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说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今天我们说说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相比于史、志、传的源远流长,家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在家族以外
相比于史、志、传的源远流长,家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在家族以外的人看来,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本版开设“家谱故事”栏目,为您讲述一个个姓氏家族的故事,也希望您能把自己家族的故事说给我们听……
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今天家谱故事中讲述的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千百年来万千王氏家族大军中的一支,但是这个家谱的编写者对先人、家训的尊崇,都很好地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家谱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一个普通家族的缩影。
记载家族的“文化密码”
陈寅恪曾经说过:“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对家庭、家族的信仰,是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也是民族的文化特质。
今年已经89岁的王昌元,读过4年小学,解放前放过牛,当过长工,战争期间抬过担架,抢救过伤员。当岁月爬满了76个格子时,他开始编写族谱,在追寻与恢复家谱的艰难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对于王昌元而言,家谱不仅是简单的“人口统计表”,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翻开《王氏族谱》,可见大量的“文化密码”:先祖创基业,从晋来海,二百春秋,朝出夕归,生息不止,忠厚传家,族风淳。后世得恩惠,人丁三百,氏族繁兴,营商农耕,历尽艰辛,诚信为本,承族德……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王昌元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总有记录过去的愿望,将三道沟王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理清,对后人有个交代,就是我修家谱的意义。”
根据《王氏族谱》记载,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的故事始于清嘉庆11年(公元1806年),13岁的王承贵离开家乡山西太原府太古县北洸村,跟随当时身为风水先生的叔叔王凤轩来到海城大三道沟,成为了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家族的高祖。
通过走访叔辈和族人,王昌元追忆了高祖及祖辈一百多年的经商历程,“17岁的王承贵经早先来到海城经商的堂兄介绍去了当时的山西会馆做打杂,由于为人忠厚诚实,有热心的晋商介绍他到合成永做学徒,凭着自己的精明强干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一点点积累,以致后来逐渐成为了当时在海城地区颇有名号忠义堂的掌柜,并且在大三道沟的家族里定下了‘忠义勇诚信德善智孝廉’的家训”。
承载悠远的孝思亲情
即使有了新家谱,王昌元仍然仔细保留着一本80年代从族亲家里誊抄来的老家谱,他说,古代的人对家谱非常珍重,过去家里逃难、迁徙时,首先要带上家谱,为的是让后代不忘来路,不忘祖先。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必备,有家谱就有家训,有家训就有好的家风。正如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所提到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早已超越了朱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王昌元看来,王氏家族的家训是高祖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总结出的人生道理,包含着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这些家训,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例如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智德为本、勤俭持家、尚书知礼等内容。在每一条祖训后,都有详细的解说。
对于家族中族人,除了谱系记录之外,王昌元还对他们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其德行。“二叔王忠诚1911年生,93岁寿终。他的一生都是赶车为主,勤奋要强,干活利落,车马用具总是整理的井井有条,从不出差错……”“三叔王忠勤1915年生,现年92岁,身体还很硬朗,一生坚持经商,学一门独特手艺,加工糖酥火勺和各种面货,现在叫面点师,在庙宇岭开商号,善于交友……”王昌元说,能载入家谱的信息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这对后人是一种激励:原来我有这样的祖先,我的祖先有这样的德行。
诚如他在前言所写:“弘扬文化续族谱,牢记祖根不忘本”。
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王昌元决定编写家谱时,曾有不少人不理解,“一个普通人家,没出高官显贵,也不是名门望族,有啥可写的”。
对于这种说法,王昌元并不认可。他认为,历史演变王朝更替,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难免遭遇颠沛流离,每个家族都经历了千百年的起起伏伏,盛衰转换,这本身就是传奇。王昌元说:“梳理祖辈的人生经历,从中找到可以传承的家风和家训,将这些家学家史家风家训,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就是我编写家谱的意义所在。”
