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近日,我们走访了兴建于乾隆时期的新埔寮刘宅

2017-01-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近日,我们走访了兴建于乾隆时期的新埔上坊寮刘宅,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新竹县新埔镇上坊寮刘宅,至今已有两百二十五年历史,它是粤籍人士刘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新竹县新埔镇寮刘宅,至今已有两百二十五年历史,它是粤籍人士刘延转仿照原乡住居形式兴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于屋分前后,又称“双堂屋”。这座传统的客家建筑,样貌朴实,不仅呈现古建筑的艺术之美,也记录了刘家祖先的开垦历史。
  新竹县文化局指出,新埔寮刘宅的特色在于同时兼具有三合院与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中央的四合院强化祠堂空间的重要性,也同时满足私密与防御性的需求,这种子孙围着宗祠居住的建筑环境,无形中让客家人的家族观念不断地强化与传承,这也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一。
近日,我们走访了兴建于乾隆时期的新埔寮刘宅
  刘宅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一年,刘氏第十一世祖刘瑞阁的妻子詹氏携子由广东省饶平县渡海来台,暂居于盐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区)一带。长子刘延转于枋寮开基立业,于一七八一年仿照原乡住居形式兴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于屋分前、后堂,故又名“双堂屋”,当时建筑仅以土埆筑墙、茅草铺顶,约于一八六二年重修时改为瓦顶。
  后来,刘宅经过十年的整修,成为“二堂六横式”的平面格局,共计九十九间室,建筑基地面积约三万平方公尺,规模宏大,显示当时刘氏家族人丁旺盛。
  一九八三年,为纪念刘氏后裔奉为基祖的刘瑞阁(刘延转之父),因而兴建一座景观壮丽的家族墓园,命名为“瑞阁园”。刘氏祖训规定,迁居他乡立业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刘姓家族于是以上枋寮祖堂为凝聚全家族精神的所在。
  刘宅的屋顶两端有如燕子的尾巴高高翘起,红砖瓦屋带有纯朴的古味,门厅上书写“铁汉家声”堂号,正厅则为“蔾照堂”,两者均有勉励后代子孙多读书、守法公正的意思,另外,厅堂内悬挂的“克绳祖武”匾额,则是告诫子孙不忘祖训。
  上枋寮刘宅被认定为第三级古迹,在“内政部”经费补助下,已完成修复工作。这座两百二十五年历史的古迹位于新埔镇上寮里义民路,呈现传统客家建筑特色,从布局、结构到装饰,处处是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新竹县三级古迹—新埔上枋寮刘宅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新竹县新埔镇寮刘宅,至今已有两百二十五年历史,它是粤籍人士刘延转仿照原乡住居形式兴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于屋分前后,又称“双堂屋”。这座传统的客家建筑,样貌朴实,不仅呈现古建筑的艺术之美,也记录了刘家祖先的开垦历史。新竹县文化局指出,新埔寮刘宅的特色在于同时兼具有三合院与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中央的四合院强化祠堂空间的重要性,也同时满足私密与防御性的需求,这种子孙围着宗祠居住的建筑环境,无形中让客家人的家族观念不断地强化与传承,这也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之一。刘宅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一年,刘氏第十一世祖刘瑞阁的妻子詹氏携子由广东省饶平县渡海来台,暂居于盐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区)一带。长子刘延转于枋寮开基立业,于一七八一年仿照原乡住居形式兴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于屋分前、后堂,故又名“双堂屋”,当时建筑仅以土埆筑墙、茅草铺顶,约于一八六二年重修时改为瓦顶。后来,刘宅经过十年的整修,成...
