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孔子后裔把儒家思想带到浙江,造就了这么多儒商
原来孔子后裔把儒家思想带到浙江,造就了这么多儒商,“真的很灵验!我们村过去出过9个秀才,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后来又出过9个博士,现
“真的很灵验!我们村过去出过9个秀才,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后来又出过9个博士,现在大家都叫博士村。每个有出息的孩子都是受孔圣人庇佑的。”本月初的一个周日,在去衢州的中巴上,村民毛兆敏双手把一个塑料袋紧紧捂在胸前。里面拜祭的物品,毛兆敏说,是不能轻易放在地上的。
毛兆敏如此虔诚,是因为去孔庙为上高三的儿子毛辉许愿。但凡家里有考生,都要去孔庙(位于衢州新桥街,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中的一座,另一座在山东曲阜),这是江山县棠坂村的规矩。
这个村子还有一条所有村民都能背的祖训:发愤忘餐求学,勤俭朴实治家,严己厚人立身,光明磊落做人,清正廉洁奉公,赤胆忠心为国。
“其实说的就是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毛辉说。
在棠坂村,处处都能看到孔学的影子。一千年以后尚且如此,南宗孔学对江南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南宗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治学、教育,大家可能想不到,孔学对江南商帮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崔铭先,在衢州孔庙管委会研究南宗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影响。他说,孔氏南迁使得儒家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和推进,它仍以“仁”为核心,但它从关心上层建筑转而关心经济基础;它仍以统治为出发点,但它已从“治民”安邦转而为“富民”安国。这种转变不仅加快了南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催生经济的发展,迸发出更加强大和更为恢弘的生命力,它的影响至今存在。
看历史
孔子后裔为什么迁往衢州
据衢州市志记载,北宋建炎三年,也就是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都临安,孔子48世宗子、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
因衢州暂无战事侵扰,相对安宁,且四省通衢,为水路陆路交通枢纽,还有“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烂柯山围棋仙地传说,让孔氏流连。
孔端友就此安家衢州,繁衍生息,并继续行使“衍圣公”职权。
从此,衢州成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东南阙里。
南北两宗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南宗也好,北宗也罢,从根本上来说,儒学的核心都是相同的,南北宗只有地理上的分别,没有学理上的区别。”衢州学院(筹)院长助理叶碧觉得,南、北宗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北宗是贵族化的,而南宗则更加平民化。
南宗走向平民化的关键事件,是发生于元19年(公元1182年)的孔洙让爵事件。
那年,元世祖下诏,让孔子第53世宗子孔洙回到山东曲阜去。孔洙考虑再三,以祖宗的庙和墓地都在衢州为理由,拒回山东,并将衍圣公的爵位让给了曲阜的族弟孔治。
这一让就让了224年,一直到明朝弘治18年,当时的衢州知府沈杰向皇帝上疏,说衢州孔子圣庙,在孔洙让爵位后,衣冠礼仪都跟庶民一样,请皇帝恢复孔子后代的官位。第二年,南宗又一次得到爵位。
叶碧认为,这失去爵位的224年,反而使得南宗开始走向社会,并以衢州为中心,在江南诸省传播儒学。其中在教育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仅元朝就有孔氏后裔22人出任学官,7人专任或兼任书院院长。对于这一点,崔铭先是这样解释的,“在有爵位的时候,孔氏后人是吃穿不愁的,失去了爵位,就不得不出来教书或者做学官谋生了。”
叶碧则表示,曲阜的孔庙在很大程度上是贵族化的,是历代帝王祭拜的场所。而南宗的孔庙更多的是民祭,这就使儒文化在江南得到了更宽泛的传播。
谈影响
儒学最大的影响在教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府家庙后花园的书斋中,每逢周末便是一片朗朗书声。据介绍,孔氏南宗家庙读经班成立已经一年多了,以当地学校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为主,读经内容包括《论语》《大学》等。针对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偏弱的特点一般只要求读诵,不具体解释其中意思。
“这就像存钱到银行,我先把东西存在这些孩子脑子里,以后等他们长大了,就可以从里面取。”孔庙当家人、孔子第75世嫡长孙孔祥楷说。
北宋时,衢州只有5家书院;南宋时一下子增设12所。南宋至元,曾推选历代名儒共29位,并为他们立传。这29位名儒中,有20位出生于衢州周围300公里半径之内。其中大儒朱熹和吕祖谦的家乡婺源和金华就一南一北紧贴衢州。
“虽然在学术上缺乏过硬的证据,但在南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衢州周围300公里的范围内涌现出了众多学派,这种现象无法仅仅用偶然出现来形容。”衢州学院(筹)中文系主任贵志浩说。
南宗对江南最大的影响正是体现在教育上:古时如此,现在亦如是。
崇儒好学是衢州的传统。2004年,衢州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全省同步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2004年4月29日,龙游县正式被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县”,在全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中,第一个迈入了教育强县的行列。
浙江人这么会做生意,也跟这有关崔铭先分析,孔氏南迁带来的儒家文化,不仅加快了南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而且催生了经济的发展。
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对儒家文化的发展,被后人看成温州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叶适当时反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空谈义理,提出了“王霸兼行,义利并重”的新儒学思想。它仍以统治为出发点,但它从“治民”安邦转而为“富国”安邦。
