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部流失海外艰难回乡的王氏族谱《京口王氏家乘》

2017-01-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0
转发:0
评论:0
一部流失海外艰难回乡的王氏族谱《京口王氏家乘》,宋版《百家姓》排名第八。据史料记载,宋明两代,王姓均为当时第一大姓。根据国家统计
宋版《百家姓》排名第八。据史料记载,宋明两代,王姓均为当时第一大姓。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官方数据显示,地区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为地区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之一。
  扬州老城区住着一户王姓人家,其家主王心宗历时数年,托人从美国影印回了失传多年的《京口王氏家乘》。昨天上午,现年79岁的王心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及因塌江迁至扬州的历程。
一部流失海外艰难回家的王氏族谱《京口王氏家乘》
  1、源出姬姓
  祖先为太原望族
  王心宗告诉记者,根据《京口王氏家乘》中记载,王姓源于姬姓。始祖为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太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世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之为‘王家’,所以太子晋的后人遂以王为姓氏。”
  “秦朝末期,先祖王离公长子王元公为避战乱,迁往琅琊(今属山东省),是为‘琅琊王氏始祖’。王离公次子王威随兄避难后投奔汉高祖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威公任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迁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始祖。而我们这一支脉就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始祖及其后人在太原生活数百年,终成当地一大望族。”王心宗介绍。
  2、堂号“双柏”
  乃“三槐堂”分支
  王心宗说,自己这一王氏支脉的堂号名为“双柏堂”,根据《京口王氏家乘》中记载,乃是当今王氏一族最大支脉“三槐堂”的分支。“在《京口王氏家乘》中一篇名为《迁祠记》的文章中记载,‘华南公继创宗祠于顺江洲之五接桥,堂名双柏,继三槐也。’”
  “‘双柏堂’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三槐堂’可是当今王氏一族最大的支脉。”王心宗介绍,“三槐堂”堂名起源于宋开宝二年,宋太祖许大名府知府太原王氏后人王祐以宰相位,命其除去魏州节度使符彦卿。王祐经过明察暗访发现符彦卿并无致死之错,于是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便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一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并对众人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王心宗说,后来王祐的儿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年间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比三公也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此后,王旦的后人便用“三槐堂”作为自己这一支脉的堂号。
  3、世居镇江
  塌江后迁至扬州
  “其实从我们家谱《京口王氏家乘》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一支脉世代居于镇江。”王心宗指着影印的《京口王氏家乘》说,“我的祖辈曾经说过,我们这一支脉的祖先原居住在镇江顺江州,后因为塌江迁至嘶马,并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嘶马一带的望族。”
  “父亲告诉我,我们‘双柏堂’王氏在嘶马曾经有一间很大的祠堂。每逢祭祀之时,远近的宗亲都会前来拜祭祖先,热闹极了,可比庙会。后来因为战乱等种种原因,我们王氏一族的祠堂渐渐破败。前些年我曾和几位宗亲前去嘶马探访,当地人带我们去了以前王氏祠堂的所在地,可惜只剩下半间破旧不堪的屋子了。”
  王心宗说,如今“双柏堂”王氏一族的后人散落在全国各地,留在扬州的也大多居住在头桥一带,自己是多年前因为工作原因迁至扬州城区,在老扬州城内安家落户。“今年年初,我和一些散居在各地的‘双柏堂’王氏后人商议,准备明年聚一下,地点就在嘶马。因为这里才是我们根。”
  4、家乘遗失
  托人从美国带回
  “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一本《京口王氏家乘》是影印本,原件收藏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王心宗感慨地说,“据祖辈回忆,我们《京口王氏家乘》第一次修谱是明代嘉靖年间,此后又有十余次的编修。因为历史原因,我们族人收藏的最后一本家乘在解放后也遗失了。所以数十年来我们‘双柏堂’王氏一族的族人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家谱,这是父辈和我们这一辈族人最大的遗憾。”
  王心宗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己就一直到处找寻“双柏堂”王氏的家谱,可惜一直都没有结果。“大概是三年前,我在天津的族弟王心寅告诉我,他从一位旅居美国的朋友处得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见到过‘双柏堂’的王氏家乘。”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心宗十分兴奋,“我让王心寅拜托他朋友,无论怎么样都要想办法影印一份家谱给我们。他的这位朋友去年回国时,真的把影印版的《京口王氏家乘》带了回来。我激动得当天就买了机票,去天津迎接这本光绪癸巳年编修的《京口王氏家乘》影印本。”
  5、耕读世家
  重孝父母教子孙
  王心宗告诉记者,“双柏堂”王氏一族一直都是耕读世家。“祖先定下的规矩,子孙必须要读书。能考取功名者自当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不能考取功名者,也应该自食其力。”
