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

2016-11-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9
转发:0
评论:0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海南岛上的黎族
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
  海南岛上的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历史大多见诸汉族书籍。
  但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
  或装在麻袋里,或存放于铁箱中,取出来需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而全部摊开能铺满村委会办公室大厅,占地在40-50平方米之间,颇是壮观!
  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的黎族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帙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
  从最上头的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代数和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的红色线条,渐渐地,也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的曲线,很像收音机电路板上的铜线。后人每次查找先人名讳,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可以想见,当初誊抄家谱,绝对是个技术活,不但要字写得好,还要善于统筹“版面”布局,最是挑战眼力。
  虽然这些都是“吊线谱”,只是记载族人的生死情况,没有汉族家谱中常见的“谱序”,但人名旁边的注脚,尽管只有三两个字眼,仍然能让人洞见一些零碎而丰富的历史记忆。
  符氏家谱:始祖是女人
  在峨港村采访时,记者得知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
  “万寿堂”符氏家谱创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补于1936年,1979年再次增补。在这份家谱的第一代人位置,用红色的小楷写着“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胪列了3个儿子的名字——正禄、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禄的旁边有4个黑色小字——“住保平村”。
  据保管家谱的符丕林介绍,当年“婆夫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带着3个儿子,从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顺流下山,经过今昌江十月田镇的保平村时,长子符正禄在那里住了下来;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约百年之后,第四代中有个叫符学先的人,举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
  在第六代的世系图上,“永卿”“永峻”“殷受”的名字与其他人的不同,是用红色书写,记者问是何故,围观的峨港村老人说那是考取了功名的人,才有这样的标志。仔细一看,果然在他们名字的上方,分别标识着“均生”“武生”“脩生”。
  在“殷受”的下方,还有两个小字“万包”,记者看得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经村老点拨,方知是这个叫“符殷受”的人没有儿子,由下一代中一个叫“万”的兄弟的儿子负责为其养老送终。细看之下,其名字底下果真没有连向下一代的红线条。
  这一支符氏迄今总共传承了15代人,考取功名的还有第八代的“训典”,是名“武庠”。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
  王氏先祖:劝说村民学官话
  “一世祖由福建省过广东省琼州府昌江县峨港村宿住,代远失名……传言在世颇有德行,殁后竟能显圣回神,子孙出躯玉敕封为大张天云。”
  王姓是峨港村人数最多的姓氏,尽管已经记不得入村始祖的名号,但仍在始祖的位置写上红色的“张天”二字,至今已有18代人,持谱者是76岁的第十四世族人王恩松。
  王恩松自称不识字,查考起族谱来比较吃力,好在他听长辈讲过家族的故事,而且基本上都能记住。
  原来,这一支王姓迁琼先祖共有三人,其中一人定居儋州木棠地区,一人迁居东方板桥一带,其直系始祖最先落户昌江海尾,后来才又迁移到峨港村。
  最先的几代,峨港王姓人丁并不兴旺,到第五代仅有6名男丁,其中“王邦治”还是外姓,家谱称其“邦治公乃是任姓,带与将军神入王户”。王邦治的后代现在居住在白石村。
  从第六代至第十代,王姓考取功名的人逐渐多起来。家谱记载,王廷瑛是“初开榜庠生”,其儿子安吉是“恩九品”、“武生”,安吉的侄儿士英也是“恩九品”,安吉的孙子登轩为“脩生”,登轩的儿子王之纪是“庠生”。这只是王廷瑛一家5代人读书入仕的情况,其他家庭考取八、九品功名者不胜枚举。
  王恩松说,先祖王廷瑛外出读书,取得一定成绩后,回到村里发动族人和村民学习讲官话,即现在当地还在沿用的“军话”,但多数村民觉得官话太难,还是坚持只讲黎话。
  那些听了王廷瑛的话而讲官话的家庭,后来则出了不少读书人。
  查看王氏家谱,发现进入第十一代,这个家族这一代的男丁竟然多达172人,但是没有后代的人也有35人之多!原来,那时是清代末期,很多家庭要么因为家穷,娶不起老婆,要么去当兵,死在了战场,当然,也有年幼夭亡的。
  王家第十一、十二、十三代的读书人也呈锐减之势;第十三至第十五代中,有不少人迁到白石村。
  据了解,白石村现有300多户人家,有符、王、蔡、吴等姓氏,多数家庭的先祖迁自峨港村。
 
  文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峨港村黎族家谱引起外界关注,是不久前的事情。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辉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同行提起此事后,今年3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次进村,准备征集一批家谱,作为省博日后展览之用。
  当时,峨港村叶春周爽快地将1979年所修,长7米、宽0.77米的“仁寿堂”叶氏宗谱赠予王辉山一行。峨港叶氏迁自广东梅州,原住昌江昌化镇浪炳村,入村始祖叶仲樑是名木匠兼道士,有一年到峨港村做法事时,村民主动提出给他田地耕种,他便举家迁居峨港,至今已繁衍了13代人。
  与王氏家谱所言一样,峨港张氏也自称原籍福建,但家谱上一世祖和二世祖的名字均已失传,并未说明来自何方。
  王辉山告诉记者,峨港人的家谱最多者未超过20代,他们的先祖不大可能迁自福建、广东等地,而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因此逐渐跟从汉姓,以便民族之间的交流;黎村出现家谱,是黎族“汉化”的佐证。
