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金华市汤溪镇刘氏宗祠

2016-12-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3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金华市汤溪镇刘氏宗祠,刘氏宗祠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上境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91平方米。建

刘氏宗祠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上境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91平方米。建筑原有四进,左右设厢房,第一、第四进建筑两侧设角厅。现第四进建筑及东侧角厅、东厢房已毁。一进门厅五开间,明、次梁架均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稍间用中柱。前瞻廊做卷棚顶,前瞻明间开设八字大门,做砖雕磨砖门面。大门前置抱鼓石一对。二进前厅三开间,明间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用中柱。三进中厅三开间,明间梁架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次间用中柱。二、三进建筑为一个整体,当地村民称之为中厅,重檐歇山顶,四周回廊项链,檐柱均用方形石柱。西厢房九间。第一进建筑两侧东、西角厅,第四进建筑东侧角厅均三开间带两厢房。一进建筑内现仍存有“赠耆老七三翁助田护祠序”碑记一块,上面的落款是“天启岁次丁卯仲秋吉旦”。

上境村,原名枫林庄,始祖刘清,时任宋监察御史,自淮阳三迁兰溪枫林,即今汤溪上境,成为枫林始祖,今村民也称其为迁汤始祖。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金华市汤溪镇刘氏宗祠

刘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80余年。在历史长河中,上境刘氏人才济济。宋宁宗、理宗时,任翰林院大学士的刘晋之;及第进士,任江西永宁县令,百姓立“去思碑”的刘介儒;明初任监察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的刘辰;明嘉靖年间活至103岁,被嘉靖皇帝赐冠带以示嘉奖的刘氏第九太公宗钦。明正德年间,刘氏在上境村是名门望族,在汤溪乃至婺州的威望声势极高。

为纪念先辈在历史上的赫赫功绩,明朝正德1505年,刘氏族长发起建造了刘氏宗祠,念刘氏家族对朝廷的贡献,皇帝特敕建了“五开间”。祠堂气势恢宏,宏伟壮观,就像一颗在古村绽放绚烂光彩的明珠,记载着刘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上镜刘氏祠堂包括前面的空地、池塘,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祠堂分为头门、中厅、后堂,东西各九大间,四周四座角厅等五大部分,还有照墙围墙和东西车门。刘氏宗祠头门飞檐高翘,四根石柱托着刻有花纹的三根红色大梁,中间有“刘氏宗祠”大匾额,祠堂显得宏伟、庄严、肃穆。

步入祠堂,是开阔的一进大门,由数根粗壮的石柱子分为“五开间”。但在其他地方一般的宗祠是三开间,而刘氏宗祠则是五开间,这是皇帝敕建的缘故,在汤溪是唯一五开间宗祠,也是汤溪最大的宗祠。门楼上漂亮的牛腿雕刻着关羽、张飞等蜀中五虎将等木雕。门楼有一部分早年已经毁掉,现在看到的是重新修复的。梁上刻有与刘备有关的“隆中对”典故。梁下则雕刻着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题材。开间西侧立助田碑,碑文记载了刘氏先人到汤溪建村沿革。

踩着古老的大青石板拾级而上便是大厅,几十根石柱有序地排列着,使祠堂更加气派。这样的古石柱有72根,现尚存44根,有一些是解放后修补的。抬头细看,考究的门梁,雕刻精致的斗拱、雀替等木构件,精美的砖雕,显得富丽堂皇。第三进则是后堂,原有“叙伦”匾一块,现在已经不在了。

上镜村村志记载,刘氏宗祠曾经名扬金华八县,时称金华八县有“祠堂两座半”,而刘氏宗祠就是两座里面的其中一座。

在刘氏宗祠大厅里,我们看到了一幅挂着的画像。那就是迁汤始祖刘清。刘清,乃是招讨节度使刘泽的嫡孙,青州司户刘宝的长子。在北宋英宗赵祯庆历年间出任监察御史。刘清自幼清慎明敏。为官后,他以父亲为楷模,清明廉政,誉满朝野。当时与王拱辰、文彦博交好,世称“松竹梅岁寒三友”。刘清后代子孙在为官仕途又颇得刘清精神,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功勋,为后人称颂。

刘清的孙子刘文彦得其祖父辈真传,官至驸马爷。相传,刘清病故不久,孙子刘文彦就降临了。刘文彦六七岁,“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过目不忘;12岁,落笔成章,闻名金华八县,考中秀才;随之,成为兰溪县头一名的未成年举人。

不久,宋徽宗放榜开科,各路学子纷纷进京考试。文彦得知消息,吵闹着要参加。但其父因其年纪尚小,不同意,但拗不过倔强的文彦,只好答应。

考试那天,徽宗皇帝亲临考场。发考卷的监考官发现有未成年考生,很是奇怪,并将此事禀告皇上。于是,好奇的宋徽宗便亲自来到刘文彦的身边,看其做题。刘文彦专心致志答题,丝毫没有察觉身边站着当朝的皇帝。

考后,徽宗召见刘文彦。文彦虽然只有13岁,但回答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畏怯,徽宗很开心。几天下来,一连三道门槛考试,刘文彦皆高第,名列榜首。于是,宋徽宗御点刘文彦为头名状元,并招为东床驸马。少年刘文彦中状元纳为驸马爷的喜报从京城送到上境村后,村民奔走相告,一片沸腾。

上境村最有名的要数刘肇淦,清乾隆年间任嘉庆太子的太傅老师。据传,刘肇淦自小出口成章,8岁中秀才,13岁中举人,人称“白壳鸭子”,被乾隆皇帝特御封为太子太傅,为东宫太子顒琰之师。

