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七旬杨氏老人,历时六年终于修成近600年的族谱

2016-11-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8
转发:0
评论:0
七旬杨氏老人,历时六年终于修成近600年的族谱,近日,济南市史志办公室举办了首届“史志公开周”,向外界公开了历年所修志书成果与保
近日,济南市史志办公室举办了首届“史志公开周”,向外界公开了历年所修志书成果与保存的志书珍本,《济南市志》正在修订。在民间,也有普通市民在修家谱时立志家谱研究,编写出家谱工具书,成立了家谱学会。
  城史: 正在编写《济南市志》 《济南金石志》年内出版
  古代的县官上任有三件事:收税、断案和修志。在开放周活动现场,展出了保存状态尚好的济南古代的志书,如记录历城历史的《历乘》等。另外,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是济南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地方志书,但古代志书没有句读,十分难懂。为此,修志的工作人员重新校点了六函(每函八册)的《济南府志》。
七旬杨氏老人,历时六年终于修成近600年的族谱
  “修志是个坐冷板凳的活,要耐得住寂寞。”济南市史志办的郭建群说,在根据古代志书编写现代本时,古籍常有残破不全的现象,“有次排版时,发现有100多张残缺页,只能跑到全国各个图书馆去凑,根据各个善本互补,凑齐后再写。”而且负责做地方志的只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当大。
  除了《济南府志》,现存对济南历史介绍的志书还有记述济南泉水的《济南泉水志》、记录历代济南著述的《济南历代著述考》。对济南市从1986年至2010年间社会情况进行介绍的《济南市志》,全书规划共七册、800万字,至今已出版四册,并将于2017年全部完成。另外,专门记述济南收藏历史的《济南金石志》今年将会出版发行。
  “为了修泉水志,我们重新做了一次济南泉水调查,从原来的700多处增加到现在的809处泉,还从全国各地征集了一些老照片。”郭建群说,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早至先秦时期就有,宋代以后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志书体例。根据国家规定需要20年续修一次。
  省、市、县三级的志书是国家规定修订的,但许多镇、村修史的热情也很高,如大桥镇史志、平阴玫瑰志等等,甚至各行业部门也有自己的志书。郭建群介绍,济南开发区的牛旺庄,如今已不是村庄,成了一个现代化社区。为了记住村庄的历史,最近也修了一部牛旺庄村志,而且修志的并非专业人员,是村里几位70多岁的有文化的老人编写出来的。
  虽然现代人对志书知之甚少,但了解的兴趣却很高,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好的2000多册志书、学刊等很快被分发一空。
  家史: 六年修了600年的家谱 编出一本修谱工具书
  70多岁的杨宗佑老家在黄河北的商河,现居济南。2000年时,老家的人给了他一本传下来的家谱,他发现里面错误连篇,“都是把一些刚去世的人和活着的人的姓名写上,因为老家谱早已被烧掉,和以前的家谱也接不上。繁体字简化印得不对,标点断句也有错误。”
  从那时起,杨宗佑就下决心要寻找老族谱,走了40多个村庄,终于从一个县城里找到了他们家族谱的其中一本,并在2006年编写出了《中华杨姓谱乘探源》,记录了28、29氏左右,共600年的家谱。“刚开始我也不会打印,只能靠手写,画表格什么的也要自己设计,走了很多弯路。”杨宗佑说。
  “过去的家谱可能受限于文化程度、交通条件等因素,不太重视文化方面的东西,只注重世系承传。这是家庭繁衍的根本,但文化才是家谱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可读性,年轻人从家谱上看到熟悉的名字才会关注,再往前的人他们就不会关心了,因为只有几个名字而已。”杨宗佑认为,家谱的文化表现在家族的起源传承、文化事迹、族规家训等,这些都应该被著录进家谱。
  杨宗佑编完自己家的家谱后,考虑到没有专门修家谱的工具书,就编了一本《中华杨姓谱乘探源》,2009年出版,介绍了家谱有关的历史知识如祭祀、葬仪、族规、家训、堂号、字辈等。后来,朋友们建议他建立一个组织,专门研究家谱这门学问,杨宗佑就成立了现在的“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据他介绍,目前会员已发展到了两三百人。学会还自费出版《中华家谱学学刊》。
  “600年的家谱并不算多,我正要准备出版一部《中华民族姓氏承传历史大系表》,记录了近百个姓氏承传,160多代、五六千年的不间断家谱。”杨宗佑说。如今一些人在寻根时想要重新修订家谱,杨宗佑称,家谱必须有姓氏文化和世系承传的内容,遵循一定的体例,如遇家族迁徙等也要记述,不可间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景县七旬退休老人历时六年续修孟氏族谱
近日,75岁的老人孟祥凯退休后致力于续修族谱,用了6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孟氏族谱》的编修工作,并将其编印成册。今年75岁的孟祥凯,老家在景县刘集乡周西彦庄村,大学毕业后在邢台城建系统上班,有次回老家探亲,孟氏长辈将光绪18年和民国五年合并编印的《景州孟氏榆林支谱》送给他。孟祥凯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族谱是一种传统文化,应该得以传承,于是便产生了续修族谱的想法。2010年开始,孟祥凯用了6年时间,深入景县及周边28个村庄走访调查,掌握大量信息,通过反复核实、总结分析、修误补漏,将3100人登记入谱,并制作成册。内容详实,层次清晰,孟氏名人、人物记载一目了然,风格严谨质朴。孟祥凯介绍,他们孟氏一族为孟子后裔,他为第75代。此次修编的族谱将文字和谱式加以创新,不仅添加了许多旧谱中未记载的人和事,更从第74代开始将女性载入谱中,打破了传统族谱中“男尊女卑”的一贯做法,体现男女平等。其次一大创新是...
