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走进孝悌传家的西万张氏祠堂“百忍堂”

2016-11-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86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走进孝悌传家的西万张氏祠堂“百忍堂”,从明朝万历年间到2012年,曾遭遇洪水、火烧,先后经过12次修建才形成如今的规模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2012年,曾遭遇洪水、火烧,先后经过12次修建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大院以“百忍堂”大殿为主体,修建五间高平台井干式歇山建筑,配以孝道等内容为主的儒家文化文字图画,为当今现代生活注入传统文化的血液。
族谱网带您走进孝悌传家的西万张氏祠堂“百忍堂”
    心中刻下古人道德规范
    来到“百忍堂”大殿里,就能看到张氏家族的渊源:唐朝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团结和睦,历受朝廷旌表,唐高宗李治祭祀泰山,途中访贤问能: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艺连书一百个忍字作答。其后的礼让、谦恭、和气、立志、笃学等内容的介绍,徜徉其间,仿佛把人带进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让我们在熟悉张氏的前世和来历的同时,在心中清晰地记下古人的道德行为规范。
    忠孝传家远。“孝道”是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要求。张氏文化大院把孝道文化融合在宗族文化中,“忠孝殿”、楹联“亿万家风惟孝悌”、碑刻“德敬天地孝通神明”、二十四孝,以图片配文字的方式令人感受到浓浓的“孝”文化。
    家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
    “西万张氏,唯道是从;百忍处世,忠孝传家……”清明节,张氏宗族祭祀大典期间,在族长张成新的带领下,所有人集体诵读张氏家训,声音几乎响彻整个村子。
    张氏宗族历来重视教育,一直把张氏宗祠作为家塾,让喜欢学习的族人来上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张氏宗祠曾被改造成“西万联校”,设小学部和中学部,为社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最后一次修订时,张氏家族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不改变“遵先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老家训的教诲下,重新对张氏家训进行了修订,补充“心怀祖国、依法持业、诚信双赢”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潮流的文字,并在文化大院的最中心处的一块石碑上镌刻下来,供张氏家族和当地的群众观看,让老年人在教育孩子时有规可依。
族谱网带您走进孝悌传家的西万张氏祠堂“百忍堂”
    文化大院撑起幸福生活
    张氏家族在春节、清明节期间等祭祀活动中,集体诵读家训,让群众在学习和诵读中,把“忠厚传家、和睦乡邻、尊师重教”等优良家风广为传播,让家风培育民风,让民风培育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张氏文化大院不仅是张氏家族的“自留地”,更是当地群众开展文体娱乐的好去处。政府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春联下乡、送医疗下乡……每年清明张氏家族的祭祀活动,邀请的剧团表演都不定期在文化大院上演。政府搭好戏台,激活了乡村文化生活,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广场舞队、戏班子、书画队等业余文化队伍,让群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走进姓氏祠堂之淮土梨树张氏祠堂
2016年10月5日,淮土镇梨树张氏宗亲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三百余人齐聚一堂,庆祝梨树张氏宗祠落成。梨树张氏宗祠始建于1453年,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迁建于现处,老祠堂为土木结构,历经170多年,因陈旧和风雨侵蚀,于2014年倒塌。为弘扬宗族文化,感恩先祖恩德,梨树张姓子嗣于2014年筹资重建。现祠堂在老祠堂基础上进行设计,坐北朝南,占地650平方米,总造价约120万元。新祠采用砖混结构,徽派古瓦盖顶,大理石门框及地面铺设,大门前八角柱用大理石包柱,雕龙画栋,气势雄伟。梨树张氏宗祠宗亲张旺日:我们梨树张氏宗祠今天终于落成了,这是我们梨树张氏宗亲大力支持与帮助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新祠落成后,希望我们的宗亲们能够兴旺发达、万事如意,也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 族谱网告诉您姓氏祠堂与家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联系: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
· 族谱网带您走进姓氏祠堂之安远伍氏宗祠
伍氏宗祠重建序言芦江水长有共源,笔山树大有其根,溯我伍氏宗祠,历史悠久,早在伍坊村中建有四座祖祠,属古典标致建筑,历尽几百年风雨沧桑,依然雄伟壮观,矗立于村中。此乃风雨宝地,是我族人敬宗谒祖、联宗睦族、奉先思孝的驻足之处。但在横行干扰时期,因当时形势所逼,祖祠被政府强行拆除,促使我祖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我族蒙遭重大损失,迫于无奈。当今盛世,斗转星移,国泰民安,家昌族旺,百业俱兴,为弘扬祖德,显我族威,耀我笔嶽,重建宗祠乃族人之所向,众望之所归。在全族远近宗亲的精诚团结下,得族众之倡议,全体宗亲之支持,集众之心,齐众之力,众志成城,当机立断。吉择二零一四年冬月良辰吉日开工奠基。全族上下团结一致,勤于奔波,苦于劳碌,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克服在建中的种种困难,出谋划策,慷慨集资,踊跃捐助,承蒙合族宗亲及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工程施工进展顺利。历时两年,耗资逾百万,终以大业告竣,迎来辉煌今朝。当今新祠...
· 族谱网带您走进姓氏祠堂之成都武侯祠
史上的7座武侯祠今天的成都武侯祠,原本不是武侯祠,而是清初在刘备庙遗址上重建的奉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祠庙。对此,已有人著文阐明。那么,成都历史上的武侯祠在哪里,其兴废又如何呢?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在古代少城内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后,开始成都没有建祠祭祀。当时朝廷认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就是说,在成都建祠,不合礼制。一段时间里,百姓便“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成都有武侯祠是在诸葛亮死后70年。据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李雄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称王。少城为秦时张仪筑,其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由于无资料,此祠的规模不得而知。桓温伐蜀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祠宇当在此后荒废。刘备墓侧的武侯祠今天的武侯祠,实为君臣合庙。在唐宋时代,刘备和...
· 走进太谷的史氏祠堂
太谷水秀村南口附近的一座古建筑,听闻说是原来水秀村的史氏祠堂。从1972年航拍图里看这座建筑周围还有院子门对面是一长排房子北面则是一片树林。这座建筑座东朝西,能保存到现在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这座建筑从结构来看还带一些清代前期的风格,很不错的一个古建筑。这座古建筑里正中心的神龛,神龛墙上还有一点点的壁画,神龛的前面还有保存完整的砖雕。这个神龛前的砖雕非常的漂亮中间写着一个寿字两侧是两个大蝙蝠一看就是祠堂里才有的装饰。除此之外就是祠堂内墙上的腰线画了黄色的低蓝色的树叶看起来非常的严肃神圣这种矿物颜料做的画虽然过了百年但依然非常鲜艳。注:照片作者太谷西山底张艳兵先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