崔铭先说,当时的衢州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文化中心,许多大学问家经过衢州都会拜祭孔庙,这就给学术上的碰撞提供了机会。目前虽然还没有过硬证据,但十大商帮中有五个商帮是在衢州300公里半径之内,而这些商帮经营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和准则,完全合乎“义利并重”的儒家思想规范。
在宁波庄市镇,曾经出过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数十位大商人,这些大商人在成功之后很凑巧地相继作出了同样的选择,投资教育。先是包玉刚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而后邵逸夫连续多年每年以数亿元捐赠教育事业;王宽诚出资1亿美元成立教育基金会。
崔铭先说,儒家传统的尊师重教和我们今天创导的科教兴国一脉相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揭秘:原来是小小的红薯造就了大清的“康乾盛世”
近些年,“康乾盛世”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电视媒体在热播,甚至某些历史学者也在鼓吹,好似有某些统治者的英明就能给中国带来了繁荣昌盛。然而事实真如此吗?细读历史便可发现,这个时期基本没有什么科技发明,文化也谈不上什么繁荣,思想更是停滞不前,工商业受的政府极力遏制,明朝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景象在此时已经大为衰退。而与前代相比,唯一的发展就是人口显著增加了,而且是以往历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繁荣的社会时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口盛世,那些清史学家认为是英明的满清统治者带来的。他们首条理由是,清朝的疆域扩大了。清朝扩大的疆域给中国带了多少人口呢?清朝极盛时期的领土面积是1300万平方公里,而明朝是920万平方公里;比较一下清朝与明朝的疆域,清朝多了蒙古和新疆北部,但是这些地方至今还是人烟稀少,很难说会为中国增加什么人口。而且清朝比明朝少了一大块东北和西南的疆土。因此,就疆域方面考虑,清...
· 这么多的人暗算杨广,究竟是谁把隋炀帝玩残了?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一个矛盾混合体,他既背负着弑父烝母的罪名,但也是一位有着雄材大略、文治武功的杰出君王。20岁时杨广统帅50万大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进入建康城后,他断然杀掉陈后主身边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满眼满眼珍宝的府库。此后又挥师北上,击败突厥人的侵犯,《隋书》称赞其“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杨广继位为君当年陈后主死了,杨广为其钦定谥号“炀”按照《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显然,“炀”字上下满满的都是恶意,不是什么好字眼。网络配图一般讲来,肇基之君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选择的继承人需要做的事情是守成而非开创。隋文帝在舍长立贤的时候,大概没有考虑到杨广生性好动,征高丽、开运河、通丝路、兴科举……折腾起来不遗余力。杨广在德被苍生的同时搞得民怨沸腾、烽火遍地。大业十四年(618),在酒
· 原来我是皇族后裔
原来我是皇族后裔契丹族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民族,然而在800年前这个民族却神秘消失,从此在各种史籍再无记载。其后裔在哪里?日前,经有关专家考证,生活在临朐县七贤镇甘石沟村和上林镇申明亭村的近300名谷姓居民竟是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耶律氏的后裔。近年来黑龙江省和云南省分别有两支少数民族,据家谱记载认为系契丹族后裔,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专家多方考察,予以认定。同时认为,历史上曾经称雄一方的庞大的契丹族不应只有这两支后裔。临朐谷氏家谱则为人们了山东、河北、安徽、河南、陕西等数省契丹族耶律氏后裔繁衍生息的一些信息,是研究民族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据临朐《谷氏宗谱》及其它史料记载,隋朝末年,上谷郡(今河北易县)豪帅王须拔自称漫天王,举兵割据燕、赵一带,有契丹族耶律氏参与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有耶律氏任谏议大夫、仆射,其子耶律凤楷务农,定居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耶律凤池官至广州刺史,定居息县...
· 60年代的中国:10元钱原来能买这么多东西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物价飞涨,人民币贬值,现如今10元可能都不够吃一碗面,而在60年代的中国10元却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么究竟60年代的中国和现在差别究竟有多大呢?接下来就和历史趣闻的小编来看看吧。1、最低生活费: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840元2、可买大米:8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3.5斤3、可买大闸蟹:12斤如今的物价情况:6条腿(按同等质量),60年代10元钱能买12斤大闸蟹,60年代10元钱能买一丈余布匹。4、最大的带鱼:3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1.5斤,60年代10元钱能买30斤带鱼。5、布匹:1丈余如今的物价情况:1尺6、中档皮鞋:一双(7.6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一双(7.68元)鞋带,60年代10元钱能买一双中档皮鞋。7、青菜:50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4斤,60年代10元钱能买500斤青菜。8、牛肉面:100碗如今的物价情况:0~1碗,60年代10元钱能买100碗牛肉面。9、小馄饨:1...
· 古人的自然崇拜造就了“湖”姓
你可能会发现现在很多姓氏,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比如说天气现象,风雨雷电,有了天气姓氏,那么还有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也就有了江河湖海这些关于地形地貌的姓氏,这就是先民对自然崇拜的产物。“湖”也就是典型的“自然景观姓氏”,它就是起源于湖泊,是属于“以居住地水域为姓”的。《姓氏五书》记载:“指水为氏,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古代的“湖”大多特指洞庭湖,因此有民俗学者认为,湖姓的始祖应该居住于如今的洞庭湖沿岸。如今,湖姓人多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