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堂

2016-12-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54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堂,在福建漳州南靖县塔下村的德远堂张氏宗祠,环境优美,独具特色,可称得上是一座罕见的

在福建漳州南靖县塔下村的德远堂张氏宗祠,环境优美,独具特色,可称得上是一座罕见的祠堂建筑。

张氏宗祠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塔下村结合得非常紧密,成了村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塔下村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古村,村里一座座造形别致,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楼屋,沿着一条长约一公里的清溪两岸修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沿溪铺设宽广的村道,村道两旁有高低错落的石阶通向各家各户。沿着石阶可下到溪边洗衣物,取水烧煮饮用。在溪水之上,每隔100米左右距离,就架设一座石孔桥,以通行人,把两岸村子联为一体。桥下水声潺潺,鱼儿游动。真是一幅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图画。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堂

祠堂选在塔下村后的山麓台地之上,前面开了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为了面迎清溪源头,把大门开在朝向村头的侧面,而祠堂整个朝向仍然向南。入口大门为一个三间两柱的牌楼式门楼,门顶是高低错落的歇山式屋顶。正中一间高高突起,脊上塑制龙鱼异兽等花饰,显得非常华丽。在门楼正中镶一巨大的“张氏宗祠”匾额。进门之后,即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四周有高墙围护。祠堂面向庭院,平面为前后殿和左右厢围成的四合院布局。过了前面门殿之后,有一较小的天井,即是主要的祭殿“德远堂”。殿的明间悬挂德远堂的金字匾额,殿内雕龙画凤,装饰华丽典雅。正中的大神龛里,供奉着自开基祖起历代列祖列宗的神位。左右分别摆放钟鼓,两边厢房四间,为供祭祀用之房屋。

在德远堂内,还珍藏了厚达500多页的《张氏族谱》,记载了张氏在塔下村开基的经过和迁徒的情况。据族谱记载:德远堂张氏的开基始祖是张姓的122世孙、宋代淳熙年间进士张化生的第九世孙张小一郎。小一郎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携妻华氏、子光昭迁到平和县小溪,再迁到南靖县马头背,同年7月14日又从马头背迁到塔下村,至今有500多年,已繁衍到23世。

德远堂张氏宗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祠堂前面大月池边树立着精美高大的石刻旗杆群,这是国内外宗氏家祠罕见的。这些旗杆群也反映了张氏子孙发奋图强的精神,而且也反映了福建山区人向海内外开拓的精神。每一根石刻大旗杆上都记载了他们各自在海外、在他处建功立业的事迹。其开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南靖县塔下村张氏祠堂

在开发台湾的先民中,有一位名叫张石敢的人,是从塔下村出去的。据族谱上记载,张石敢虽家境贫寒,但聪明勤劳。清乾隆初年,塔下村连年灾荒,民不聊生,许多人离乡背井,出外逃荒。有一年除夕将到,张石敢身无分文,家贫如洗,眼看年关难过,便向本村一位有钱的屠夫赊了三斤猪肉。除夕之夜,屠夫突然上门要账。张石敢没钱还账,请他宽限一些时间。屠夫不仅不肯,还将在锅里已经煮熟了的猪肉拿走。临走时,又抓了一把草木灰撒入锅中,让他们肉汤也喝不上。正值年轻力壮的张石敢,受此大辱,悲愤万分,决心发奋图强,远走他乡去创业。大年初一,他就带着妻子来到德远堂。祭罢祖宗,离乡登程。几经转折才来到了厦门,正好碰到一只起航去台湾的船,请求船主允许之后,便登船随行了。沿途历尽艰辛,最后定居在台南。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终于发家致富,并把台南也开发起来了。张石敢的子孙后代曾多次回乡祭祖认亲。为了不忘祖先恩德,便在德远堂家祠的前面