2004年,重修了刘氏宗祠,修复工作历时两年。修复后的刘氏宗祠,在保持原来面

貌上,变得更加光彩夺目。2006年,被列入金华市第一批“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汤西镇新湖村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镇新湖村下坝,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陈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为三进四横布局,砖木结构建筑,解放后扩建了二横和三栋后楼,硬山顶,坐西南向东北,共有54个房间,面积5000平方米。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陈氏宗祠在平面布局、结构艺术上,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注重各个建筑物之问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然而,其空间布局虽讲究严谨均衡,但又求灵活舒畅。宗祠门坪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大门匾额石刻有“陈氏宗祠民国壬申二十一吉旦徽五书”,匾额后写有“光前裕后”四字,大门墙两侧以水泥、沙石塑有麒麟、人物、花鸟等图案。中堂由四条石柱支撑七步架梁,为抬梁式结构,横梁镶嵌...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管阳镇金溪村朱氏宗祠
福鼎市管阳镇金钗溪村,位于福鼎市西北部,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过去是人们往返柘荣和福鼎的必经之地,当时这里客栈、商铺林立,如今从一些古迹中我们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古祠堂、古廊桥、古民居现都已成为福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载,朱熹到太姥山讲学,听说管阳金溪有朱姓祠堂,便下山探访。到金溪后,朱熹身处明山秀水之中,盛金溪又名金钗溪,自古以来是闽浙交通之要道,处在104国道线上,距镇驻地车程约4公里。山岭险峻峰峦林立,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溪水清澈泉鸣铮铮,有金钗插地、玉岭载云、文笔插天、潭隐蛟龙等景观,古迹众多,环境幽静,气候宜人。金钗溪朱氏始祖梦环公字符庆,南宋咸淳十年甲戎科进士,官授中正丞。元兵犯境时同陆秀夫护驾南下至崖山,元兵追迫甚紧,陆秀夫不忍受辱负帝昺投海尽节而宋亡,公悲愤誓不仕元,由浙江三桥退居山林避隐金钗溪,迄今已有七百余载,为鼎邑沛国郡朱氏祥集之地。传至五世祖癸二公,该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二...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东莞市常平镇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在常平镇田尾村。该村刘姓始祖——福远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刘显宗和刘柏宗二世传宗立业,兴建两座祠堂,名为上围祠堂、下围祠堂;祠堂设计、建筑相似,历经多个年代重修(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三年由居住在南洋马来西亚华侨刘氏后裔刘柱出资重修)仍可见昔日艺术风貌。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筑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动,鸟翔花盛,图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终是该村标志,体现该村兴衰。解放前夕,东江游击队曾在此祠堂办公。宋梁氏大宗祠在板石村板石大街旧围迎翠楼旧址东侧。始建于嘉定九年(1216),至今已近800年,后为元兵所毁,几经重修,易地而建。道光年间,板石大宗祠重建,其时,梁姓支派繁衍,爵禄封侯者十余人。因而朝廷旌表其盛,赐匾曰“梁氏大宗祠”。中堂存“翰林院”匾额。后又经两次重修,与重建迎翠楼为邻,蔚为壮观,但与当年风貌已...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东方镇周氏宗祠
近日,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东方镇横塘岸村周氏宗祠因祠堂建筑的古朴、人文底蕴深厚等吸引丽水电视台来拍摄采风。同时,今人修缮保护的努力和资金的捉襟见肘是它风采背后挥之不去的尴尬现实,它们构成了祠堂“守”和“望”的两面,而这也是众多乡村祠堂共同的处境……面对镜头,61岁的周伟希很自然地说起三国周瑜描写当地风光的“汉溪八景”的诗,周敦颐和朱熹,清末御前侍卫周世昌的故事。三者都是祠堂的“主打”文化,这也是周氏子孙津津乐道的。人家信佛我信祠堂对祠堂,周伟希非常上心。农忙时节,他仍时不时到祠堂看看。在他心里,祠堂比农活更重要。“现在早已不是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农活可以放放,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看管好,没了就没了。”“人家信佛我信祠堂”,对于自己热心祠堂事务,周伟希如是说。如果不是去年的一次大修,破败的祠堂就倒了。而大修之后的“小修”一直持续到现在。“第一次修(大修)花了十四五万元钱。”周伟希说,...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博白县亚山镇潭头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丙午年(1846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时,至今已一百七十余年历史,建筑采用歇山式硬顶砖木结构,气宇非凡,规模宏大,是博白县内少有的宗姓祠堂之一,奉明镜公(字容台)为开基始祖,祠基位于博白县亚山镇潭岸村潭头,旧地名白沙堡潭头村,故于本县刘氏皆称为潭头祠。据潭头刘氏光绪三年(1877年)家谱与光绪十九年(1893年)祠堂石碑记载:“吾祖讳明镜字容台,明庠生,同怀三人,镜居长,次明禅,三明旦,先世原居福建漳州府,明中宦游白州,慕山川之秀,风俗之厚,因肇基焉,城右新村其故里也,后复迁平地”。故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公与胞弟三人,先从新村迁平地后迁居白沙堡下寨,明禅居山美(旧称塘坡),明旦居旺烈(旧称苏村),容台公居下寨,置产开基东乡三图八排①刘荣秦户独自创业,是传说入博刘氏的开基始祖之一。至五世台元公从下寨村迁居潭头村,并以潭头为根本,支系主要居住于博白县和外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