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2016-11-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8
转发:0
评论:0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宁波一藏友“散尽家财”抢救下2万余册散落家谱“散尽家财”,抢救家谱文脉励双杰常
 
宁波一藏友“散尽家财” 抢救下2万余册散落家谱
“散尽家财”,抢救家谱文脉
励双杰常常会回忆遇到第一本家谱时的情景。
1993年的一天,励双杰在慈溪市周巷镇姚北古玩市场淘古书,从小喜爱连环画的他,也爱繁体字、线装本。那天,他偶然看到地摊上有一大摞泛黄的线装书,装订古朴,伸手翻了翻,里面清一色是繁体字,还有一些考究的古人画像,与他平时收藏的线装古籍有很大区别,这一下子打动了他。
“卖家告诉我,这是一部32本的上虞西华顾氏家谱。”励双杰告诉记者,其实对于“家谱”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他早就有所耳闻,但由于历史原因,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家族都不再保留家谱,除了古玩市场,普通人是很难再接触到的,他也一直没见过其真容。
励双杰当即买下了这套家谱,“当时很奇怪,接过家谱的一瞬间,手都不自觉地颤抖了起来。”他回忆道,从此“家谱”两字便刻进了他的人生里。
“那些年,家谱文化断层,许多家谱被贱卖、被丢弃,看着真是可惜。”励双杰说,他曾听说一些人收谱的情景:乡下一老奶奶坐在院里晒太阳,几个古董贩子在她家屋里随便翻出几大箱家谱,她眼睛也不眨一下,那些人丢给她50块钱,便全部抱走了,可见当时家谱文化败落得相当厉害了。
在慈溪市白沙路街道一幢普通农家小院顶楼,47岁的励双杰站在铁制书架前面,翻阅着那堆挤得密密的古旧线装书,寻找答案。
励双杰试图给这个困扰世人的永恒哲学问题以中国式的解答,他的脚本便是中国传统的血脉图谱——家谱。
国有史,家有谱。“国”和“家”是中国传统最为重要的两个社会结构,到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还把“家谱”与“国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内一位资深的拍卖行老总谈起品相好、保存极完美的《欧氏家谱》,就极为向往:“善本家谱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捧着这本家谱进行交流,简直就是在排演《国宝档案》节目。”
然而,随着岁月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近代家谱传承发展日渐式微。励双杰选择了抢救性收集家谱,经过近三十年努力,他收藏的家谱超过2000种、总计2万册,甚至超过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家谱存量,这也让他在家谱收藏界里举足轻重。
但在励双杰看来,那些络绎不绝的寻根脚步,追踪的并非全是他罕有的收藏,而是那渐渐觉醒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可贵意识,正在慢慢萌芽、茁壮。
励双杰是敏锐的,他较早察觉到家谱的可贵。翻开一套套家谱,不光有每个姓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还有那个时代的纪实,其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是其它文献难以比拟的。“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已经注意使用谱牒文献,源远流长的家谱文化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如果没有人潜心收藏下来,这‘文化宝矿’便会永远尘封。”所以即便只是在一家企业上班、收入并不丰厚,励双杰也不惜散尽家财,广收家谱。
每周三的古玩市场,励双杰几乎都会到场,运气好的时候,能淘到一两套家谱,平均一本卖30元。慢慢的,古玩市场的货源已经淘干了,他便四处寻找,有时候为一本家谱奔波数年。1995年,他在广州的一家古玩店内见到《韶山毛氏宗谱》,但这是镇店之宝,只看不卖。后来,他留心寻找,直到2001年才在长沙物色到了15册的《韶山毛氏宗谱》,几年后,又陆续找全了缺失的几册,前后六年多时间,花了四万多元钱,收集到了完整的22册《韶山毛氏宗谱》。
“买家谱时热血沸腾,回家后查存款四肢冰凉。”这是励双杰常调侃自己的,保守估计,他陆续收藏古家谱2000多种、合计2万多册,花费数百万元。
励双杰的收藏里,让学术界羡慕的是明代天顺二年的《胡家宗谱》。全国收藏家谱之最的上海图书馆馆藏30万册,最早的家谱是明代成化四年,而励双杰的这套家谱,比上海图书馆馆藏年份最早的家谱还足足早了10年。
“我大部分收藏都是珍稀的全本,有些是国内许多省市图书馆甚至国家馆所未收藏的,而且在数量上,不少图书馆也是比不上的。”励双杰告诉记者,宁波最著名的“天一阁”的家谱收藏量也没有超过他。
宁波一藏友“散尽家财” 抢救下2万余册散落家谱
贡献家谱,推动民间“寻根”
励双杰收藏了大量家谱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这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家小屋开始热闹起来,拜访者络绎不绝,他们的目的很清楚:寻谱。
不久前,嵊州一潘氏族人求助了励双杰。原来,当地的潘氏家族打算重修家谱,可原本早已丢失,再修新谱几乎不可能实现。族人左右打听,得知这儿的家谱收藏量大,就想碰个运气,寻找蓝本和修谱资料。
在那一堆堆摆放的家谱里,潘家族人几乎一眼就认出了一本光绪甲午年家谱,正是他们祖传的潘氏家谱。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来,如获至宝,再也迈不开脚步了。
励双杰查寻起这本潘家家谱的由来,这原本是嵊州某村一位老人祖传的,当时老人一时糊涂卖出,才流传了出来,辗转到了励双杰的手上。而那位老人卖掉家谱后,几年来,一直被家族的人唾骂,抬不起头来。
“我们出不起价钱,但还是想请求把家谱还给我们?”潘家族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出了对于收藏家来说,并不“上道”的请求。令他们惊讶的是,励双杰没有犹豫,把家谱以原价卖给了族人。120年的颠沛流离,潘家族人找回了家族里最珍贵的血脉图谱。
“很多收藏的人是不愿意再把收藏品卖出来的。”励双杰坦言,如今收藏家谱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可以公开让普通百姓来翻查寻根的,很少,更别说原样归还了。很多收藏家谱的人,醉翁之意并不在酒。目前家谱的市场价格要低于古籍,所以很多收藏家因为买不起古籍了,而“转行”炒作和倒卖家谱。