树立起石刻大旗杆作为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微山县张氏祠堂
微山县张氏祠堂位于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西万村,2010年9月开始维修、扩建,2012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新建宗祠设于原祠堂西侧,原祠堂改为“忠孝堂”。祠堂地处西万村东北隅,为古鲁地,天星胃、娄、奎傍照于下。襟四湖带运河绕其右,群山逶迤朝于左,湖岛如燕舞于前,柏山叠翠峙其后,四象分明,乃人杰地灵之地也。宗祠以新建“百忍堂”大殿为主体,为五间高平台井干式歇山建筑。八龙柱挺拔护卫,东西配房各三间朝揖有情。九龙壁与五间歇山大门如凤展屏,清莲池、御路石增其瑞气。钟声明志,鼓响奋进,华表高耸增添宗族之浩气,石狮护卫有力,谓宗祠一大观也。原祠堂大殿、仪门、大门、碑廊复修一新,新建四座表彰亭又增忠孝之情。石鼎、石牌坊东门、古树银杏、石香炉、名人题字又显出悠久的文化内涵。新、老祠堂由功德墙,仿古围墙及门前花岗石明堂与栏杆联为一体,整体规划体现出追思先人,启迪后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顺德周氏祠堂
路州原名叫“鹭洲”,相传在工业化之前,这片土地是小绿洲,有枝繁叶茂的小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流,经常有白鹭来栖息。后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绿洲消失了,白鹭也搬家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也把“鹭洲”改成了“路州”。自公元962年开村,路州有着优厚的文化历史,据统计,村内有十多棵古树,这些古树不仅具有绿化价值,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他们历经数百年甚至更多的沧桑,仍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记者来到张氏大宗祠,就在张氏大宗祠门前就傲然挺立着一棵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树。据在大树下乘凉的老人介绍,在1962年的时候,这里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大水灾,房屋倒塌,家禽淹死,人员伤亡惨重,唯独这棵大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不倒。当记者问起有关于老树的历史故事的时候,老人们畅所欲言,纷纷陶醉在自己的回忆当中,在这里承载着的是他们一段段难以磨灭的童年...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亨堂村邓氏宗祠祠堂
祠堂建立时间: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后由港商邓氏兄弟等和村民集资修建。祠堂分两期兴建,共耗资6136389港元,时值黄金2389两。祠堂简史:据《亨堂村邓氏宗祠重建序》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祠为土木结构,1996年倒塌,两位邓氏兄弟港商捐资600万元,其余同村同姓兄弟捐资10多万元,共610多万元,全部投入重建祠堂。这邓氏宗祠,可以说是佛山及周边地区最精美的祠堂,门前两只麒麟,近1人高,重达10多吨,是用福建玉石雕成的;4条通花石雕龙柱,造价亦不菲;所用木料,全部是红木;玉雕、石雕、木雕、陶雕,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按照祠堂旧例,重修祠堂只能在原址,不能随意扩大用地规模。亨塘村邓氏有钱,既然宗祠用地范围要按原址,那就只好在用料和工艺上花钱花功夫了。村里有人在封建朝代考中举人、进士,为了光宗耀祖,留芳百世,按旧例在祠堂门...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罗田县匡河镇张氏祠堂
张氏祠位于湖北省罗田县匡河镇康头畈村七组。祠堂座东北向西南,屋后有一覆钟形状的山峦、浑圆周正,高程约200米;左、右各有一支高约150米的山脉凸出,对祠堂呈环抱之势;门前一条宽约丈许的溪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对面群山低矮葡伏,隔着平均宽度约350米的田畈与张氏祠相望。其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青砖瓦木结构,一进三联房屋,东西有厢房第一进内设有阁楼。张氏祠位于罗田县匡河镇糠头畈村七组,是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迄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历史。全国解放后,张氏祠改为小学后,爆发,祠堂被拆除。现在旧基成了康头畈村板栗园。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蓬安成氏祠堂
我族籍尚谷郡。公元前841年,周武王灭商紂建立周王朝,武王分封兄弟文王太姒第五子淑武产生成姓均是同根生。唐末,士族忘其家谱族谱失传数百年终断。元朝时期我支成常始祖仕楚湖南,历经十七代未间断。十七代仕芳祖之子圣科号君爱,为子孙谋久远计安全,大清康熙乙末冬(公元1715年)从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永昌乡43都弃楚入川落户于南充市蓬安县龙云镇银凤山村,置买田宅而居至今300余年(传至14代)世代繁衍生息,能人辈出,人口接近10000人,先祖名目散失较多,保留神位极少。国体变更祠堂毁坏,为继承先祖遗志,华扬中国传统教育美德承先启后,既往开来,我支族亲迫切要求,修建我支祠堂,解决我支每年清明祭祖扫墓带来诸多困难。经我支宗亲会磋商,本着复修原貌,择址重建,计划占地面积一亩,房屋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预计耗资150万。我支族居贫困山区,薄弱经济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我成氏各宗亲会,共同携手并肩合作,献爱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