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仿造大清皇宫的家庙

2016-1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8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仿造大清皇宫的家庙,这么平整漂亮的红砂岩墙面,还以为是新修建的。没想到是清代修建的,至今还保护这么好
这么平整漂亮的红砂岩墙面,还以为是新修建的。没想到是清代修建的,至今还保护这么好。”广东省民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春教授说的建筑物,是博罗县龙华镇鹤溪村的愈南公家庙。该庙是朝廷诰命而建,仿照皇宫模样,为正方形建筑物,已有100多年历史。龙华镇鹤溪村有近600年历史,现存古民居建筑300多处。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古村,鹤溪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刘晓春教授带着专家考察组一行人近日专程前来考察。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仿造大清皇宫的家庙
建村历史
村民先祖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现存古宅300多处
  据南雄珠玑巷《姓氏解密寻踪》记载,鹤溪村的关氏族人,是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近600年历史。
鹤溪村位于沙河畔上,整座古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民居建筑依地势而建,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为阶梯式布局。这里的古房屋都是砖瓦房结构,有很明显的明清时期广府古民居建筑风格。古村的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不少以花岗岩做墙基,青砖到顶。大多用麻石条或红砂岩做门框,房屋上的灰塑、彩绘、木刻、石雕、砖雕等保存较为完好。一些民居屋檐下有精美的木雕。木雕上的人物图案栩栩如生。有些房屋的壁画色彩依旧鲜艳。有一幅壁画,画面上一群人走在一条曲廊上,曲廊边树木葱茏。
古村民居户与户之间有走廊相通,小巷有10多条,不少村巷地面都铺麻石条,有些地方的小巷,只有一人宽。据了解,鹤溪村内现存古民居建筑300多处,保存较完好的关氏宗祠3座、家庙一座、古塔一座、古井一口。据说以前村前的池塘与沙河相连,船只可以直接开到村子。靠着水运,鹤溪村当年很繁荣,富足的村民才有足够财力建起如此精美的建筑。
愈南公家庙
建于清同治七年,砖木结构精雕细刻
  鹤溪村最著名的古建筑物首选愈南公家庙,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风格仿清代皇宫建筑。门框全用红砂岩石条垒成,由翰林院士凌云题撰的“愈南公家庙”(浮雕)石匾镶嵌在大门正中。石匾之上,还有一块红砂石匾,上书“诰命”(阴雕)两个篆体大字。大门形状如同牌坊,上面为一层层的檐角,还附有众多檐雕。这些木雕经过岁月洗刷后,尽管褪去了原有的金色,但还是非常精美。大门的红砂岩条石表面打磨得精细平整光滑。
正门墙上高高悬挂的3块御封牌匾很显眼。牌匾分别上书“咸丰十一年,旨赏戴花翎,关镇国恭承”、“同治七年,旨建立专祠,关镇邦恭承”、“同治七年,旨赏换花翎,关肇先恭承”。但可惜的是,这些牌匾均为复制品,原件因历史原因已损毁。
整座愈南公家庙建筑为砖木结构,有高而粗大的红砂岩柱子,红砂岩石铺地。木结构部分无不精雕细刻,檐雕中画面为各式花草、树木、动物等,雕艺细腻精湛,一幅幅栩栩如生。家庙内还挂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光绪年间雕刻的。据了解,建家庙不像建姓氏宗祠,只有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家族,才会被朝廷御封建造家庙。
关氏兄弟战功显赫,朝廷下旨建造家庙
  愈南公家庙,记载了100多年前从鹤溪村走出的关氏兄弟 (关镇国和关镇邦)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故事。让关家声名鹊起,并得以留下这座家庙纪念。愈南公是其祖父。
据《博罗县志》记载:关镇国生于1830年,卒于1883年,博罗县龙华镇鹤溪村人。他生平敢于冒险,骁勇有智略,由粤而赣而浙而台而闽,驰骋千里,大小数百战,累功提镇……1851年(咸丰元年)他从军赴广西,因屡立战功,升为千总。1864年还曾奉命调往台湾,击败叛军戴万生,解嘉义之围,平七十二庄。他一生戎马倥偬,历经晚清咸丰、同治和光绪,官至福建提督。
关镇邦生于1832年,死于1865年,为关镇国之弟。青年时期随兄从军,作战同样勇猛,积功升至都司。后来在与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中身亡,年仅33岁。当时的清朝政府赐封他为参将,赏云骑尉世职。在福建厦门,现在还有一条纪念关镇邦的道路——— 镇邦路。光绪八年(1882年)福建陆路水师提督关镇国之弟关镇邦抵御外侮立有战功,后人将其所居住地名为镇邦街,取日光岩水操台题刻 “镇邦定国”之涵义。1928年后,改镇邦街为镇邦路。
