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寻根的故事
一位退休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寻根的故事, 近期,家住昌邑的细心市民时常看见一名老者,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市区街头巷尾,不
近期,家住昌邑的细心市民时常看见一名老者,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市区街头巷尾,不时停车询问,与路人攀谈。这名老人就是今年70岁、家住德州市武城县岳觉寺村的刘保亭。近年来,教师出身的刘保亭一直在忙着修族谱,从石碑上得知先祖是从昌邑迁移到德州的,他决定到昌邑看看先祖世代居住过的老家。12月2日,备足干粮、棉被等物资后,刘保亭孤身一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踏上了寻根之路。
刘保亭记录走访的资料。
刘保亭来昌邑骑的电动三轮车。馒头和饼长毛 扒掉皮继续吃
12月25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昌邑市南隅小学附近一家小旅馆门前,看到了通话时刘保亭所说的自己的“标志”——一辆红色的带棚电动三轮车,斑驳的车漆显得车有些破旧,里面的座位上铺着毯子,车把处还散放着不少写满字的纸张。这时,刘保亭迎下楼来。在上楼时,记者注意到,老人行动不是很方便,上台阶需要扶着扶手蹒跚而上。
走进刘保亭租住的狭小房间,只见窗前的写字台上堆放着厚厚一摞族谱和一些书籍,旁边还放着一台小型音响。而在床头的角落里,两个馒头和几块干饼已经长毛,旁边的塑料袋里装着不少咸菜条。
“前段时间来昌邑时,干粮带多了,到现在没吃完长毛了,不过不要紧,扒掉皮还能吃。”说话间,刘保亭掀开了地上的一个电饭煲,腾起一股热气。因为早上还没吃饭,他用电饭煲熬了点玉米面地瓜粥。
“玉米面等都是从家里带来的,这两天又到附近的市场上买了些地瓜,能果腹就好。”刘保亭说,电饭煲和热水壶是他抵达昌邑后,从一名“破烂王”手上低价买来的,为的是在住宿时用电饭煲熬汤充饥。
“一块儿带来的还有这个音响,平时我喜欢唱歌、写东西,路上没法写东西,就唱歌自我娱乐一下。”刘保亭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从三年困难时期走过,对于口腹之欲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担心沿途的小旅馆夜里冷,从家里特意带了棉被和电热毯。
走走停停七天 路遇不少好人
据刘保亭介绍,备足干粮之后,他于12月2日从德州市武城县岳觉寺村家发,先是骑车到东营的儿子家,休整两天后再次踏上一个人的旅途,于12月8日下午顺利抵达昌邑,全程约300多公里。“到东营后确实有些累了,就在儿子家歇了两天。”刘保亭说,他一路走一路打听,心里有个大方向,再加上热心人的指路,他基本没有走弯路。
他今年已经70岁高龄,加之电动车需要充电,所以每天最多走50公里。每跑一段路,就找地方给电动车充一次电,他也趁机休息一会儿。“路上好多人知道我要骑电动车到昌邑寻根,都向我竖大拇指,还让我免费充电。”刘保亭说,一路上他收获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和鼓励。
“路上那几天的天气还算不错,只有一天遇到顶风。”说起路上的故事,刘保亭开着玩笑告诉记者,骑电动三轮行至东营与潍坊交界处的时候,他心里真是有些慌了。“盐碱地太多了,走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个村子,一个人走在路上心里确实有些怕。”刘保亭说,他之所以选择骑电动三轮车出行,主要是因为腿脚不灵便,如果坐长途汽车可能会给同车乘客带来麻烦,另一方面是出于节俭考虑,“这辆电动车我已经骑了8年,平时去东营儿子家,都是骑着它”。
来昌邑已半月有余,凡是了解刘保亭情况的人都“埋怨”他选在冬天出行。对此,刘保亭解释道,平时他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想来昌邑分身乏术,冬天老伴被接到了儿子家,自己趁着空闲出来转转。
先祖石碑刻字 表明根在昌邑
据了解,刘保亭于1946年出生在德州市武城县岳觉寺村,从1964年开始在当地小学担任老师。2007年退休后,他一直在忙活一件事——修族谱。
据刘保亭讲,先祖刘新在老家排行第十,小名刘老十,明洪武二十五年迁至德州恩县(现属武城县)岳觉寺旁定居,至于之前的来历,家族的人一无所知,只知道从第二世到第十世,明清时期祖上出了四位进士和一位举人及多位官员。
“至今我们村后还有一世祖刘新的墓园,墓前还有一块石碑。”刘保亭说,“文革”期间族人担心石碑遭到破坏,先行推倒埋入地下。近年有族人提及此事,将石碑挖出重新立于墓前。这时,大家才发现石碑的背面清晰地刻有“考祖先世莱州府昌邑县城南十里中亭社人”字迹,全村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的老家在昌邑。