  “在《京口王氏家乘》中记载的家训之中,重点提及了孝父母和教子孙两点。孝父母指出,‘父母养育之恩天高地厚,故孝为百行之首,为人子女必当不竭余力孝敬父母。’教子孙中提到,‘家声隆替由于子孙之贤否,子孙之贤关乎父兄之教。凡我族子孙当教之习经史明道义。子孙愚者,也当教之礼节。’”王心宗指着《京口王氏家乘》说。
  王心宗说,除这两点之外,家训中还要求后人要恤孤寡、和邻里、务诗书、力农亩等。“家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祖先的人生经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道理,这些道理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谢氏族谱家乘
《家乘》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时晋国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撰有日记体《宜州家乘》,后人撰修家谱,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有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也有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后者又称“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官方选用人才必须考察谱牒,因此,撰修族谱之风盛行,隋代以后虽然施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取仕,但直至明清时期,许多家族仍编修族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姓氏起源、播迁、分支始祖、世代相传的统系、辈字、祠堂、祖茔、族规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 王氏文化—海外世系
太原王氏之海外播迁,与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华民族之开发南洋密切相关。远在隋朝,隋炀帝欲通绝域,于大业三年(607年),遣虞部主事王君政与给事常骏等南下,曾赤士国(今之宋卡)。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宣唐威德。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文莱一世穆罕默德将其独女嫁与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马六甲国王人贡,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及至清代,南方诸省民众大批渡洋南下,远走谋生,清中叶以后此风尤著。清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开矿场,其后世亦定居于泰。此外,闽台、潮州琼崖及赣湘、三槐诸太原王氏之衍派子孙亦相继南下,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有的还经此远徒欧美,王氏苗裔在海外,可谓无地无有。另据“太原王氏研究会”顾问王剑霓先生实地调查:福建南靖县“珩坑王氏”本系“三槐王氏”的一支,元朝至正年间(1341——...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当然丹阳《钟氏宗谱》也没有忘记将祖辈的传奇故事记录在案。近日在外漂泊近70年的《钟氏宗谱》被市民从无锡“请”回丹阳。经考证,该家谱对于研究钟氏历史文化和家族繁衍变迁有重要价值。这些天来,家谱收藏者钟正云心情非常激动,有了这部家谱,丹阳钟氏的千年家族史可以延续下去了。钟正云告诉记者,他多年来有许多疑问,钟氏家族“根”在哪?如何落户丹阳?自己又是哪一代?然而,由于老家开发区陈巷村《钟氏宗谱》早已被毁,一直无法获得答案。今年7月,在该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士的帮助下,钟正云获得了现藏河北大学图书馆的1917年版《钟氏宗谱》复印件,于是着手开始续谱。但由于年代久远,该版本很难衔接。经多方打听,钟正云获悉无锡一位收藏爱好者保存着一部1946年版《钟氏宗谱》,于是专程前去借阅。鉴于钟正云为续修家谱不遗余力,家谱原属丹阳,无锡藏家索性把收藏多年...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当然丹阳《钟氏宗谱》也没有忘记将祖辈的传奇故事记录在案。近日在外漂泊近70年的《钟氏宗谱》被市民从无锡“请”回丹阳。经考证,该家谱对于研究钟氏历史文化和家族繁衍变迁有重要价值。这些天来,家谱收藏者钟正云心情非常激动,有了这部家谱,丹阳钟氏的千年家族史可以延续下去了。钟正云告诉记者,他多年来有许多疑问,钟氏家族“根”在哪?如何落户丹阳?自己又是哪一代?然而,由于老家开发区陈巷村《钟氏宗谱》早已被毁,一直无法获得答案。今年7月,在该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士的帮助下,钟正云获得了现藏河北大学图书馆的1917年版《钟氏宗谱》复印件,于是着手开始续谱。但由于年代久远,该版本很难衔接。经多方打听,钟正云获悉无锡一位收藏爱好者保存着一部1946年版《钟氏宗谱》,于是专程前去借阅。鉴于钟正云为续修家谱不遗余力,家谱原属丹阳,无锡藏家索性把收藏多年...
· 流失近70年的丹阳《钟氏族谱》“回家”了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当然丹阳《钟氏宗谱》也没有忘记将祖辈的传奇故事记录在案。近日在外漂泊近70年的《钟氏宗谱》被市民从无锡“请”回丹阳。经考证,该家谱对于研究钟氏历史文化和家族繁衍变迁有重要价值。这些天来,家谱收藏者钟正云心情非常激动,有了这部家谱,丹阳钟氏的千年家族史可以延续下去了。钟正云告诉记者,他多年来有许多疑问,钟氏家族“根”在哪?如何落户丹阳?自己又是哪一代?然而,由于老家开发区陈巷村《钟氏宗谱》早已被毁,一直无法获得答案。今年7月,在该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士的帮助下,钟正云获得了现藏河北大学图书馆的1917年版《钟氏宗谱》复印件,于是着手开始续谱。但由于年代久远,该版本很难衔接。经多方打听,钟正云获悉无锡一位收藏爱好者保存着一部1946年版《钟氏宗谱》,于是专程前去借阅。鉴于钟正云为续修家谱不遗余力,家谱原属丹阳,无锡藏家索性把收藏多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