· 建于乾隆的,禄丰潘氏祠堂
云南禄丰潘氏宗祠在小铺子村委会东山村村北,建于清乾隆癸西年(公元1753年),为潘氏一族捐资共建的宗祠。宗祠面南背北,列古城台,台上由南而北依次建照壁、平台、门楼、天井、厢房、正殿。门楼与正殿相对,门楼顶上为戏台。正殿座落在整个建筑的最北边,用石砌一高1.6米的高台,殿建于台上,面阔三间,宽11.7米,进深8米,单檐硬山顶。门前走廊顶部施以卷棚,以瓦覆盖,瓦上书二十八星宿名。门窗为格子门窗,木雕精细。殿内以土砌一高1.1米的供台,供台上以木雕构件组成神龛。龛分三格,上下两层,正中木雕构件较两旁繁复精美。龛后墙壁上镶碑十一块,刻潘氏族谱于碑上,正中一块为《潘氏家谱序》。殿中原悬匾三块,今仅存右边“宗谱志室”一块,宗祠院内还有功德碑两座。整个潘氏宗祠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未遭破坏,现为村上公房。有一户人家住在东厢房,东厢房的局部面貌被改变。由于年久失修,有部份梁、柱、橼、楼板腐朽,需要及时维修...
· 近日我们祭典忠君民族英雄施琅将军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二十一日。施琅是清初著名将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领福建水师统一台湾,继而拟《恭陈台湾弃留疏》上奏康熙帝,建议清朝政府在台湾设置府县进行管理,为开发经营台湾做出重大贡献。施琅辞世前,在病榻旁让其子写下遗疏《君恩深重疏》,希望圣上准其所请:“臣生长福建,愿乞骸骨,俯赐臣男等就梓里择地安葬。”康熙帝悉准,并下诏追赠施琅为太子少傅,赐谥襄壮,给全葬,加谕祭三次。据《晋江县志》记载:“施襄壮祠,在府学前,国朝康熙三十五年建,祀靖海侯施琅。”又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下旨在京师建立贤良祠,列施琅位次,春秋祭祀。这主要是官方对施琅逝世的崇祀。靖海侯施琅将军逝世后,其族人除在春冬祭祖之外,更是在其诞辰之日举行大规模、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且长期沿袭,成为施氏宗族的重要家族活动。祭典开始...
· 今天我我们去探访的是始建于元末时期的兰溪市丁家村
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乡丁家村;始建于元末时期;祖先由浙江省义乌市迁入,太公名叫丁宏;元至大元年(1308),丁德启迁来兰溪水亭丁家村定居,后衍分圣山殿下村、杨塘村、姜村以及龙游等地。村子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目前有明代丁氏家祠和明代古建筑,最大明代留存的四世同堂大屋现已经给折了改成现代民居;丁家村原本有三千多户,村里面是按小城镇建造,所有房子都是徽派建筑风格;每户人家的二楼层面都可相通,下雨天邻居窜门不用打伞;小商小贩进入则找不到出口;进出总共四门,弄堂重多,宜入不宜出,是按小城规建成可防兵灾;围城里有庙堂等建筑,所用木材全为铁梨木;清.咸丰年间金华长毛反变,纵火烧掉了所有明代建筑,只存一最差的四世同堂大屋和家祠;而最差的这间四世同堂大屋是所有建筑过程中留下的边角料所建;到现在约有五百年了,现已大部拆掉;主要民俗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舞狮;主要特色,提现在武字上,所有动作非常有节奏感,是传统乐器...
· 走访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广西宾阳北街韦氏总祠堂
明朝,山涛公孙俊卿公后裔于宾州(今宾阳县)城外北楼创建韦氏宗祠,砖木结构,两进,立景福公为主位。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被兵毁。清朝同治(1862—1874年)初年,俊卿公后裔将韦氏宗祠移于城外北街东岳庙左“犀牛望月地”(今址)另续建,乾山巽向,砖木结构三进,继名韦氏宗祠,续立景福公为主位,后,像卿、俸卿公苗孙联集景岱、景明、景宗、景文、景武公的苗孙,于祠后增建砖木结构及两旁厢,立山涛公为主位。民国六年(1917年)广西省边防军司令韦荣昌公(龙州县藉)率军至宾阳,适值秋大祭,临祠共庆,并捐白银2000文,在后两进中建一水楼,把前后进贯通,连成五进,前加建南大门,装璜粉饰,将“韦氏宗祠”更名为“韦氏总堂”,立韦山涛公为主位。左为韦山涛公六子,右为韦山涛公十七孙。打那,各县兄弟前来参祭进入鼎盛时期。共和国成立后,1988年始,各市、县兄弟多次捐资进行维修、续建,砌殿坛,写牌位,立始祖元哲,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