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上池王氏宗祠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上池王氏宗祠,王氏宗祠是一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上池村是十一世纪北宋改革家
王氏宗祠是一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上池村是十一世纪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故里(明武宗正德七年该地属临川县管辖)。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朝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推行变法而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知江宁府,擢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闲居江宁(今南京)府,病逝于南京钟山。王安石祖籍临川盐阜岭(现抚州市邓家巷)。曾祖父王明在其父王延辑死后由临川盐阜岭迁至东乡瑶田,取村名“上池”,成为上池的一世祖。安石虽不在此处出生,但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在上池留下了《骊塘渔乐》、《龙安送别》、《泷溪晚烟》、《东岭茶饴》等许多诗篇。宋嘉祐六年(1061),中年的王安石丁内艰归,肇居上池村。筑别墅、傍山以屋居、辟田以粒食,开陂以备旱,触景生情以为诗,后命幼弟王安上世居之。到王安石儿、侄辈时,王家人认为天上最好的地方是瑶池,而地上就是瑶田,于是将“上池”改名为“瑶田”。为了不忘其祖之故,称为“上池瑶田”,一直沿用至今,子孙繁衍,已成村庄。如今,上池村本里及村内与王安有关的遗迹就有十来处之多.
布局编辑
“王氏宗祠”:为砖木石结构,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为花园,内有水井,名曰“荆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称赞的金沙花,现改为路。宗祠后是后龙山,兔峰和东岭为背景。宗祠面宽18.7米,进深40.5米,高8.3米。四周墙为“斗砖”砌成。墙高过脊梁,形成方块状,无窗户。大门的门框,门梁皆由经过精心雕刻的石术、石板组成,极为美观。前面三个大门,正中门梁上方的石板阴刻四个大字“王氏宗祠”,笔力遒劲。大门左右两边分别阴刻隶体“木本”、“水源”。“木本”、“水源”是从王安石对上池风光的赞语提炼而出。当年王安石返故里,曾陪同金溪好友周彦弼浏览上池。王欣赞上池风光“有山焉,遂屋以安居;有坪焉,遂田以粮食;有陂焉,遂堤为旱潦备与”。在兴建王氏宗祠时,其后裔学子乃从荆公对上池风光的赞语中提炼出“木本”、“水源”,分别刻于祠堂正门两边门上方。“木本”、“水源”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徙居上池村后,到王安石这辈已繁衍三世(祖父、叔父、兄弟),其后裔布满上池周围王姓村庄,犹如一棵千年大树,从根部萌发出千枝万杈,又宛若一条从远古流来的河,步其河可溯其源。大门上画有门神图案。
现状编辑
宗祠建筑面积757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中间上、下两天井,各级地面高出0.6米,寓意“步步登高”,子孙一代比一代强。下进天井左右设有吊楼、厢房、走廊,吊楼有楼板,为观灯用;厢房、走廊由石板砌成。甚是大气美观。中进两侧设有耳门,东西相通。上进西侧有耳门进入厨房,在瓦楞木料上,普遍钉有一层木板,上面盖瓦,木料均油漆。柱子下端均为黑色油漆,屋内均为朱红色,整个建筑所用木料都较为粗大,尤以中堂术子、桁、梁木为甚,其直径达0.65米。柱下石磉二层,上层为雕有花纹的圆鼓形,下为正方形,每个高0.9米,雕有莲花瓣形花纹。下设正方形石座,石座高10厘米,八面均雕莲花瓣纹图案,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潞城王氏宗祠
潞城王氏宗祠,位于戚墅堰区潞城镇大树下村。王氏宗祠座北朝南,中进始建于明,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和戊申年(公元1848年)先后扩建前后二进,最终形成一宅三进九间,东侧有走廊连接,并有前后两个天井的建筑规模。后天井中原植有两棵白皮细叶黄物,粗可合抱,已有500年历史,曾被列为常州古树名木,惜后来保养不善,近已不存,王氏又在天井种了两棵生机勃勃的瓜子黄杨。中文名王氏宗祠王氏宗祠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2004年王氏后人集资20多万修缮了祠堂和家谱,国庆节在祠堂里隆重举行了发谱仪式。王氏宗祠第一进有一对清朝的门墩石;第二进为享堂大厅,树上悬挂了“三槐堂”、“槐荫满庭”等匾额,还有许多抱柱对联;第三进供奉祖先牌位。潞城王氏宗祠古朴精致,端庄严整,封火墙和门楼都有特色,是常州祠堂中保持常州风格和原貌较好的祠堂之一。王氏祠堂已成为大树下村的文化中心和老年人颐养天年之地。王氏族人非常重视绿化,祠堂前...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底角王氏宗祠
底角王氏宗祠,又名贤良宗祠,位于浙江衢州东案乡底角村内,清代建筑。坐落在东案乡底角村内,与世美坊仅隔数米,坐东朝西,共三进,占地面积852平方米。前进后檐屋面翼角起翘,上下层屋面出檐偕有牛腿承托。中进五间,通面阔21米,进深15米。明间九架前后重廊,五架梁断面冬瓜状,上用斗拱二攒承托三架梁,单步梁饰鸱鱼状。中后两进明间有通廊,廊上饰八角形藻并。柱础有鼓形和四方棱形二式,鼓形柱础最大直径在肩部,下垫覆盆,正门前两侧置旗杆石三对和石狮一对。硬山顶。该建筑主要特色:一是规模较大;二是梁柱用材粗壮;三是木雕精细;四是保存较完整。2001年4月20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底角王氏宗祠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茅田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亦称茅田王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村(原名:双河),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毁于,于2007年重建,占地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关专家誉为鄂南第一祠。王氏宗祠先后经历了明、清、民国、当代四朝,车田、大田、茅田三地。明朝建在车田畈,每年春秋祭期,恭行祭祀典礼。明清易代,戎马生郊,战乱不断,车田宗祠毁于兵燹,竟成丘墟,不可复识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公、次子威公。元公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后归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晋代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名列“二十四悌”。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北宋枢密副使...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渔溪王氏宗祠
衡阳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宗祠,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云集区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7公里),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王万庄在此买田安家,并建了祠堂,时称崇本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1950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衡阳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衡阳王氏宗祠在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维修,御赐“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柱梁结构制作规整...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草苑王氏宗祠
草苑王氏宗祠位于长坑乡华美村,又称“华美草苑大宗”,王管斌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形号“蜘蛛结网”。明正统之末(1449年)毁于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改坐向子午为戌辰。嘉庆年间又改为辛乙向。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年),蓬州、溪东、由义等地王氏宗亲合力重建。1992年最后一次重修。祖传文物有“进士”、“武魁”等匾额。存有多副历代名人所作楹联:“念先公绩著六王,由皇宋迄民国,千百载家声犹旧;嘱后嗣绪承两晋,自英都迁草苑,数十传世泽维新(王赠芳作)”、“形胜超还集,暨石壁城门,允亘十里河山带砺;人文重圣朝,自光州固始,早培千年家国栋梁(王吉人作)”、“宝坂脉接太原,此日致悫槐庭无非公子;长卿派同天水,他年蜚声凤阁何慊王孙(潘思光作)”。1998年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2000年被评定为“泉州名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