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

2016-12-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47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朝,毁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湮灭。明永乐十五年(1
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朝,毁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湮灭。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十五,由永乐大帝钦命出身于白丹山南麓宋村的朱钺将军重建,虽几经战乱毁坏,然朱氏后裔宗亲历代省吃俭用,出钱出力齐心修缮,至上世纪初期已跻身无锡地区三大朱氏宗祠之一,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宋徽国朱文公祠在梅里乡白丹山下,地名宋村。清乾隆九年(1744),裔孙绍修,复构专祠于山麓,迎文公像祀之,是为今祠。”清乾隆十年(1745),赐进士、文林郎、时任江南常州府金匮县正堂郑时庆撰宗祠对联如下:“禀川岳之菁英,聿启文明,振儒宗百千奕世。阐圣贤之蕴旨,继传道学,作师表亿万斯年。”由此可知,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是祭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9.15-1200.4.23)而建。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后代尊称为朱子、文公。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
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一族是朱熹的后裔。始迁祖朱枋,人称伯通公。南宋末年,为逃避元兵进攻婺源,对照婺源朱氏宗祠内文公祀像斫木摹刻,并带着文公木像逃至无锡白丹山。元兵攻克南宋后,伯通公为怀念宋朝,遂将居处命为宋村。伯通公卒,由元代四大文人之一、元高士、祁陀寺云林居士倪瓒(1301-1374)题诗如下:“秋日高人逝,微霜蕙草摧。鹅群空碧沼,鹤影自层台。应御冷风出,凝随密雾来。杉松暮萧瑟,抚事有余哀。”由于朱枋伯通公及后代们的潜心经营,至永乐十五年(1417)伯通公玄孙朱钺重建宗祠时,白丹山朱氏名下已有赡军田480亩、白丹山上朱氏坟地也有120亩,朱氏祠堂占地12亩,真是“家业兴旺发达,人丁瓜瓞绵绵”。后朱氏陆续外迁,先是析居石园(今梅村街道石园里)、鸭城桥、八士斗山等,分别为宋村、石园里、鱼池头、许卖、许卖布桥、年余桥、鸭城桥、羊尖、田都里、让山巷等十大分支,遍布无锡、苏州、常熟、江阴一带252个村巷,到1924年白丹山朱氏已有人口5000多,着实为无锡一大家属。
安镇年余塘桥朱氏就是由朱枋玄孙玉金公由石园迁至八士斗山后,其曾孙霁、震仲季于明成化年间徙居安镇年余塘桥之西,世业农桑,追而溯之,几近550年矣。
安镇年余桥朱氏主要包含以下地区朱姓:斗山玉皇殿下朱家塘、民籍派孔庄、民籍派长沿头、东湖塘、东湖塘河南、东湖塘河北、何家店、走马塘、殷家巷、胶山南水渠里北绍巷、西中村、斗山萧庄水渠、夹山回村、黄河岸西坝张家村、朱谭巷、斗山沙墩头沈巷、北石园、大孔庄、民籍派朱家小桥、大成桥施家浜、季家桥、颜家巷、何家店倪家桥、许公桥、北头巷、黄梅山北朱巷、江邑文林镇南河华家、胶山玉皇殿北庄里、楼子下、芙蓉塘桥马巷、西沿河、江邑孟村、潘巷上、贺朱巷、东方庄、年余塘桥、四坟桥蔡更上、蠡河上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凤山许氏宗祠
凤山许氏祠堂位于凤里街道五星社区凤山自然村。与全村民宅坐西北朝东南不同,祠堂逆向而建,坐东南朝西北。“相传,早年祠堂右前方数十米处有片巨石,长期湿润渗水,祠堂依风水坐向而建,取"孩儿吸乳"之意。”凤山许氏后人介绍说,祠堂始建年代已失考,1981在许氏宗亲的共同筹划下祠堂进行了重建。记者走进祠堂,厅堂悬挂着“侍御传芳”、“户部主事”、“崇祀名贤”、“文魁”等匾额,昭示着凤山许氏先祖的光辉史记。而其中“崇祀名贤”匾额则缘起于族贤许学宗的一段佳话。许学宗,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先后任舒城(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知县,上元(今南京境内)知县,后升任礼部主事、户部主事。据传,许学宗担任舒城县令时,该郡有一员外找上县衙,以500两纹银贿送,要求判决解除其女婚约。许学宗拒贿并追索其因,原来婚约对象不幸遭受火灾,财产焚毁,家道衰落,门户悬殊,员外遂起悔婚之意。当了解到...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呈坎罗氏宗祠