“此后,族人掀起了续谱的热潮,成立了委员会,调查六百余年来从岳觉寺村迁往周边村子的族人支系,并翻阅县志史料,重新整理家族谱系。”刘保亭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除祖辈传下来的四本族谱外,他又与族人共同新编写了两本族谱,目前已被不少博物馆作为资料收藏。
刘保亭说,修族谱这么多年,他心里始终有个想法,就是到先祖的老家看看,找找当年老家的亲人。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家人时,儿女和老伴都不同意,但在他的再三坚持下,终于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儿子最后只能妥协,说你认定的事就去干吧。”刘保亭爽朗地笑着说。
确定原址范围 打算写一部书
启程前,刘保亭就预料到年代如此久远,老家的村子可能不存在了,族人很可能迁到了别的地方,或者更换了村名。所以初到昌邑,刘保亭就到博物馆等部门寻求帮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帮我查阅资料,找刘氏村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刘保亭感激地说,在昌邑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的帮助下,他已基本确定了先人的住址。
“相关工作人员经过一番考证后告诉我,明朝洪武年间城南十里中亭社就是现在都昌街道刘家北逄村至前伍塔、中伍塔及后伍塔村一带。”说起先祖的根源,刘保亭显得有些激动。
来到昌邑已半月有余,刘保亭用自己的方式体会着先祖老家的点点滴滴——骑着电动车巡游。“我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转,现在基本上有刘姓村民的村子我已经转遍了。”刘保亭说,每一名刘姓村民都把他当成族人,热情地喊他到家里吃饭,帮他充电,让远离家人的他很是感动。“26日在柳疃镇刘家庄村要举办一次昌邑德州刘氏家族联谊会,参加完这个活动再休息两天,等过了元旦我打算到青岛烟台会族人。”刘保亭说。
谈及以后的打算,刘保亭告诉记者,通过这段时间在昌邑的巡游,老家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深有感触,他打算回去写在族谱的后续里,讲给远在武城的亲人们听。“我准备写一本书,主要介绍一下德州刘氏族人的生活,书名已经想好了,就叫《昌邑人在德州》。”刘保亭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一位退休老人眼里的指路明灯
母亲教导铭记在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贪不占,老实做人。"虽然70岁了,可高兴祥对这些话,记忆很深刻,一辈子都没忘记:"这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让我受益终身的一句话。"回忆起童年时期,高兴祥感慨,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母亲一人在家种地、照顾他们姐弟四人。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瘦弱的母亲。父母二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困难的时期,饿着肚子供家中的四个孩子上学。外出读书前夕,摇曳的烛光下,母亲握着他的手叮嘱他:"出门在外,老实做人,遇事别计较,吃点亏不要紧,别让别人吃亏。"母亲喟然没念过书,但对于她的教导,高兴祥总是铭记于心,母亲的言语中,透露着高尚的品德,似一盏明灯,指引着他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根断了,就找不见、接不上了,家谱是个啥?我觉得,就是给每个人一个位置,在繁衍百年千年的家族史中,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
· 民间故事:骑着大象的军队
在很早以前,暹罗国派兵来侵略云南,当时的统治者连身边的战争都无力平息,哪有力量来保卫边疆的国土和人民生息?只好不管人们的死活,让人们自生自灭。有一年,暹罗国派了一个武官大臣,带领着一些如狼似虎的军队,骑着大象,装神弄鬼侵人边境。入侵的军队到了弥渡,可巧这年因当地遇到灾害,收成不好,很多人都到外地逃荒去了,他们一路没有遇到抵抗,很快就来到了弥渡城下当时弥渡的官兵很少,勉强出城和骑着大象的敌人对垒。他们要欲骑在象头上的敌兵,却够不着,刀砍到大象身上,象皮太厚,又起不了作用,而敌人骑在象上,居高临下,可以任意砍杀,可怜这些地方军,不一会儿就溃退了。当时情况真危急啊,眼见千把个凶恶的外国强盗快把城攻下了。这时候,城边几个村中留守的部分青年,自动组织起来,对付入侵士兵。为首的是一位姓周的青年,他长得眉粗眼大,背膀宽阔,力大无穷。他们先准备了长长的竿子,上面绑上了锋利的镰刀和敌人对阵,用长竿把骑在象上...
