制,芮城之地归内史郡所辖,内即由芮而来也。由此可知,上古时,芮、I、内三个字意近形似,故而通用。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可以...
· 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贡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源流迁徙--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贡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贡氏家族的由来贡姓世祖源出于山东,但先祖系河南黎阳(现为河南省浚县)侯端木赐字子贡(又称“子赣”)的后代。“贡”姓怎样与“端木”复姓子贡有血缘关系呢?咋一听,好像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妨简单的交待一下,以便是诸位明白其中原因。我国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两个历史阶段,历史上总简称“春秋战国时期”。端木赐贡姓世祖源出于山东,但先祖系河南黎阳(现为河南省浚县)侯端木赐字子贡(又称“子赣”)的后代。“贡”姓怎样与“端木”复姓子贡有血缘关系呢?咋一听,好像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妨简单的交待一下,以便是诸位明白其中原因。我国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
· 石城县滕氏族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石城县滕氏族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源流概况本脉始祖滕文纪公生于后唐时期,居江西抚州临川县滕家州,文纪公三子滕学珠自江西临川徙居福建汀州宁化招德里南桥岭,经二十二代繁衍,在明朝景泰成化年间(1449-1487)支分三脉分居三地:福建宁化、福建龙岩、江西石城。福建宁化滕姓聚居地概况福建宁化滕姓主要聚居在安远镇张垣村滕坊。宁化县属福建三明,安远镇张恒村滕坊位于福建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是福建省牙梳山自然保护区的重点村之一。目前有16户,人口210人。现有大学生3人。迄今已繁衍到45世。福建龙岩滕姓聚居地概况福建龙岩滕姓主要聚居在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梅村鸿家山、梧宅、群英三个自然村,位于梅花山区域,距龙岩市区75公里,是福建传统古村落。目前有340户,人口1350人。迄今已繁衍到47世。江西石城滕姓聚居地概况江西石城滕姓主要聚居在高田镇胜江村。胜江村距县城30公里,地处牙梳山、金华山、八卦脑三大高山的...
· 源流迁徙--四川省营蓬仪等地唐氏庚郎族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徒迁概况:吾族始自晋平阳(古代平阳,今为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辖境,解放初称晋南专区),后南迁西贾辆3、金陵(金陵即今南京市)形成旺族。明之前居上海县(今上海市)。远祖唐庚郎明朝洪武年间由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马泉浦庐墓田里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进贤乡忠信里矮子渡龙芽园,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七组龙皇塘。为响应康熙33年岁次甲戌(公元1694年)正月诏,公元1697年(清康熙36年),庚郎嗣孙唐傅越郎的四个儿子:应奎、应崖、应銮、应美,四胞弟的第三代及第四代其中的21户子孙举家全移,顺潇水、湘江,溯长江、嘉陵江而上到达川北,置业于今四川省仪陇县、蓬安县、营山县、广元、巴中市、绵阳市等地。明洪武期间,我族始祖唐庚郎公移湖南零陵矮子渡,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庚郎公之曾孙共有五大房(因湘、川老谱记载有异,故按湘谱结合川谱资料整理),长房荣洪、次房荣浩、三房荣滨、四房荣法、幺房荣沛,...
· 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源流迁徙--重庆市綦江区瀛山龚氏家族史略源流分支迁徙情况的移民中由粤入川的。我奇先祖,是广东十五世祖贵云、祖妣罗氏之子。祖弟兄三人,依次为渭先、瑞先、奇先。罗氏祖婆的亲属,在移民中,先到了綦江永里的可乐坝。不久,奇先祖也跟着来到了可乐坝,暂依岳丈处。后到了老瀛山的山后、大树坪、贺山G。远眺老瀛山的山后、大树坪、贺山G落业奇先祖到贺山G,并非“插占为业”,而是佃田耕种。耕种有着后,奇先祖恋手足之情,又独自回到广东故里,亲邀渭、瑞二祖来綦。渭、瑞二祖入川,先住綦江安里东溪镇,几年后渭先祖独往四川荣昌县落业;瑞先祖置业老瀛山麓的土岩子,不久又买下小麦土、杜家屋等处三百余石谷田。祖辈在粤,本为勤劳耕作的农耕世家,奇先入川后佃田耕作,靠种姜起家,积铢累寸,辛苦备,稍有积蓄即置业綦江老瀛山麓的新屋嘴。瑞先祖后裔不振,其产业又悉数售给奇先祖。奇先祖与罗氏祖婆,勤耕苦作,持家有道,开创下我瀛山龚氏基业。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