对于王昌元而言,编写家谱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最大的困难是资料残缺,全凭他自己去寻访和考证,其间的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就在修纂家谱上花费了大把大把的精力,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修家谱的路上。“我先要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入谱登记,收集资料,过程中不能出一丝差错。家族成员在外地的,除了电话、信件联络,有些我还得去拜访。当然,也有迁居离开,隔了好几代的家族成员,怎么都联络不上,这是最遗憾的。”
尽管写得很辛苦,但王昌元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我这本家谱整理出来后,让老王家后代对家人有了重新认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完之后抹眼泪,他们教育年轻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
一个家族,就是一本书。一个家族,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人口的不断繁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便成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家谱正是一个家族发展脉络上的真实记录。
如今,鞍山有很多像王昌元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正回望历史并书写历史。在他们的眼里,家谱是上行下效、从我做起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行走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义门陈,我们都有共同的姓氏
忠孝义廉善,仁义礼智信,中国人不能忘失的根本。在5千宗亲前演唱《寻根谣》,无论台上的名人大咖还是台下忙碌的村长,我们都有共同的姓氏。跨越时空,克服重重困难,寻根得到一众宗亲的帮助。身世之谜终揭开,子逸是中华义门陈的后人,是汀州庄始祖陈魁公24代孙,请听后人"一曲慰古今"。
· 今天我们说说,一部存世最久的《琅邪临沂王氏谱》
存世最久的《琅邪临沂王氏谱》,这是一部记述琅邪王氏汉隋间六百余年历史的学术著作。《琅邪临沂王氏谱》,宋翰林学士汪藻撰。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少时因为才学闻名,与胡伸并称,"江右二宝"。历仕徽、高二宗,因性格方直,不容于朝,一生颇多坎坷。但他博极群书,曾参与修撰《九域图志》、《徽宗实录》等书,喜读《左传》、《汉书》,是一位论著等身的人。他对《世说新语》也极深有研究,著有《世说叙录》两卷,为书中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家谱,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刊行于世。《琅邪临沂王氏谱》就是在这本书中排列第一位的家谱。这部家谱是一部记载琅邪王氏汉隋间六百余年历史的学术著作。由于琅邪王氏在这一时期贵显无比,族中有六十三人分别在《汉书》等十三部正史中列有正传,另有许多人事迹散见于诸如《世说新语》、《高僧传》等笔记小说或人物传记中。如果根据传记把琅邪王氏各人联系起来,正好代代相继,累世不断。...
· 今天我们说说第一大姓李氏的一种来源详考
李起源于鹿邑县分布:河南、四川、云南、福建、莆田、晋江、台湾据抽样统计结果,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9%,是全国第一大姓。李氏人口众多,房系纷繁。各地李氏多云出自陇西,而又各属不同的支系,迁徙过程复杂。但客家李氏则较为一致——均追溯到福建宁化县石壁乡,且大多都认李火德为始祖。据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其裔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①。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为寻宗探源,笔者根据这一线索,搜集了福建和鹤山的客家《李氏族谱》多部,获得较详尽的资料。兹据以整理,力求客观地介绍这一支系李氏辗转迁到鹤山的过程。关于李氏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得姓前的世系原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现有的资料都是根据传说记录的,故此众说纷纭,当然难免以讹传讹。然而有一点是...
· 今天我们说说姓氏文化名城江西省府南昌
南昌的建设,绵延不断的姓氏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代表着这座22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乡土情怀和根源归属。在解读南昌姓氏文化中,我们了解了一代代祖先的迁徙史,领略了岁月沧桑的社会风情、时代风云。南昌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那街、那园、那楼、那路……不时会让人们生发“陌生”的感觉。在这张“陌生”的大网里,姓氏却是“老南昌”永远熟悉亲切的字眼。吴氏:六成吴姓人是长沙王后裔吴姓开姓3300多年,是百家姓中较早的姓氏。江西吴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吴良生告诉记者,“吴”字的本义是大声说话。而“吴”字定义为姓,源于吴泰伯(商末西歧部落领袖古公亶父长子)在荆蛮地区自号“句吴”立国起始。武王定周后分封天下,遂赐吴地人以国为姓。据目前的吴氏宗谱显示,海内外吴氏子孙皆吴泰伯、吴仲雍苗裔,吴氏均源于吴泰伯。吴氏发源地在江苏无锡,吴泰伯后裔返流入赣落居最早的记载,是吴王夫差的...
· 今天我们说说谌氏族谱《派歌》
《派歌》是谱牒文化产物,是族谱的重要内容。安化谌氏谱式仿于宋贤,派歌创自明祖。明永乐丙子,一甲孝廉谌复初讳志善创修安益谌氏族谱,叙述源流,以祖讳歌曰:谌和为始祖,谅接原仕新,仲兮时鼎鼐,均德至斌孙。为续纶序于子孙后代,从本辈开始又讳歌曰:志必希宗受,思忠绍可贞,传家为孝义,殷世莫欺伦。安益谌氏“派歌”由此而始。俗称志善公派歌。明万历庚子益阳文学绍箕公等续修安益谌氏族谱,此时离首届谱已180多年,人丁已衍生七八代,公认为谱要续,派亦需续。并以《小引》公示在续谱牒中明确接续“派歌”之理由,《小引》云:“谌自养元以来,一传再传,其时远矣,析而又析,其势焕矣,所赖有昭穆不紊,尊卑不渝者,惟派定固尔。奈前派已终(因明两谱均不存无睹,康谱登载的明丙申正式派歌只有“志必希宗受,思忠绍可贞”十字,笔者注)后裔瓞出,苟不接续,必至伦乱。伦一乱,可胜言哉。是谱可从可已,唯派不能已。派既当续,谱亦当修。今采2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