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新集中镇李氏祠堂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新集中镇李氏祠堂,在前往颍上县新集镇的路上,新集镇商业社区书记席栋才向颍州晚报记者讲述了祠堂的历史
在前往颍上县新集镇的路上,新集镇商业社区书记席栋才向颍州晚报记者讲述了祠堂的历史:这座李家祠堂是清光绪十八年一位李姓财主为其先人所建,历时三年才建成。“当时祠堂规模宏大,十分壮观。”
谈起祠堂的现状,老席停顿良久才说了一句:“毁坏严重。”
古宗祠屋顶坍塌
来到新集镇,翻过坝子,眼前都是低矮的瓦房,这里是新集镇的老街。
老街道路狭窄,两侧生有杂草,显得很萧条。“原本这是新集镇最繁华的地方,后来居民基本都迁到了别处,现在只有70多户人居住,大多是老人。”老席指着路边的石块说,老街随处都是这种石块,是遗留下的东西。
在不远处,有一个大院子,里面就是祠堂。颍州晚报记者看到,祠堂只剩下一座大殿,主体木质结构还保存完好,但整座建筑的颜色不均,好几块玻璃破碎。屋檐两边柱子及屋檐上雕刻的龙头鱼尾图案仍可以看见。进入大殿内,只见屋顶破了几个大洞,上面用遮雨布盖着,地上散落了一堆碎瓦片,还堆放着树枝。
“这里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老席说,在他的记忆中,祠堂分为大殿、前殿等好几个部分,大殿在正中央,高十米。另外,每层房屋的廊檐下均刻有图案,前后有二十四处,为二十四孝图。祠堂的砖是专门烧制的,每块砖上都有“祠砖”两个字。
古祠堂牵动村民心
老席说,他记事的时候,李家祠堂仍保存完好,当时是永兴小学。
“1952年我在那上小学,大殿是教室,大殿内的高台上还排列着李氏祖先的牌位,下课后,我和同学们喜欢钻到高台下面玩。”
老席毕业多年后,祠堂遭到了破坏,前几排的房子被拆除,大殿虽然得以保留,但也遭到损坏,里面的设施都没有了。
老席自幼喜欢古玩,喜欢搜集一些文物。后来,老席每次从祠堂门口经过时,看到曾经恢宏的祠堂如此破烂不堪,都很心疼。在他眼里,“这是历史留下的宝”。
“我希望祠堂能够翻修,把那些老建筑复原。到时候复兴古街,发展旅游,肯定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老席成为新集镇商业社区书记后,一直这么想,也开始准备。
之前祠堂的大石块、砖头都散落到附近村民的家中,或者埋在沟塘内。老席想,将来这些东西肯定用得着,一定不能流失了。于是,他挨家挨户搜寻,得知哪户村民家有这些东西,他就跟这家人联系,如果村民愿意卖,老席就买 ;如果不愿意卖,老席就登记在本子上,并希望村民保护好。
得知沟塘里掩埋的有石块,他请人把石块运到祠堂的大院内。
那是2012年7月份,天气,即将要下大雨,正在外面的老席想到了祠堂。祠堂的屋顶已经破了几个洞,不能再被雨淋了。他立马喊上几名村民,拿着遮雨布,往祠堂跑去。当时有人爬到房顶,准备把遮雨布往上拉,但由于年久失修,不敢用力。老席只好站在底下,用木棍把遮雨布往上撑,他一直举着,脸上的汗珠往下滚。几人刚盖好,一场大雨就来了。
后来,遮雨布被晒坏了,老席又和村民一起换了新的遮雨布。
祠堂大殿有望整修
对于祠堂,老席非常用心地守护着,时常去看看有没有被损坏。在老席多年的坚持下,新集镇李氏后人加入到保护李家祠堂的行列中。
老 席介绍,李家祠堂没有被定为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所以,要是整修的话需要李氏后人出钱,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多方的呼吁下,近日,老席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李鸿章的后人愿意出资维修祠堂。虽然还不确定具体日期和维修方式,但是老席觉得看到了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新乡贺氏祠堂
《冬官纪事》是明朝万历年间故宫建筑文献。记载的是获嘉县人贺盛瑞在万历24(1596)年,任工部营缮司郎中时,主持修缮故宫中圪清、坤宁两宫的详细经过。此书由贺盛瑞之子贺仲轼撰写,内容概含两宫建筑工程浩繁;采料、用料独特;宫庭中的政治斗争;奸商偷税、漏税;官商之间行贿受贿等事实,是第一手原始材料。该书是手抄孤本,版式、文风极具明末特色,是难得的善本珍贵文献,为故宫建筑史增添了新篇章。《冬官纪事》于1995年面世。1996年在《中国档案报》、《新乡日报》再次详细介绍之;2000年《中国档案报》上又刊登了《冬官纪事》考述一文,分别从书名、作者、成书过程等逐一进行考证。之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方裕谨先生、《新民晚报》社记者王立宇女士以及故宫博物院等纷纷来函来电关注之。一时《冬官纪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本文,对《冬官纪事》在民间传抄、珍藏过程中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追踪考述如下:(一)《冬官纪事...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阳新县王英镇伍氏祠堂
