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粤半仙山朱氏宗祠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粤半仙山朱氏宗祠,朱氏宗祠,朱熹后人550年守望的家园烟雨迷蒙。缓步来到半仙山朱氏宗祠。 宁谧
朱氏宗祠,朱熹后人550年守望的家园 烟雨迷蒙。缓步来到半仙山朱氏宗祠。
宁谧的祠堂前面,是一口水面微波无澜的池塘;陈旧的祠堂门前,一村妇和小孩在怡然自得地玩耍。大门掩饰不住岁月的洗礼,土黄破败的颜面,仿佛老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一阵微风吹过,飘飘的,竟吹起了宗祠的些许神秘。
历史流传/朱氏宗祠 编辑
建于明朝距今550余年朱氏宗祠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土灰色的石门墩,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褪了色的遒劲有力的“朱氏宗祠”四个大字,这就是附近有名的颇有神秘色彩的南粤古建筑群了。
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就滋生在心头了。
据同行的半仙山村退休老书记朱启明介绍,朱氏宗祠是半仙山开村始祖朱敬斋主持筹建,距今已550余年了。朱敬斋是朱熹的第13代后人,大约于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由东莞螯峙塘转辗迁到横沥半仙山,世居此地繁愆生息
朱敬斋秉承先人遗风,为示光前裕后,让后代缅怀祖德宗功,勉励子孙节礼传家,于是始建朱氏宗祠。现朱氏宗祠建造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面宽13米,进深36、4米,面积计500余平方,硬石顶、红石为柱、青红石作柱基,第二进金柱为格木柱,木梁架驼峰,雕刻精美;祖宗牌位上供奉着落足扎根半仙山的朱敬斋、朱如斋两兄弟先祖孝名;祠堂内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彩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南粤民居的古老和岭南建筑文化的深远。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550年过去了,这座建造宏伟的宗祠也遭到了较大的损坏。据记载,朱氏宗祠曾经遭到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土改时期,第二次是时期。“破四旧”时,红卫兵小将们将祠中文物、祖宗灵牌、朝廷恩赐金牌等,一概压烂付之一炬;祠内的石刻、木刻、浮雕也被大铲除,村民们不甘心这些祖宗遗产被摧毁,在夜里偷偷地用黄泥巴把之糊起来,这真是土办法。然而,今天谁能体味到个中的滋味?只能由衷地赞叹村民们的机智、勇敢、诙谐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剩下的浮雕、图案中窥视到当年岁月遗留下来的痕迹。改革开放后,朱氏族人慷慨捐助村委会主持出钱出力,于1984年和1989年重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它的原貌。
宗祠是一种文化传承
宗祠于我们,感观上一直是壁垒森严的。走在朱氏宗祠里,时时惊讶于高台的威严,高台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飞龙、舞凤,呈现出不可侵犯的王者气派;神龛和牌位、烛台和高堂无时地释放着余威,这一切摆放和一切布置都渲染和映衬着无形的威严和神秘的气氛。我们禁不住想知道——宗祠到底是什么?
翻开记载,宗祠,习惯上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宗祠是一种不同于民居的建筑,它是反映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先辈在缔造这样的载体时,融入了他们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这可从祠堂的高台上的楹联中窥之:“接考亭正学绍箕裘说诗书奕奕家声丕振,溯婺邑昌宗怀水木兴孝弟绵绵世泽长存”这幅对联意在告诫后人在修身、立业、做事、治家等方面,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这让走在清幽寂静的祠堂里的我们,禁不住震撼了:庭院深深深几许?
宗祠也许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专制的权威,这就是我们往往会感到其建筑森严的原因。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宗祠,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凭着它在世俗社会的力量,它多少还是起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它把某些传统或地方文化的精髓都溶汇在一个官府衙门之外更让人敬服的权威所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形式传递给宗族里的每一个人。因此,它更属于一种文化。有宗祠的地方,都会有宗谱,它记录了几百年的家族史,而且是那么的源远流长。
据半仙山朱氏宗谱记载,朱熹第三代嫡孙朱钜,是南移入粤始祖,朱钜长子朱满是移居东莞始祖,朱敬斋是朱满第五代玄孙,明朝嘉靖年间,朱敬斋携带家族由东莞螯峙塘正式入居横沥半仙山,至今已发展成5个族房。现定居半仙山的朱氏直系有1500多人,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朱熹第13代后人的子子孙孙。定居半仙山朱氏后人繁衍发展至今,已出过不少俊杰,其中朱珩公儿子朱兆莘,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民政府外交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西南五省外交特派员等职。现在生活在半仙山的朱氏后人,秉承祖先经商传统,兴办实业,成就斐然。
朱氏宗祠一直是族人的象征,朱氏后人引之为荣,从不让外人闯入。清末民初开始办为学堂,作为村民启蒙教育之地。族中议事处事、村民集会也都选之为场所,每年春秋二祭祭祀祖先族中耆老,每年老祖宗(朱熹)诞辰等节庆日都集中祠堂大排宴席纪念一番。朱氏宗祠不仅是朱熹后人拜祖的地方,也是朱熹后人记录功名的“圣地”。祠堂门前的旗杆石刻有“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朱珩立乡试中武第二十四名举人”等记录朱氏后人功名的字句。
久经风雨的朱氏宗祠,现已残垣断壁,摇摇欲坠,但其结构完整、风采犹存,实为少见。当地人认为,只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保护,就可以开发成一处独特的古民居景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凤山许氏宗祠