· 七旬老人历时6年踏遍28个村庄续修族谱
在衡水市有位七旬邢台退休干部孟祥凯,籍贯景县刘集乡周西彦庄村,认为族谱是一种传统文化,应该得以传承,用了6年时间,致力于续修族谱。据了解,已经75岁的孟祥凯,籍贯景县刘集乡周西彦庄村,大学毕业后在邢台城建系统工作,2002年退休。有次回老家探亲,孟氏长辈将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合并编印的《景州孟氏榆林支谱》送给了他。孟祥凯对此非常感兴趣,认为族谱是一种传统文化,应该得以传承,于是有了续修族谱的决定。2010年开始,孟祥凯用了6年时间,深入景县及周边28个村庄走访调查,掌握大量信息,通过反复核实、总结分析、修误补漏,将3100人登记入谱,并制作成册,定名为《亚圣孟子后裔景州榆林世家分支图谱》,分封面、目录、概述、谱式等24章(页),内容详实,层次清晰,孟氏名人、人物记载一目了然,风格严谨质朴。孟祥凯介绍,他们孟氏一族为孟子后裔,他为第75代。此次修编的族谱将文字和谱式加以创新,不仅添加了许多...
· 一次失误一个人花甲老人历经20余年终于修成越氏族谱
越步生今年67岁了,作为村里的“越氏通”,越步生被称为嘉禾街新村“族长”,这个称谓并非因为越步生年纪大、资历深,而是源于他对越姓的深入研究。他说,催促他重修族谱的“导火线”是20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他去税务所、银行办理有关业务时,出现工作人员“越”“赵”分不清楚的情况。“当时工作人员打单子把我名字变成了赵步生,我和他们说是越,他们还不相信,我觉得,再不做这个事情,越氏会越来越鲜为人知。”越步生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开始了越氏族谱重修、越氏历史的撰写工作。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越姓排在500名之后,而全中国越姓人数仅有10多万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据新村村志记载,新村可以追溯到明朝孝宗皇帝弘治八年,该村越氏始祖元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新村定居。因为越姓较为少见,记载其发展历史的史料也很少,有越氏后人说:“别说外人了,连后人都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与历史。”越步生说,看到越来越多...
· 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越氏族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重视亲情和族情的传统,而族谱则是怀念祖先、激励后人的桥梁和载体。虽然彼此或不曾相识,或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大家会顿时亲切起来。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当地一位67岁老人越步生,花了近20年时间,深入研究越姓的渊源,并重修了越氏族谱,就是要为越姓寻根溯源,把珍贵的亲情联系起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越姓排在500名之后,而全中国越姓人数仅有10多万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据新村村志记载,新村可以追溯到明朝孝宗皇帝弘治八年,该村越氏始祖元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新村定居。因为越姓比较鲜为人知,记载其发展历史的史料也较少,有越氏后人说:“别说外人了,连后人都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与历史。”越氏历史空白这一现状,或将被新村67岁的居民越步生改写。作为村里的“越氏通”,越步生被称为新村族长,这个称谓并非因为越步生年纪大、资历深...
· 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越氏族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重视亲情和族情的传统,而族谱则是怀念祖先、激励后人的桥梁和载体。虽然彼此或不曾相识,或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大家会顿时亲切起来。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当地一位67岁老人越步生,花了近20年时间,深入研究越姓的渊源,并重修了越氏族谱,就是要为越姓寻根溯源,把珍贵的亲情联系起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依靠最原始的手写,越步生已完成8本《徜徉在神秘的越氏丛林》书稿的撰写。谭札烽摄办证时“越”被写成“赵”老人萌生重修族谱决心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越姓排在500名之后,而全中国越姓人数仅有10多万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据新村村志记载,新村可以追溯到明朝孝宗皇帝弘治八年,该村越氏始祖元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新村定居。因为越姓比较鲜为人知,记载其发展历史的史料也较少,有越氏后人说:“别说外人了,连后人都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与历史。”越氏历史空白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