· 一位退休老人让我们认识到,族谱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有人说,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还有人说,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家谱,地位可见一斑。只是,因为家谱多是文言文、繁体字,还没有断句,不少现代人对家谱虽有兴趣,却难以沉下心细读。市区一银行有个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但凭着一本《新华字典》和勤学好问,多年来钻研本族家谱,如今,他的付出在村里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人叫滕荣招。看到家谱里的名人,决心研究滕荣招的老家在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今年58岁。1975年,滕荣招从琅琊高中毕业,因为爱好文字,他当过金华广播站的通讯员、金华县团委内刊通讯员,还在乡镇企业当过出纳。1999年,他离开农村,到市区一银行工作。2006年,山东滕州市有关部门拍摄纪录片《天下滕姓出滕州》。金华有滕姓分支,且家谱比较完整,摄制组在当年5月来到金华。村里组织一些人接待摄制组,滕荣招是其中一员。那时,滕荣招对村里的历史...
· 寻根故事两则|广州九旬老人为修残谱奔波40年!一位84岁老人终于在族谱网寻得祖源!
阿族今天要说的,是多年以前和前不久发生的两个寻根故事。令人赞叹的是,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年过八十的老人。一份残缺的族谱,让八旬老人姚佛胜奔波近40年只为续修族谱。在增城正果镇到蔚村,姚佛胜可谓德高望重,村民们对其执着续修族谱一事感慨不已。“族谱是认祖归宗的凭证,令家族情义延续后世。”“那三卷族谱,是解放初期在村内的地主家里发现的。”姚佛胜谈起原始族谱的来历,如数家珍:“当年发现它时,我只有16岁。不知为何,我觉得与这几本族谱很有缘,担心它被弄坏,决定好好保管它。”姚佛胜介绍,原始族谱中记载了自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以来居住于正果镇姚姓家族25世所有成员的名字。担心族谱难续心忧无人可继令姚佛胜心痛的是,上世纪70年代,其中一卷族谱被第五房子孙拿去烧毁,造成该房共400多名子孙的族谱全部丧失。“那个年代,忙于生计,也没时间精力去续修。”姚佛胜说,直到40多岁,家里经济有所改善,他又踏上了续...
· 老人·对联·族谱的故事
在坪山新区坑梓龙田社区大窝居民小组,邻里乡亲都知道,63岁的高传瑞是个对联控。谁家结婚了,新屋入伙了,找他写副对联,他几分钟就搞定。一年下来,最多时写了5000来副。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更用对联写族谱,将族里每个男丁的名字,均以嵌名藏头的形式写成对联,编了一本族谱,前后300多副。昨日,在高传瑞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本《龙窝高氏名联族谱》,足足300来页。翻开族谱,里面全是一副副对联。大窝高氏从先祖到最近的22代男丁的名字藏头于对联中,旁边简略记录了生辰八字、居住地和职业等基本信息。高家始祖九州颂,千秋大业万代传。高传瑞说,高千是高氏的始祖,高氏祖上来自山东,后转潮州、抵博罗,最终来到坑梓。乾隆年间,十三世高日华与其六子在龙田大窝安居立业,繁衍生息。如今的大窝高氏族谱,记录的便是高日华一脉高氏后裔。龙窝高氏族谱记载有300多名男丁,年纪最小的便是高传瑞的孙子高志钧,今年4岁。2008年志钧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