可这并不是励双杰所期望的收藏“热度”。
“家谱收藏不应该只躺在保险柜里,而是要分享给公众,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播,甚至推动家族寻根和重启修谱,通过追根溯源能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繁衍变迁,使血脉相连的世族子孙更加亲厚、家族更具凝聚力。”励双杰说道。
这些年,到励双杰的小阁楼里寻根的人,都知道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搞研究,一般不借阅,建议他们去图书馆,如果是族人寻根,都会尽量提供资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像嵊州潘家一样,“完璧归赵”。
励双杰除了四处收谱,还会帮一些家族寻找祖谱的踪迹。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1984年,埋马罗氏族人在家族老房找到了尘封百年的光绪25年家谱,为了追溯埋马罗氏以前的历史,2007年开始,族人多次寻找,一直无果。就在寻谱遇到困境时,励双杰多方搜寻,弄来了一份《慈溪罗氏宗谱》的电脑拷贝复印件。也正是因为这份资料,找到了罗江村的始祖甫公,族人一路寻至江西。不久前,在全国罗氏大会上,《豫章罗氏族谱》、《慈溪罗氏宗谱》、《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三本宗谱串联,完整呈现了罗氏家族的迁徙历史。
不久后,罗氏家族把它们重修成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写完成的关于该家族的第一部家谱,其中10套赠存于天一阁、上海、浙江、宁波、慈溪等地的图书馆。
宁波一藏友“散尽家财” 抢救下2万余册散落家谱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册册家谱,“续写”传统文脉
收藏家谱,也要用好家谱。
在励双杰的家谱收藏室里,与古旧家谱摆在一起的,是一本本崭新的著作,这些便是他从2万册家谱里挖掘出来的“文化金子”,闪闪发光。
最近,励双杰写作的《名人家谱摭谈》正式出版,其间引用分析的家谱涉及毛泽东、戚继光等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人,共25万字。
“书中的内容,都是我自己的读谱日记,也有在繁杂的家谱中发现的名人的家世故事。”励双杰分享了一个成果: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提到的黄公略的世系,就是无意中在翻阅《筻口黄氏四修族谱》时发现的,家谱中就记录了这一段故事,包括对考证黄公略谱名、牺牲时间、葬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很多人理解的家谱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其实家谱里满满的是文脉的线索与传承。”励双杰道。就拿家谱的装订来说,他觉得,这是一个家族实力的隐性展现。
中国的线装书一般是四眼、六眼,很少看到十多眼的线装书,而家谱不一样,他看到有家谱打到了17个眼。励双杰说:“古时的线装书是售卖的,要经济,所以装订眼打得少,说明商品经济意识已经萌芽,而家谱是自用的,装订眼多而精美,当然越繁琐,工价也越高,只有大户人家,才会花时间和金钱去打造多眼装订的家谱。”
为抢救数万册族谱,一位宁波藏友不惜家财散尽
循着发掘文明的初衷,励双杰也给当下重修家谱以全新的“使命”。
慈溪历山张氏重修家谱,是励双杰津津乐道的。“他们家族修谱,不是简单地抄录下旧谱的名单,更是把这本‘平民史册’里的文化线索找出来,继然放大,升华为家族榜样、家训等等。”比如,在修谱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家族的字辈竟然是王阳明题写的,从中找出了跟王家的亲缘关系,提出“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励双杰拿江南地区家谱的鲜明特色分析,江南家谱会请全国及地方上的名人写序、写传,要把当时家族的地方特色、宗族特色写到里面去,出了多少名人、做了多少好事以及艺文志,都要收纳进去,才是一本有血有肉的谱。在他看来,80%以上的老谱都达到了这个水平。但人们的古文基础差,修谱的质量与以前没法比,有的成为简单记载家族成员的生死簿,在其中也不乏一些混淆视听者。
因此,励双杰提出,对待旧谱,应以谱中所载的当代事为参考,而不可对其溯源过远的材料完全当真。在修谱过程中,要做到有据可依,可以做加法,将新的内容记录进去,但不要做减法,这样修订出来的家谱才有价值、才真正能将传统文化保留并传递下去。
“在社会的进程中,中国一些传统的优良文化被掩盖,但‘树有根,水有源’,没有了根源,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励双杰认为,家谱文化从不被重视到被重新追捧,是国家强盛的象征,但家谱为什么要修,怎么个修法,却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当下,全国在提“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其实是我们最大的“中国梦”,而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背景下,重修家谱显得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故事:儿子被杀她为报仇散尽家财
下面,小编和大家介绍一则和复仇相关的民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都是男性,而且他们都是不堪当时君王的,比如有名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还有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等。他们都是历史中农民起义中的领袖杰出代表,而今天这位不是上面的人物,而且她是一位女性,很多人都说她是中国的第一位女农民起义领袖。这个人被称为吕母。她是琅琊海曲人。她家曾经是当地卖酒的大富人家,拥有的资产也是非常庞大,就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一样。而这个吕母她的的丈夫去世的早,而当时他们还有一个儿子,所以丈夫去世后就留下写孤儿寡母的两人相依为命。他的儿子名叫吕育,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了当地的一位巡查缉捕。就在公元14年,县令官让吕育去惩罚那些交不起税的百姓,而这个吕育有一颗善心,他非常同情那些老百姓,所以就没惩罚那些百姓。于是这个县令官非常生气。他想方设法将吕育定罪处死。于是不久吕母的儿子就死掉了。失去儿子的吕母非...
