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最为重要内容谱序,详谈谢氏族谱谱序
族谱最为重要内容谱序,详谈谢氏族谱谱序,“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此诗作者叫孙元宴,其《咏乌衣巷》一诗,远不如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此诗作者叫孙元宴,其《咏乌衣巷》一诗,远不如刘禹锡之《乌衣巷》有名,但“忆谢家”之情切切,常让我这谢氏后人动容。千百年来,我谢氏先祖墓葬或多已成荒冢,但其精神风范犹存,家族华宗之清流远源有些也已成往事,但血脉绵延从未断绝。《南史》云,“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传至今日,还有几许风流、几多雅韵,已无可考,然我们后人即便无甚武功文德可言,也有义务把历代以来血脉繁衍、迁移、居止之地考据清楚,以供后人批阅、怀念,长发其祥。
修撰族谱之意义,正在于此。人人知其所出,感念先贤,才能敬宗睦族,继往开来。所谓国有史书,家有家传,“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谢灵运·《山居赋》)。读史书而知大道,识家传进而修身。族谱乃“木本水源所由纪”,它对个体之教育作用远超一般史书,它所昭示回望来路、饮水思源之美德,作为寻根文化之具体表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也依然是中华文明之基石所在。中国文化以经、史、子、集四部相传,其实各部均通于史,即使先秦诸子之学,也无一不是源自史学,国人对史之热情,使之翼望一人之自传、一族之家传亦纳入国家文明道统中,修谱之本意也如是。族谱虽为小史,却非无稽之稗史,乃是来自乡野民间、社会末梢之庄重记录,其不分尊卑、忠实本根之述略,当可补正史之粗疏与阙如。普通小民,更多时候也习惯从家传谱系中沐浴历史之惠泽。
故此,族谱是血缘文化独有的记忆形式,国人对过去之深情,常常凝结于此。“回首令人忆谢家”,谢家有何可忆?忆“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诗经·崧高》)?忆“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南齐书·王俭传》)?忆“谢家子弟,衣冠磊落”(辛弃疾·《沁园春》)?史称谢氏为华丽家族,是敬其六朝十代三百年之文采风流,当然大有可忆之处,但后人承传前人家风,非重夸耀历史,而在创造未来。诚如学史不仅为明德,也为知过,在得失之中,求一光明未来。故族谱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朝向未来的记忆。何以淝水大捷已成历史陈迹之后,谢氏山水诗篇却还常温常新?就在于这山水诗篇中,既隐藏着谢氏先贤之生命感受,也呼应着谢氏后人之生命体验。可见生命也是一种记忆,它存于家族时,称为血统,汇入历史时,则贯之于民族道统,实与其他族群相通。
由是观之,修谱似向先人致敬,实为后人立心。详述祖德、家声,不过是为了传承一种生命风采,凝聚一种精神血脉,进而启发后人,激励来者。
今有福建宁化石壁客家谢氏宗亲联谊会本此宗旨,克服旧谱残缺、口传有误、资金不足之种种困难,穷七年之力,追根溯源,收集,整理,核实,辨正,终于查清宁化谢氏源流,彻底结束过去无头谱牒之历史,其所编成《宁化谢氏奕公据公安公三支系首届联修谱》,堪称是最完备之“宁化谢氏总谱”,加上该谱采用了吊图谱、堂坟谱、人物录同期编修的手法,一册在手,申伯第三十七世裔孙谢裒公三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之后裔在宁化如何繁衍及从宁化外迁后之行止分布,可谓朗如星炳,一目了然。朝荣等宗长群策群力之所为,对传扬谢氏家声,功莫大焉。尤其谢奕、谢据、谢安三公之裔孙如今已广布海内外,有此族谱为证,即便走得再远,其根柢仍在,源流清晰,甚至申伯世系字辈也有据可查,认同此一脉相承之血缘者,可续谢氏之名士家风,直达后世。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诗经·崧高》)这话是赞美勤勉之申伯将前往自己的封邑——谢,为南国诸侯建立楷模,它也可视为谢氏家风之精神起源。家事越千年,而今仍可亲。血脉线索隐于历史,却现于家谱,读此谱系,个个大名在册,记忆有了实证之符号,生命也有了整体之面貌,继续前行,就有先祖荫庇,宗亲扶持,此为谢氏子孙之幸事,也为光耀后人之善举。我作为宁化谢氏谢安公一脉迁居福建长汀之后人,怀敬慕之心,在此联修谱即将付印之际,以此感怀,忝以为序,意有未尽,谨表我不忘谢氏家风之志。
二O一O年七月二十六日谨识于广州中山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谱牒谱序-唐氏族谱•序
乾隆44年(1779)唐氏族谱•序》――谱序【后裔十五代孙肄业唐士河撰】常思木有本,发乎千枝而繁英;水有源,远乎四海而不竭。观于千枝一本,百川从源,想象斯二者,不禁惧然:于人之祖功宗德悠久无疆,安可昧于其本乎!因溯我族唐之命名,本帝尧旧都,国号也,后裔因之为姓。稽其后之复兴,叔虞受封唐侯,历揽晋水曲绕,形胜无双而广大奔荡,无有域畔也。问其地即今山西平阳者是。唐之命名其来旧矣!历世久远,而本支叠出,其间虽多名宦,而脉络相递未一一传焉,迄今欲考世系、追溯自始,故我祖长乐之先未详几许其辈,长乐之后,犹得常闻其略,即长乐之苗裔,人亦繁庶各郡星居。有遇之而视如途人;虽遘面而视若秦越,斯本源莫溯,雍睦难昭,或同宗悖礼者有之、一脉相残者有之,幸古今圣帝亦窃悯念于此,故古有一脉修谱之政教,今有敦宗昭睦之上谕。所谓人有暴弃,惟圣是悯,设师立塾,则礼让明而宗族笃;培其根以达其枝,使天下之人咸知一本而散为万殊,...