凤山许氏祠堂位于凤里街道五星社区凤山自然村。与全村民宅坐西北朝东南不同,祠堂逆向而建,坐东南朝西北。“相传,早年祠堂右前方数十米处有片巨石,长期湿润渗水,祠堂依风水坐向而建,取"孩儿吸乳"之意。”凤山许氏后人介绍说,祠堂始建年代已失考,1981在许氏宗亲的共同筹划下祠堂进行了重建。记者走进祠堂,厅堂悬挂着“侍御传芳”、“户部主事”、“崇祀名贤”、“文魁”等匾额,昭示着凤山许氏先祖的光辉史记。而其中“崇祀名贤”匾额则缘起于族贤许学宗的一段佳话。许学宗,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先后任舒城(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知县,上元(今南京境内)知县,后升任礼部主事、户部主事。据传,许学宗担任舒城县令时,该郡有一员外找上县衙,以500两纹银贿送,要求判决解除其女婚约。许学宗拒贿并追索其因,原来婚约对象不幸遭受火灾,财产焚毁,家道衰落,门户悬殊,员外遂起悔婚之意。当了解到...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呈坎罗氏宗祠
呈坎罗氏有二宗,一世祖罗文昌和罗秋隐俩是堂兄弟,自唐末由江西南昌柏林迁徙至呈坎,弟文昌居于前村,为前族始祖,曰前罗;兄秋隐居于后村,为后族始祖,曰后罗。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谓。随着前后罗族的兴旺,也就激发起人们对祖先的崇仰,不仅文昌、秋隐两公后裔分别建起前后罗族两座宗祠,而两族下属各支内部和小分支(即房)也纷纷建立起支祠和房祠。呈坎前后罗族两座宗祠同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鉴因呈坎罗氏在宋代就入仕途,最高官是罗氏八代祖罗汝楫为南宋吏部尚书,故为前、后罗氏家庙,前罗族家庙是十九世祖罗弥四和侄罗震孙捐资率族人所建;后罗族家庙是廿世祖罗正祥捐资率族人所建。他们都是富比王侯的大贾。又如前罗族支祠的舜臣公祠、贞一公祠、贞二公祠、东峰公祠、长、二、三、四房的四个房祠等;后罗族支祠的晓山公祠等主持建造的子孙都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前罗一善支祠(即士文公祠),是廿八世祖清代嘉庆年翰林罗廷梅所建;...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株洲罗氏宗祠
清代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湖湘文化的杰出人物罗典,被称为“株洲第一文化牛人”。如何挖掘这一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一直受到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日前,记者了解到,以罗典为核心的“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已列入规划,将启动实施。年初“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佘意明提交提案建议,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建设以罗典为核心的文化设施,为子孙后代造福。据市文体广新局回复,目前,天元区栗雨街道高塘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已明确提出建设“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总占地面积约210亩。“一祠两园”具体是指:“罗氏宗祠”和以罗典为品牌的“凝园”、以罗瑶(罗典的父亲,因扶贫济困远近闻名)为品牌的“瑶园”。“凝园”主要规划有:罗典纪念堂、国学讲坛、湖湘文化交流传播中心、国学体验教育基地等。市文广体新局正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等支持,推进“一祠两园”文化景观园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实施。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亨堂村邓氏宗祠祠堂
祠堂建立时间: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后由港商邓氏兄弟等和村民集资修建。祠堂分两期兴建,共耗资6136389港元,时值黄金2389两。祠堂简史: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两位邓氏兄弟港商捐资600万元,其余同村同姓兄弟捐资10多万元,共610多万元,全部投入重建祠堂。这邓氏宗祠,可以说是佛山及周边地区最精美的祠堂,门前两只麒麟,近1人高,重达10多吨,是用福建玉石雕成的;4条通花石雕龙柱,造价亦不菲;所用木料,全部是红木;玉雕、石雕、木雕、陶雕,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按照祠堂旧例,重修祠堂只能在原址,不能随意扩大用地规模。亨塘村邓氏有钱,既然宗祠用地范围要按原址,那就只好在用料和工艺上花钱花功夫了。村里有人在封建朝代考中举人、进士,为了光宗耀祖,留芳百世,按旧例在祠堂门...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漯河张氏宗祠
漯河张氏祠堂位于召陵区老窝镇河状村,距今已经存在了约300年,不仅见证了611年前,明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迁居河南的历史事件,而且提倡的“世务耕读书香绵延”治家格言影响后人,八世祖张问政一门出了两位进士,被誉为双凤齐飞;九世祖张翔伯出任江南镇江州知县时,清如寒潭明如秋月,当地乡绅敬赠“寒潭秋月”的牌匾。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作为区、市两级文保单位和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项目,漯河张氏祠堂已经部分坍塌。》现场:近300年张氏祠堂东墙倒塌河状村位于召陵区老窝镇西面,在市区沿沙河东侧河堤,30多分钟也可驱车达到。村民张富村从事一辈子的教育工作,尽管今年已经86多岁了,但老人精神矍铄,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走吧,我带你看看,村里的张家祠堂破旧不堪,西侧的两面墙已经倒塌了!”10月下旬的一天,张富村见到记者后,简单的寒暄后,就快速的转身向村中走去。张家祠堂在村的中北部,破旧的大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