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访,儒学名家刘沅家的家风:“孝”与“和"

2017-01-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9
转发:0
评论:0
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访,儒学名家刘沅家的家风:“孝”与“和",推门便是墙上红底黑字的书法对联,转过厅堂,不足40平方米的书房里放满了古书典籍,
推门便是墙上红底黑字的书法对联,转过厅堂,不足40平方米的书房里放满了古书典籍,正中央的书桌上几本泛黄的线装书整齐叠放,书桌玻璃下一眼就能看到曾祖父刘沅留下的《豫诚堂家训》……走进清代名儒刘沅曾孙刘伯榖居所,浓郁的书香气息,瞬间让人心静。
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访,儒学名家刘沅家的家风:“孝”与“和"
  刘伯榖已是鹤发老人,举止有范,谈吐文雅。提起刘家的家训家风,刘伯榖总结性地说,“两个字可以概括,‘孝’与‘和’。”
  孝:礼节周全传承家学
  “‘孝’是每个刘氏子孙必须铭记于心的。”刘伯榖说,孝是刘氏家风的核心之一。他的祖父刘梖文,父亲刘咸炘均为蜀中知名学者。受家族影响,刘伯榖自幼便在父亲创办的尚友书院(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学习四书五经。因为自幼对儒家经典感兴趣,且父母也希望他能继承家学,刘伯榖便一直在书塾中读书。
  刘伯榖说,年幼时家中有条家规,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去父母房中问安,晚上临睡前再次去父母房中问候父母。每次外出前,必须去父母房中报备,归来时不能先回自己房中,而应先去父母房中告诉他们自己回来了。“如今问安的规矩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传统。”刘伯榖说,他有两个女儿,每个女儿每周抽四天轮换来看他,不来的时候就打电话问候。所以他们虽没有住一起,但每天都可以看到。
  和:长幼有序待人和气
  如今刘氏子孙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几百人住在一个大院,但始终保持联系,家族成员也经常团聚。逢年过节刘伯榖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饭,整个刘氏大家族每年也有一次大聚会,只要在成都的刘氏子孙都会出席。远在国外的刘氏子孙每次回成都,也都要来看看他这个刘氏大家长。历经数代,刘氏族人依然能凝聚在一起,和睦相处、尊卑有序,是因为自幼的传承。
  在刘伯榖的记忆中,家中长辈的地位绝对不容质疑。比如说吃饭,座位必须严格按照尊卑顺序排列,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不能吃。“对外我们则讲究以诚相待,不与不忠、不孝,不尊重传统礼仪之人结交。”刘伯榖解释道,待人和气不能只停留在说话和气,更要在礼节层面做到。“真诚在先,然后友善跟随,能够宽宏待人,团结周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名儒刘沅家的家风:“孝”与“和”
刘伯榖家中的书法对联资料图推门便是墙上红底黑字的书法对联,转过厅堂,不足40平方米的书房里放满了古书典籍,正中央的书桌上几本泛黄的线装书整齐叠放,书桌玻璃下一眼就能看到曾祖父刘沅留下的《豫诚堂家训》……走进清代名儒刘沅曾孙刘伯榖居所,浓郁的书香气息,瞬间让人心静。刘伯榖已是鹤发老人,举止有范,谈吐文雅。提起刘家的家训家风,刘伯榖总结性地说,“两个字可以概括,‘孝’与‘和’。”孝:礼节周全传承家学“‘孝’是每个刘氏子孙必须铭记于心的。”刘伯榖说,孝是刘氏家风的核心之一。他的祖父刘梖文,父亲刘咸炘均为蜀中知名学者。受家族影响,刘伯榖自幼便在父亲创办的尚友书院(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学习四书五经。因为自幼对儒家经典感兴趣,且父母也希望他能继承家学,刘伯榖便一直在书塾中读书。刘伯榖说,年幼时家中有条家规,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去父母房中问安,晚上临睡前再次去父母房中问候父母。每次外出前,必须去父母房中...
· 论魏晋嵇氏的儒学家风
[摘要]魏晋嵇氏家族成员在思想信仰或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玄学色彩,但并非说明自西汉以来的家族儒学已被摈弃。恰恰相反,具有儒学家世的嵇氏三代都研读儒学经典,同时在孝、义、济世等问题上与传统儒家士大夫并没有本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儒学特征。[关键词]嵇氏家风;孝;义;济世;儒家经典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往往实行高压政策,士人深感报国无门,故而将“治国平天下”的念头融入“修身”“齐家”之中,家的意识比国的意识更为浓厚。余嘉锡云:“盖魏晋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因此,魏晋时期出现大量有影响力的家族,嵇氏家族就是其中一支。由于在嵇氏子弟的成长过程中,家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这样容易形成较为接近的思想观念和情趣爱好以及生活方式并体现出一定的承传关系。一、家世儒学以孝为先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从来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彻底排斥取代儒家学说,在玄学最盛行的魏晋时代亦是如此。儒家...
· 仲氏家族的孝义家风
仲氏家风系列——孝道仲氏家风有多种面相,但追本溯源,离不开孝道。我们的始祖先贤仲子便是这一家风的开创者。《孔子家语》记载: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二十四孝》记载: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藿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先贤仲子出生在现在的平邑县仲村镇,少年之时家境贫寒,别说温饱,就连一日三餐也难维持。“家贫出孝子”,年纪轻轻的先贤仲子很懂事,自己节衣...
· 孝肃家风
包拯一生经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为官26年中,严于律己,立朝刚毅、执法如山。获得当时和后人们的高度赞誉,人们习惯称他为“包公”或“包青天”。看得出凝结在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忠、孝、廉的巨大体现。包拯逝世时64岁,朝廷给他评定谥号“孝肃”。包氏宗谱中记载,宋仁宗皇帝御赐八字“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现包公祠大门对联)。同时加封包拯后裔为“孝子忠丞门第,香贤名宦人家”,一直到解放初期都作为合肥宋祠护墓包拯子孙奉祀生新春佳节张帖的固定门对联。从而形成了孝肃家风的延续,这对包氏家族与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共勉和闪现,并使其永远流传。包拯忠于职守,忠心为国,日夜操劳国民大事,献谋献策,爱民如子。(包孝肃公奏议)主张“民为国本”,“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严惩了无数腐败官吏、地痞无赖,甚至对皇亲国戚都无所畏惧,就连皇帝也惧他三分,荣称铁面无私“包青天”的称号。他在入仕途前就立下“清心为治本,直...
· 中华王氏的传统家风与新时代的家风建设
中华王氏的传统家风与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王大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家风也叫门风、族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基本特征或整体面貌,也是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审美格调、家庭伦理、家庭美德等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性格特征和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世方法,家风具有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家庭或家族成员,促使家庭或家族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作用,以及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社会性和传承性等基本特点。如同一个人有个性、一个国家有国民性一样,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并作为一种看不见的隐性形态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家庭或家族成员通过耳濡目染,在举手投足之间带上自己的家庭或家族风气、传统和文化,这种风气、传统和文化便是家风。中华王氏作为当今人口最多的大姓,自得姓以来就出现过无数个人物、家庭、家族,当然也形成了带有自己特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