· 谱牒谱序-唐氏族谱•序
乾隆44年(1779)唐氏族谱•序》――谱序【后裔十五代孙肄业唐士河撰】常思木有本,发乎千枝而繁英;水有源,远乎四海而不竭。观于千枝一本,百川从源,想象斯二者,不禁惧然:于人之祖功宗德悠久无疆,安可昧于其本乎!因溯我族唐之命名,本帝尧旧都,国号也,后裔因之为姓。稽其后之复兴,叔虞受封唐侯,历揽晋水曲绕,形胜无双而广大奔荡,无有域畔也。问其地即今山西平阳者是。唐之命名其来旧矣!历世久远,而本支叠出,其间虽多名宦,而脉络相递未一一传焉,迄今欲考世系、追溯自始,故我祖长乐之先未详几许其辈,长乐之后,犹得常闻其略,即长乐之苗裔,人亦繁庶各郡星居。有遇之而视如途人;虽遘面而视若秦越,斯本源莫溯,雍睦难昭,或同宗悖礼者有之、一脉相残者有之,幸古今圣帝亦窃悯念于此,故古有一脉修谱之政教,今有敦宗昭睦之上谕。所谓人有暴弃,惟圣是悯,设师立塾,则礼让明而宗族笃;培其根以达其枝,使天下之人咸知一本而散为万殊,...
· 谱牒谱序-杨氏族谱再序
杨氏族谱再序家有家谱,就像国家有史书。自古以来,时代转移,世事变迁,各种事情都已茫然不清,依*有人搜罗轶事,整理成书,使后代人按着轨迹进行考查,所以历代的兴衰存亡,人品的正直,以及政治上的得与失,无不了如指掌。其中有的过于遥远难以进行考查的,姑且置之不论。就像尧舜时代以前,事情有点荒诞,所以圣人删除书上的一些内容,从尧舜时代与以前的时代断开,并不是没有理由。至于家谱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没有无来历的,不仅仅孝子贤孙在春天寒凉秋天霜降的时候,产生缺乏听从长辈教诲、与长辈见面少的想法,即使是乡间一般的屠夫卖酒的人们,一句话提及他们的祖父或父亲,也都会油然而生出孝敬老人的思想。大概树木的根,水的源头,原本就。就凭这个就可以明了人性都是善的,而凭借孝来治理天下并不困难。我曾经感慨后代人人性冷漠,有很多把亲骨肉视如陌生人的人,他们也并非全都是没有良心的坏人,也不是不讲同宗族的感情的,只是一天天疏远的原...
· 谱牒谱序-马氏族谱谱序二
马氏族谱谱序二汪承兴序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稽马氏家族自始祖甲宗公─系出汪氏,原籍陇右,于康熙年间迁徒而至现籍。厥後皆耕读为业。迄今将三百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当追源溯流,创修家谱。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二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
· 谱牒谱序-马氏族谱谱序四
马氏族谱谱序四马耀骥序近年来,各地修志渐成趋势,市有市志,县有县志,乡有乡志。对一个家族也应有家规族谱。但修谱之事,谈何容易,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付出艰巨的辛劳。马氏族人马懿在外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工作,是本族精英,本来就十分辛苦,但他还是利用工作之余,用大量的心血撰写、编辑了这部族人久盼的《马氏族谱》,完成这项工作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要联络众多的掌握着原始素材的族人,还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才能打造出一部如此辉煌的巨著。在这部《马氏族谱》面世之际,谨热烈祝贺他的成功,并衷心感谢他为马氏族人做了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好事。《马氏族谱》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追溯了马氏家族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查阅了古代文人学士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朱子家训》、《弟子规》、《女儿经》、《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结合现代文明,帮助后人培养良好的精神道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