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千年科举被废中国最后贡生为祖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

2017-01-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5
转发:0
评论:0
千年科举被废中国最后贡生为祖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刘彭龄:与父亲同年入贡并被保送国子监深造100多年前,当刘彭龄收掇笔砚、背起

刘彭龄:与父亲同年入贡并被保送国子监深造

  100多年前,当刘彭龄收掇笔砚、背起行囊,北上赴京谋求功名时,他也许会回望身后家乡的村屋,多看一眼祖祖辈辈忙于耕作的平湖乡民们。彼时的平湖还是一片贫僻的土地,乡人以务农为生,少有机会触碰世外天地。

  平湖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刘姓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清末,书生刘彭龄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省学政组织的选拔贡考试(每12年一次,难度最大),成为一名拔贡生,被保送京师国子监深造。而与他一同入京的,正是他的父亲——一名当地年资长久、享受助学生活补助的廪生。刘父历经多年,终于挨到了岁贡的机会,成为同一年的岁贡生。一家两人入贡,父子同年“岁拔”,在平湖一度被传为美谈。

千年科举被废中国最后贡生为祖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

  在周遭读书人眼中,离乡的刘氏父子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两人只要在帝都朝考合格,一心向学,就能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然而,此时正值宣统元年(1909年),满清的宫阙楼宇在内忧外患之下摇摇欲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实行“新政”,罢废科举,推行新学。为了给剩下的科举生员找条出路,朝廷组织了各种补选考试,这是留给读书人求得功名的最后稻草。

  刘氏父子抓住了稻草,却无法掌握命运。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他们谋得一官半职的愿望成泡影。

  生逢乱世,丘八当道。避开纷争的刘彭龄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1916年,爱国华商、刘氏宗亲刘铸伯返回平湖老家捐建新式小学“纪劬劳学校”,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校长。

  曾经的私塾儒生,为新式乡间教育披荆开路。他11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犹如一盏烛灯,纪劬劳学校在平湖播撒文明种子,启迪后人智慧,刘彭龄也颇受乡亲族人敬重。1918年,曾为纂辑于唐天复二年,中经宋元丰二年重修的《刘氏总族谱》再版,德才兼备的刘彭龄被宗亲们推举,为族谱作序作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为何要废除科举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
· 科举制度废除时间古代科举考试废除的过程?
导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科举是中国封建皇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形成制度。明清两代考生首先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中凛生,由官家按月发给粮食;成绩次好的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限制。成绩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学的附学人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北。录取的人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
·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废除科举后成为一代书画家
我国古代从唐朝开始设立科举,才会有赴京赶考一说,而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名为元,有乡试、会试、殿试,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是状元,而中国最后一个状元是刘春霖,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别看他是一位状元,人家还出国留学,留下不少名作。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而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就是刘春霖。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
· 千年科举制: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科举人物
起点:605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诞生。唐1.王维:字摩诘,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状元,也是唐朝状元中最有名的一个,9岁就能做诗赋,20岁得到公主赏识中了状元。安史之乱中被迫做了安禄山的官,后来皇上爱他才华宽恕了他。从此一心向佛,兼搞文学书画,后人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柳宗元:20岁中进士,属于当时的革新派,后来被贬到永州当司马(科级),呆了十年,熬成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大文学家。《捕蛇者说》是他的名篇,说苛政比毒蛇还要厉害。47岁那年他死在柳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孟郊:40多岁中进士,感慨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自己考中进士后游街,一天就看遍全城美女的得意心情。这个苦吟派诗人只做过县尉(县公安局局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孟局”的句子。4.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3岁成了孤儿,哥哥嫂子把他养大。25岁时中进士,官当到吏部侍郎(人事...
· 废除科举与清末社会现代化
晚清以降,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中国知识界开始深刻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的呼声日益高涨。1905年9月,清廷下诏,自丙午科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实行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止。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的抡才大典,其影响扩及教育、选举、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习俗、心理等层面。因此,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早期现代进程的影响不可小视。在晚清,“废科举”几乎总是与“兴学堂”连在一起,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是废科举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一项成果。1905年废科举之后,各地兴办学堂的数量和速度都出现了一个高峰。全国的学堂在1905年仅有8277所,1906年就达到23862所,1909年则达59117所。与之相应,学堂学生也从1905年的不足26万人上升到1909年的1639641人。这种情形足以说明,废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