呈坎罗氏有二宗,一世祖罗文昌和罗秋隐俩是堂兄弟,自唐末由江西南昌柏林迁徙至呈坎,弟文昌居于前村,为前族始祖,曰前罗;兄秋隐居于后村,为后族始祖,曰后罗。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谓。随着前后罗族的兴旺,也就激发起人们对祖先的崇仰,不仅文昌、秋隐两公后裔分别建起前后罗族两座宗祠,而两族下属各支内部和小分支(即房)也纷纷建立起支祠和房祠。呈坎前后罗族两座宗祠同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鉴因呈坎罗氏在宋代就入仕途,最高官是罗氏八代祖罗汝楫为南宋吏部尚书,故为前、后罗氏家庙,前罗族家庙是十九世祖罗弥四和侄罗震孙捐资率族人所建;后罗族家庙是廿世祖罗正祥捐资率族人所建。他们都是富比王侯的大贾。又如前罗族支祠的舜臣公祠、贞一公祠、贞二公祠、东峰公祠、长、二、三、四房的四个房祠等;后罗族支祠的晓山公祠等主持建造的子孙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前罗一善支祠(即士文公祠),是廿八世祖清代嘉庆年翰林罗廷梅所建;...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株洲罗氏宗祠
清代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湖湘文化的杰出人物罗典,被称为“株洲第一文化牛人”。如何挖掘这一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一直受到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日前,记者了解到,以罗典为核心的“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已列入规划,将启动实施。年初“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佘意明提交提案建议,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建设以罗典为核心的文化设施,为子孙后代造福。据市文体广新局回复,目前,天元区栗雨街道高塘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已明确提出建设“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总占地面积约210亩。“一祠两园”具体是指:“罗氏宗祠”和以罗典为品牌的“凝园”、以罗瑶(罗典的父亲,因扶贫济困远近闻名)为品牌的“瑶园”。“凝园”主要规划有:罗典纪念堂、国学讲坛、湖湘文化交流传播中心、国学体验教育基地等。市文广体新局正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等支持,推进“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实施。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亨堂村邓氏宗祠祠堂
祠堂建立时间: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后由港商邓氏兄弟等和村民集资修建。祠堂分两期兴建,共耗资6136389港元,时值黄金2389两。祠堂简史: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两位邓氏兄弟港商捐资600万元,其余同村同姓兄弟捐资10多万元,共610多万元,全部投入重建祠堂。这邓氏宗祠,可以说是佛山及周边地区最精美的祠堂,门前两只麒麟,近1人高,重达10多吨,是用福建玉石雕成的;4条通花石雕龙柱,造价亦不菲;所用木料,全部是红木;玉雕、石雕、木雕、陶雕,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按照祠堂旧例,重修祠堂只能在原址,不能随意扩大用地规模。亨塘村邓氏有钱,既然宗祠用地范围要按原址,那就只好在用料和工艺上花钱花功夫了。村里有人在封建朝代考中举人、进士,为了光宗耀祖,留芳百世,按旧例在祠堂门...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漯河张氏宗祠
漯河张氏祠堂位于召陵区老窝镇河状村,距今已经存在了约300年,不仅见证了611年前,明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居河南的历史事件,而且提倡的“世务耕读书香绵延”治家格言影响后人,八世祖张问政一门出了两位进士,被誉为双凤齐飞;九世祖张翔伯出任江南镇江州知县时,清如寒潭明如秋月,当地乡绅敬赠“寒潭秋月”的牌匾。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作为区、市两级文保单位和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项目,漯河张氏祠堂已经部分坍塌。》现场:近300年张氏祠堂东墙倒塌河状村位于召陵区老窝镇西面,在市区沿沙河东侧河堤,30多分钟也可驱车达到。村民张富村从事一辈子的教育工作,尽管今年已经86多岁了,但老人精神矍铄,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走吧,我带你看看,村里的张家祠堂破旧不堪,西侧的两面墙已经倒塌了!”10月下旬的一天,张富村见到记者后,简单的寒暄后,就快速的转身向村中走去。张家祠堂在村的中北部,破旧的大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