伍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654年,距今有360年的历史,虽然历经三个半世纪,宗祠依然保存完好,并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宗祠文化。阳新古祠群居多,而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当属伍家祠。伍家祠,迎面是三开间的门楼,门楣上书“伍氏宗祠”的匾额,门楼类似寺庙的前殿。这种布局,在阳新众多的宗祠中堪称独一无二。门楼在时被建成生产队的仓库,木石雕刻或毁或散。1999年重修时,部分文物寻回。穿过门楼便是一块战地数亩的庭院。院中原貌正在恢复之中,祠堂的主体建筑―正屋就座落在庭院之北,三开间,阔24米;一进三重,深50米;有布瓦、青砖墙、石门框、木梁柱、花斗拱,古朴典雅,是明清时代鄂南赣北一带典型的民间建筑。前堂高大宽敞,天花彩绘,是族人集会之地。中间是过厅,过厅与前堂之间,雕花隔扇,工艺精巧。再往后就是后堂,后堂正北是供奉祖先牌位之处,香炉、供桌、祭台俱是精美的石雕工艺...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黄土岗镇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黄土岗镇桐枧冲村入口处,背倚青山,门临绿水,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重修于民国初年。倚山面水,座北朝南,面宽30米,进深34米,占地1100平方米,高12米。祠堂外前檐飞角,山墙檐下均饰有山水、人物、花草等彩色图画。王氏祠堂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汉族建筑科学艺术价值。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王氏祠,以其设计合理,装修典雅古朴、建筑高超和文化底涵深厚等各种因素被麻城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祠堂距离国道106仅5公里,距离麻城市区25公里,距离武汉150公里!王氏祠周边景点,姑嫂寨。三、骏马...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罗田县匡河镇张氏祠堂
张氏祠位于湖北省罗田县匡河镇康头畈村七组。祠堂座东北向西南,屋后有一覆钟形状的山峦、浑圆周正,高程约200米;左、右各有一支高约150米的山脉凸出,对祠堂呈环抱之势;门前一条宽约丈许的溪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对面群山低矮葡伏,隔着平均宽度约350米的田畈与张氏祠相望。其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青砖瓦木结构,一进三联房屋,东西有厢房第一进内设有阁楼。张氏祠位于罗田县匡河镇糠头畈村七组,是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迄今已有三百七十余年历史。全国解放后,张氏祠改为小学后,爆发,祠堂被拆除。现在旧基成了康头畈村板栗园。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顺德周氏祠堂
路州原名叫“鹭洲”,相传在工业化之前,这片土地是小绿洲,有枝繁叶茂的小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流,经常有白鹭来栖息。后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绿洲消失了,白鹭也搬家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也把“鹭洲”改成了“路州”。自公元962年开村,路州有着优厚的文化历史,据统计,村内有十多棵古树,这些古树不仅具有绿化价值,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他们历经数百年甚至更多的沧桑,仍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记者来到张氏大宗祠,就在张氏大宗祠门前就傲然挺立着一棵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树。据在大树下乘凉的老人介绍,在1962年的时候,这里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大水灾,房屋倒塌,家禽淹死,人员伤亡惨重,唯独这棵大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不倒。当记者问起有关于老树的历史故事的时候,老人们畅所欲言,纷纷陶醉在自己的回忆当中,在这里承载着的是他们一段段难以磨灭的童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