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被废中国最后贡生为祖国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
刘彭龄:与父亲同年入贡并被保送国子监深造
100多年前,当刘彭龄收掇笔砚、背起行囊,北上赴京谋求功名时,他也许会回望身后家乡的村屋,多看一眼祖祖辈辈忙于耕作的平湖乡民们。彼时的平湖还是一片贫僻的土地,乡人以务农为生,少有机会触碰世外天地。
平湖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刘姓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清末,书生刘彭龄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省学政组织的选拔贡考试(每12年一次,难度最大),成为一名拔贡生,被保送京师国子监深造。而与他一同入京的,正是他的父亲——一名当地年资长久、享受助学生活补助的廪生。刘父历经多年,终于挨到了岁贡的机会,成为同一年的岁贡生。一家两人入贡,父子同年“岁拔”,在平湖一度被传为美谈。
在周遭读书人眼中,离乡的刘氏父子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两人只要在帝都朝考合格,一心向学,就能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然而,此时正值宣统元年(1909年),满清的宫阙楼宇在内忧外患之下摇摇欲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实行“新政”,罢废科举,推行新学。为了给剩下的科举生员找条出路,朝廷组织了各种补选考试,这是留给读书人求得功名的最后稻草。
刘氏父子抓住了稻草,却无法掌握命运。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他们谋得一官半职的愿望成泡影。
生逢乱世,丘八当道。避开纷争的刘彭龄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1916年,爱国华商、刘氏宗亲刘铸伯返回平湖老家捐建新式小学“纪劬劳学校”,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校长。
曾经的私塾儒生,为新式乡间教育披荆开路。他11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犹如一盏烛灯,纪劬劳学校在平湖播撒文明种子,启迪后人智慧,刘彭龄也颇受乡亲族人敬重。1918年,曾为纂辑于唐天复二年,中经宋元丰二年重修的《刘氏总族谱》再版,德才兼备的刘彭龄被宗亲们推举,为族谱作序作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