  也有人认为,黎族家谱这一文化现象恰恰说明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有一支符姓就自称是北宋进士符确的后人,之前并不会讲黎话,与黎族杂居,久而久之,黎语美孚方言也就成了母语;又如,一些从昌化江南北两岸迁来的谢、李、何、文、赵、马、邱等姓氏,虽然还会讲母语,但在峨港村则以黎语为通用语。
  而此前峨港人的民族身份是“汉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再次进行民族识别和认定时,才更改为“黎族”。
  峨港村东边为黎语村落白石村,北边和南边分别是讲军话的汉族村落道隆村和乌烈村,东南边是讲黎语的俄沟村,很久以前,他们就彼此通婚,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对整个家族传承
中国人常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一般理解是说想要达到贵族水平并不容易,不是有点钱就可以,必须经过三代的积累才可以。据欧洲贵族研究资料,一个贵族的形成不单单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有不错的文化修养、生活修养并把这种修养和财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一.家族没落的原因曾经一位学者用了长达几年的时间对家族没落的原因是否和文化传承有关?得出结论是必然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长辈的教育。2.家族历史的认同感。3.稳定的文化传承载体当时的调查对象是由于国共内战结束,没收了大量国民党官员的家产,失去了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根本,文革时期住宅被烧关于家族历史的所有实物和资料全被销毁,因此,家族文化传承出现断裂,所以一个家族文化的载体对于一个家族和子孙后代的命运是极其重要的。二.家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近几年“文化家族”的现象尤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近代以来的文化家...
·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宁化县城西一处僻静的房间里,邱志强和巫松根在忙着手上的刻字活,几盘备用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在木盘里,每行用竹片隔开,井然有序,橱柜中摆放的《兰亭集序》木活字工艺品夺人眼球,夕阳从窗口探进,为这间清冷的临时作坊平添了些许阳光。他们正在雕刻着一个个木活字。邱志强是巫松根的师傅,师徒俩是目前宁化县惟一还在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今年34岁的邱志强随父亲学习木活字技艺已有19个年头,传到他是第四代了,现用的“文林堂”堂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万枚。“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后来都因种种原因离开或转行,自己带过的5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由于缺少生意,徒弟们纷纷转行,传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很可能在我手上失传。”邱志强有些伤感。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近20多年来,宁化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修订姓氏族谱。1988年至1995年是宁化编印族谱的鼎盛时期,包括宁化周边的清流、明...
·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宁化县城西一处僻静的房间里,邱志强和巫松根在忙着手上的刻字活,几盘备用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在木盘里,每行用竹片隔开,井然有序,橱柜中摆放的《兰亭集序》木活字工艺品夺人眼球,夕阳从窗口探进,为这间清冷的临时作坊平添了些许阳光。他们正在雕刻着一个个木活字。邱志强是巫松根的师傅,师徒俩是目前宁化县惟一还在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今年34岁的邱志强随父亲学习木活字技艺已有19个年头,传到他是第四代了,现用的“文林堂”堂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万枚。“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后来都因种种原因离开或转行,自己带过的5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由于缺少生意,徒弟们纷纷转行,传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很可能在我手上失传。”邱志强有些伤感。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近20多年来,宁化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修订姓氏族谱。1988年至1995年是宁化编印族谱的鼎盛时期,包括宁化周边的清流、明...
· 姓氏文化家谱族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柯影传媒制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
· 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生命史
人们说到姓氏,会很容易想到家族,而从家族,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族谱。族谱,历来就是我国姓氏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向来重视对自己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编撰有各种各样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国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族谱。由于族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誉为"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家,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毛主席曾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就能解决这三大终极问题的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拿一本简单的族谱就圆满地解释了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