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石湾镇的黎涌下村陈氏宗祠

2016-12-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3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石湾镇的黎涌下村陈氏宗祠,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的黎涌下村,有座著名的“大小”陈氏宗祠。昨日记者来到黎涌下村,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的黎涌下村,有座著名的“大小”陈氏宗祠。昨日记者来到黎涌下村,探访这座现为“黎涌文化娱乐中心”的陈氏宗祠。
“大小”陈氏宗祠之间,曲径通幽,锦鲤成群结队地在澄清的水池里来回游弋,岸上杨柳飘飘,这是黎涌著名的一景“颖水遗风”。昨日,记者见到村里的老人们正在这里下棋、打麻将,1996年陈氏大宗祠进行历史上第二次大修时,乡亲集资增建了祠前的绿地、水体和亭桥等配景。现在,村民们会友、休闲,第一时间便想到这里。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石湾镇的黎涌下村陈氏宗祠
  这是传统的岭南特色宗祠:传统神话人物的砖雕、群花簇拥的灰雕、三路三进的宗祠结构,用大圆木、石和做梁,正中悬挂着“世丕堂”的大牌匾。村中老人潘叔告诉记者,村民们很重视本村文化的保护,这些梁柱都是明朝初建的时候留下来的,“世丕堂”的大牌匾也大有来历。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块牌匾不被破坏,村民偷偷把它藏在村中水塘里,牌匾才得以保存至今。
  在陈氏大宗祠里,无论是梁柱还是牌匾,都有着近500多年历史,还有不少砖瓦是明代留存下来的“古董”。黎涌下村自宋代开村以来,以耕种、养蚕、捕鱼养畜维生,曾经有九曲水畔渔歌晚唱,禾田蔗地翻绿波的境貌。为了保存这份农耕记忆,村民们在宗祠的北边的房间设了“黎冲历史农展室”,把旧时的手摇水车、推筒、牛轭等农具收藏在内,并挂上62张旧农具的图片,展示了旧时珠三角的农间劳作景象。潘叔说,为了让下一代不忘本村的历史,不少村民会带上孩子来这里参观,这里成了村办的小型博物馆。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石湾镇的黎涌下村陈氏宗祠
  在黎涌下村,陈姓人是大家族。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陈世丕堂是黎涌村陈姓的祠堂四边的墙壁最早用蚝壳筑成,同治壬戌年进行过大修,蚝壳改为砖墙,现在人们看到的陈氏大宗祠的青砖墙便是清朝留存下来的。长久以来,为保护这处文物,村民悉心保护内部的一砖一瓦,不轻易改动石柱、牌匾和墙雕,以保持宗祠原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沙井镇布涌村江氏宗祠
位于深圳市沙井镇布涌村204号。布涌是江氏家族聚居地,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氏先祖于南宋年间迁来深圳地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历史。江氏大宗祠和其周围的古建筑是江氏家族开发沙井的历史见证。江氏大宗祠是布涌江姓的总祠,宗祠的蚝壳山墙是其主要的特色之一,中、后堂木作梁架上的木雕艺术极为精湛,有龙云托脚及各种吉祥动植物和人物故事图案,是研究民间艺术、工艺和风俗习惯、文化等的实物。江氏大宗祠内保留了传统的营造手法,如明清时期岭南建筑较少使用的栌斗和梁架上托脚等这些唐宋时期的盛行构件,对于沙井乃至深圳的古代建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街鳌山北麓上岐江氏宗祠上岐江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琅岐街鳌山北麓,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祠坐南朝北,分三进,风火山墙,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正厅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主座宽16米,深40米,面积640平方米;包括右边妥遗祠,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汤西镇新湖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新湖村下坝,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陈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为三进四横布局,砖木结构建筑,解放后扩建了二横和三栋后楼,硬山顶,坐西南向东北,共有54个房间,面积5000平方米。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陈氏宗祠在平面布局、结构艺术上,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注重各个建筑物之问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然而,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宗祠门坪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大门匾额石刻有“陈氏宗祠民国壬申二十一吉旦徽五书”,匾额后写有“光前裕后”四字,大门墙两侧以水泥、沙石塑有麒麟、人物、花鸟等图案。中堂由四条石柱支撑七步架梁,为抬梁式结构,横梁镶嵌...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航埠镇万川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柯城区航埠镇万川村中心,始建年代不详,清嘉靖初叶重建,咸丰年间被焚,民国四年再度重建。2012年,该宗祠评为市级文保单位。该宗祠坐北朝南,面宽18米,进深26.7米,占地481平方米,门面为八字型牌坊式,小额枋单额枋设青砖浮雕二十四孝故事,左右有“纲常”“纪论”文匾,次间柱设有“渔樵耕读”人物浮雕,正楼左右为人物雕刻,中间浮雕为两狮子。走进陈氏宗祠,四合院式结构,倍感温馨。陈氏宗祠前后两进,左右设厢廊,厢廊为两层三开间。第一进门厅五开间,明间设戏台,用五柱。顶部施藻井,硬山顶。第二进正厅五开间,明次间为抬梁结构,用四柱,五架梁前用船篷压顶,后为单部架,稍间设中柱,分心向外用五柱,穿斗式结构。据了解,该建筑格局规整,保存较好,做工考究,用材粗大,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价值。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亨堂村邓氏宗祠祠堂
祠堂建立时间: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后由港商邓氏兄弟等和村民集资修建。祠堂分两期兴建,共耗资6136389港元,时值黄金2389两。祠堂简史: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两位邓氏兄弟港商捐资600万元,其余同村同姓兄弟捐资10多万元,共610多万元,全部投入重建祠堂。这邓氏宗祠,可以说是佛山及周边地区最精美的祠堂,门前两只麒麟,近1人高,重达10多吨,是用福建玉石雕成的;4条通花石雕龙柱,造价亦不菲;所用木料,全部是红木;玉雕、石雕、木雕、陶雕,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按照祠堂旧例,重修祠堂只能在原址,不能随意扩大用地规模。亨塘村邓氏有钱,既然宗祠用地范围要按原址,那就只好在用料和工艺上花钱花功夫了。村里有人在封建朝代考中举人、进士,为了光宗耀祖,留芳百世,按旧例在祠堂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