关氏兄弟效命清朝,战功显赫,深受统治者赏识器重。关镇邦死后,当时的清朝政府特下旨,准其兄关镇国在家乡建立家庙,以表彰关家效忠朝廷的精神。镇邦路,位于家庙附近的关氏宗祠前,有象征着关氏家族功名的旗杆夹。关氏家族的旗杆夹可谓非同凡响,是两座“墩上加革,革上加狮”的华表碑座,在惠州实属罕见。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仿造大清皇宫的家庙
钓鳌书院
据称钓鳌书院曾与丰湖书院齐名
  在鹤溪村,除了愈南公家庙外,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个钓鳌书院。在古代,独占鳌头是不少读书人的梦想。
根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及《博罗县志》等有关资料记载,钓鳌书院修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书院始创者罗从彦 (1072年~1135年),字仲素。钓鳌书院就是他在博罗做官时,于“瑰丽灵秀气象万千的罗浮”择地而建的。
罗从彦是著名理学家杨时的高足,是宋代理学“道南学派”的代表人物,后被称为豫章先生,在思想学术界中有着很高地位。村民说,在当时,钓鳌书院与丰湖书院齐名,只是钓鳌书院的位置比较偏,所以名气不及丰湖书院大。
宣统年间,关氏后人为祭祀十九世祖丙一公,将钓鳌书院改建为丙一祠。解放初期,丙一祠被设为鹤溪中心小学,博西及本村村民孩子在此接受教育。后丙一祠被改作仓库,内部有很大改动。但通过钓鳌书院仅存的门楼,也能从中领略到当年钓鳌书院的气派。书院大门的门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石半墙,青砖建到顶,宏伟壮观。大门门柱的两侧雕梁画栋,门楼石雕上雕刻着持有花瓶(寓意平安)和如意的人物。檐雕中画面有梅、兰等植物,还有一些瑞兽等动物,雕艺细腻精湛。经历百余年的风雨侵蚀,木雕的人物画面依然栩栩如生。书院门楼上原挂有“钓鳌书院”的牌匾,后被拆掉扔进村子的鱼塘,无法找回。
关氏宗祠
关氏族人仗义救人,胡氏乡人感激送牌匾
清同治时期,关氏后人为祭祀愈南公而修建了关氏宗祠(即德义堂)。关氏宗祠为两进一厅的建筑物。其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威风凛凛。德义堂里面还保存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井沿用整块麻石琢成,一边高一边低。村民说,因为大家都在井沿的一侧打水,久而久之,井沿的一侧就被摩擦变低了。古井的水依旧清澈,每当村民在祠堂聚会时,都会用古井里的水。
德义堂中有两块特别的木匾:世恩长存、兄义情长。关于这块匾,有一个故事。1931年湖镇镇湖镇围胡氏乡人与邻村八围村人因两村纠纷发生械斗,双方大打出手,胡氏乡人死伤八十多。因此,胡氏乡人四处逃难求助,不少乡村不敢收留。很多乡人逃到鹤溪村,鹤溪村人仗义救人于灾难,使胡氏乡人渡过难关。胡氏乡人十分感激,拜鹤溪乡人为“世叔”。2006年鹤溪村德义堂重修庆典,胡氏乡人送来了这块牌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传统活字印刷族谱
在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瑞安馆的活字印刷衍生品吸引了众多观展者。而在该市高楼镇东源村的王家,活字印刷技艺薪火相传近八百年,在今天仍焕发活力。日前,记者来到这个美丽偏远的村庄,找到王家后裔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山村深处文墨飘香,公元1298年,王祯“用己意命匠创活字”,刻制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根据史料记载,王家木活字印刷术只比王祯迟了20年左右,王家迁入东源村继续传承近三百年十余代,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清明时节,记者来到高楼镇东源村,这里随处可见活字印刷的踪迹。如今它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木活字印刷文化村,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师傅有近百人。王家第34代、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会长王法炉带记者来到位于该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这里规模颇大...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有意思的水族“额节”
10月6日,扬家风·庆丰收,2016水族“额节”暨黎明关民族文化旅游节在黎明关水族乡永康风情园内隆重举行。县政协主席董豫黔、县纪委书记梁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付洪以及县部门有关领导出席活动现场。县政协主席董豫黔宣布活动开幕,乡党委书记韦忠泽致开幕词。首先,祭师穿着祭服,祭台摆放鱼、瓜、糯米等祭品,口中念着祭文,开始了“鱼瓜祭祖”。相传,水族年终(农历9月)时,为庆祝丰收,家家户户都开塘捕捞活鱼、摘瓜豆、蒸糯米饭、酿造甜酒等。在即将开席之时,寨上德高望重的族长看到牛圈顶上有一个大南瓜,便上去采摘,不幸从圈顶坠落不治身亡。好端端一个喜庆之日却变成了丧事日,沉痛之下,当晚的庆丰宴席全寨谁都不吃,做好的鲜鱼、瓜豆、糯食、甜酒等素食做食品均拿来祭供族长。第二天埋葬族长后,全寨才吃荤庆祝丰收。因为族长遇难之日是酉日,此后这一支水族在每年水族历年终即农历9月的酉日均举行祭祖和庆祝丰收的活动...