· 尽欢而散
【成语】尽欢而散【成语】尽欢而散【拼音】jìnhuānérsàn【解释】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别征酒器,尽欢而散。”
· 史贻直保名节,散家财,巧待族人
清朝乾隆年间,溧阳县夏庄村有位史贻直(溧阳侯52世孙),在京城做官已近六十年了,此时已升到文渊阁大学士(丞相之职)。一日在府,家中管家来报,说有溧阳老家族中十多人来拜访。原来史贻直是溧阳江南望族,溧阳侯后裔,宗族中人得知他已经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爷。族中有头面的人,商量到京城找史贻直,想发点小财,一行连族长在内十八人来到京城。打听到史大学士府在护国寺,就来登门拜望。当史贻直听到家乡族中有十八人来到府前求见,知道不好应时,想了一会,只得吩咐家人,说相爷外出巡视,近来不回京,并托管家带他们十八人到外找旅馆住下,安排吃、住、玩,他们要吃什么,要到那里玩,都由管家办到。不知不觉,半月已过,玩也玩够了,吃也吃够了,想回家了。相爷听了,对管家讲,老家族中人没出过远门,怕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出事,用家中的手铐把他们铐起来,再到兵部调一百兵,押解他们回溧阳,等到金坛长荡湖边换水路,上船后,你方可把他们的...
· 史贻直保名节,散家财,巧待族人
保名节,散家财,巧待族人发表人:admin审批人:admin发表时间:2009-12-1清朝乾隆年间,溧阳县夏庄村有位史贻直(溧阳侯52世孙),在京城做官已近六十年了,此时已升到文渊阁大学士(丞相之职)。一日在府,家中管家来报,说有溧阳老家族中十多人来拜访。原来史贻直是溧阳江南望族,溧阳侯后裔,宗族中人得知他已经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爷。族中有头面的人,商量到京城找史贻直,想发点小财,一行连族长在内十八人来到京城。打听到史大学士府在护国寺,就来登门拜望。当史贻直听到家乡族中有十八人来到府前求见,知道不好应时,想了一会,只得吩咐家人,说相爷外出巡视,近来不回京,并托管家带他们十八人到外找旅馆住下,安排吃、住、玩,他们要吃什么,要到那里玩,都由管家办到。不知不觉,半月已过,玩也玩够了,吃也吃够了,想回家了。相爷听了,对管家讲,老家族中人没出过远门,怕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出事,用家中的手铐把他们...
· 糜竺倾尽上亿家财资助刘备
刘备有着极其吸引人的个人魅力,在他最为落魄之时都有人愿意倾家荡产的资助他。今天小编就想和大家讲讲糜竺,他曾倾尽上亿家财资助刘备。糜竺,字子仲,籍贯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一带。首先他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史书中通常将其名字写作“麋竺”,而在演义中则为“糜竺”。其次他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他本是徐州富商,因全力支持刘备而得以享受蜀汉最高待遇,还是刘备的大舅子。去世后,他被东晋初年的史学家干宝写入了《搜神记》,当了次群众演员。根据史书的记载,糜竺出身于经商垦殖世家,资产上亿,光是食客、仆从就多达万人,可谓是一方土豪。关键是,出身如此优越的糜竺三观极正,不仅礼贤下士还关心社会底层人群。在《搜神记》里,有一次他从洛阳做完生意回家,在路边遇到一个请求搭车的老妇人,大土豪糜竺欣然同意。搭载了几十里之后,下了车的老妇人自称是火神,要前去烧糜竺的家,看他人这么好就给他泄露了这个天机。糜竺就请她免去这场灾祸,老妇人说天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