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今天带您拜访族谱收藏家曾玉秀老师

2016-1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39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今天带您拜访族谱收藏家曾玉秀老师,从2008年迄今,曾玉秀收藏研究族谱、地方志已经有6个年头了。目前,同源堂关于史
从2008年迄今,曾玉秀收藏研究族谱、地方志已经有6个年头了。目前,同源堂关于史、志、谱方面的书籍藏品,重达7000斤。其中,族谱1000多本,超2000斤的重量,有近300个姓氏的历史由来及故事;地方志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600多册,约5000斤重。
如此庞大的藏品,从何而来?“各种途径都有”,曾玉秀坦言,广州几乎所有的旧货市场、旧书摊,他每年都去上30次。在黄江,他平时喜欢带上相机,走访各个村(社区),通过与老人聊天,掌握“民间第一手资料”。
族谱网今天带您拜访族谱收藏家曾玉秀老师
今年64岁的曾玉秀,是黄江镇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却在晚年痴迷上收藏族谱、地方志,致力于研究东莞本土历史文化。
他把自己的家取名为“同源堂”,6年来,同源堂已藏有史、志、谱约7000斤。经过长时间走访、研究、整理,曾玉秀也有了许多重要发现。如果您对本土文化有所研究,并希望与曾玉秀共同探讨,可拨打本报热线22112008,我们会为您转达联系。
“做了一辈子经济,退休了就想搞搞文化。”曾玉秀说。痴迷族谱地方志源于一次朋友问起“你是曾姓的哪一族?”曾玉秀一下子被问蒙了,感觉不清楚自己的来源,就像无根的飘萍。辗转反侧几天后,他开始“认祖归宗”,琢磨起族谱来。
但单单收集研究族谱,很难弄清个所以然,他又转向了地方志的收集和研究。“我对地方志的收藏研究,主要为佐证族谱的内容。”曾玉秀告诉记者。
1000多本族谱、600多册地方志……走进曾玉秀的家,仿佛走进档案馆。而且研究时间长了,有点名气了,也常有人请他梳理族谱,他也帮别人做旧书展销,但都不要报酬,只要对方送他一两本族谱或地方志,他就最开心不过了。此外,工作、收藏多年,积累下的圈子及资源,都为他收藏族谱、地方志提供便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张老师告诉您修族谱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问:修家谱需要做哪些工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张:修家谱是个系统工程,须有热心人牵头,牵头人要有一定社会能力,要筹集资金,组织人修谱,修好后还要印刷。修家谱首先要设法找到老家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有了老家谱,便于掌握家族的来龙去脉,理清历代成员之间的关系。根据上面的线索,顺藤摸瓜,确定查找方向,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对口口相传的资料,要认真核实。家谱应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要把家族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代代相传。续修家谱,既要继承先辈的优秀遗产,又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遵循批判地继承,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问:家谱是什么?该怎么修?你有哪些建议?张:家谱,又称族谱、谱牒,记载着姓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内容,包罗了一个家族生...
· 族谱网告诉您什么是客家族谱文化
当我们耳旁听不见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眼前看不见草书龙飞凤舞的笔法。当我们手中拿不到年画乡土气息的图样,我们应该深思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变成什么样子?客家族谱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作为海内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为收藏中心的博物馆,将大量分散在民间的族谱文献收入馆藏,极好地保护了客家民间文化遗产,以特有的血缘文化纽带作用,在近年来的两岸和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族谱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福建上杭县是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在这里保存有大量的族谱史料。上世纪90年代初,在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开始了客家祖谱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闽、粤、赣、台湾、四川等客家地区的族谱文献,为客家研究、为分散在世界各地1亿左右的客家人的寻根谒祖,营建了...
· 今天族谱网带您拜访,祠堂艺术品之称的埔冯氏大宗祠
冯氏大宗祠具体建于何时,八旬老人冯广森没能给出答案,但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坚发现,大宗祠用了不少明代的石材,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她眼中,在目前广州的所有宗祠中,黄埔村的冯氏大宗祠是不多见的“艺术品”。据冯广森介绍,若不是大宗祠在各个时期扮演了学校的角色,要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曾在“大宗祠学堂”读过书的他回忆说,曾多次听到日军用炮弹轰炸一江之隔的黄埔军校,“声音很大,我们能够清楚看到投弹的飞机,大家纷纷跑到山上,躲进竹林。”现在大宗祠一侧的走道中仍堆放着不少课桌,不少已经生锈,但每当一墙之隔的黄埔村小学响起广播的时候,曾经回荡在大宗祠的朗朗读书声,又会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变得崭新。为了去年底的重光,冯氏宗族花费不菲,来自其他地区的冯氏族人、有近三千人参加,场面很盛大。以仪式方式记录着家族过往的他们,希望在现代文明包围中,给族人的共同记忆开辟一处僻静之地。回忆起大宗祠过去...
· 族谱网资深修谱师教您“如何通过互联网修族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全国各地的修谱风潮开始悄然兴起,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利用“互联网”修家谱屡见不鲜,族谱网就是这样一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修谱续谱落到实处的平台。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互联网家谱的出现得以让传统纸质家谱有了更好的传承机会;得以让子孙后代用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得以让久违的亲情在互联网上重新连接。如何利用互联网修谱?互联网族谱相比传统族谱又有何优势?2月18日20:00,族谱网资深修谱师夏侯捷在直播间邀您一起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修族谱”。▲扫码进入直播间关于族谱网族谱网定位打造人类族谱大数据,记录百姓家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宗族传承档案馆)。目前公司已经推出族谱网、族谱APP、族谱软件、祭拜网等产品,分别获得相关发明...
· 族谱网告诉您,族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又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