· 今天带您去看看最热闹的矿泉街祠堂庙会
矿泉街是典型的城中村,瑶台村、沙涌南村和王圣堂村3条自然村约占全街总面积的75%。瑶台、王圣堂、沙涌南,村落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7座祠堂。最早的祠堂始建于明朝年间,现存的大都经过重修、改建。祠堂都是姓氏祠堂,一座祠堂代表一个家族的繁衍发展,一座宗祠记录一个家族的沿革变迁。村民每逢节庆日,如每年的正月十三或十六、清明、重阳等,都会在祠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喧闹的锣鼓,生猛的醒狮,动听的粤曲小调,尤其是每年的元宵期间全村人聚到一起吃元宵饭,村里村姑们忙前忙后,端出来热腾腾的瑶台三宝(鱼丸、扣肉、冬菇),一派其乐融融、欢乐祥和的图景。将祠堂文化中敦宗睦族的功能,通过民俗活动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在教育后代、凝聚民心上起到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矿泉祠堂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许多宗亲纷纷将祠堂加以改建、扩建,甚至重建,成为一大人文景观。矿泉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寻求文化资源...
· 今天族谱网带您去认识传统皮影艺术
本课程以皮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为课题,让甘肃陇东皮影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通过邀请皮影艺人现场表演、举办讲座,皮影图片、实物欣赏等,让学生掌握陇东皮影艺术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皮影作品,创作皮影剧本,掌握初步的皮影艺术表演能力。“刚开始孩子们全靠兴趣,现在的孩子,没有接触过传统秦腔或梆子戏这种地方戏,所以每天上课的时候会无形中让他们去听一点儿,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慢慢来学习认识皮影艺术。”王玉勤说。张婧仪说:“我觉得民间艺人非常厉害,对这些制作皮影的老艺人怀有一种敬意。现在传统工艺好多都失传了,所以我们应该去多了解,把这些非常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走进一间50平米左右的教室,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影,桌子上摆放着制作皮影的材料、工具,中间有一个简易的舞台,白色幕布后面,三五个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皮影,正在演绎现代皮影戏“足球小将”。兰州市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
· 看看国外族谱网站推广"云族谱"意义重大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但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家谱”,却在两个文化体系内有着同样重要的传承作用。我国自先秦时代就已开始系统地编修家谱,而《圣经》中更是对耶稣的谱系做了详细记载。最近几年,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再度蔚然成风,近百年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大迁徙没有改变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和宗族观念,生活在天南海北的人们以编修家谱的形式弘扬家风家训,抒发家国情怀,就连曾出任泰国总理的他信、英拉兄妹也先后返回广东梅州寻根问祖。目前,我国民间的家谱档案收集与利用主要以家族为单位,以纸质印刷品为载体。这种以家族、亲族为界限的编修方式客观造成了“各自为战”的态势,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显得效率低下,同时还割裂了各家族间横向的、动态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国外一些家谱网站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数据资料完备网站使用方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家谱网站200多个,但是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