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重修族谱,悄悄的在兰州受到重视,老人寻根十余载

2016-1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58
转发:0
评论:0
重修族谱,悄悄的在兰州受到重视,老人寻根十余载,兰拖厂退休职工张天东显得格外忙碌。几乎每天奔波在市区各处。“经过几年不断打听,我
兰拖厂退休职工张天东显得格外忙碌。几乎每天奔波在市区各处。“经过几年不断打听,我已经得知兰州市区有十几个编纂家谱的好家,刚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到这些好家家里走走,一来切磋一下编纂家谱的经验。二来近期我申请的《兰临刷》文化商标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我想借这个东风成立兰州《兰临刷》家谱研究会,让兰州家谱研究再上一个台阶。”
56岁的张天东从小喜欢书法和摄影艺术,后这些爱好在工厂不景气时段,成了他养家糊口的技艺。近几年他又步入家谱编纂行业,不仅完成自己家族的编纂,还帮助十几个家族完成了家谱编纂。
张天东在编纂家谱的同时,还注意搜集家谱和了解兰州编纂家谱的好家。他仔细研究过不少家谱,发现每个家谱都有各自的编纂特点。而各家对家谱人物编纂也看法不一。比如,对家族人物报了功报不报过? “这几年兰州家谱编纂逐渐兴起,我把成立《兰临刷》家谱研究会的想法告诉这些编纂家谱好家后,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预计春节过后兰州家谱研究会就能成立。”张天东信心十足地说道。
 
退休老人14年写家谱寻根
今年82岁的周世琨老人,1996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修撰和寻找兰州地区周氏家族的文化。他从乾隆年间周家第十一代先祖国字辈写起,一直修撰到今天的第二十二代,也就是周氏家族的昌字辈,历经14年,直到2009年底,两本记录周氏300多年历史的家谱终于完成。这里面几乎倾注了退休老人的全部心血。
重修族谱,悄悄的在兰州受到重视,老人寻根十余载
老人编写家谱中发现,在始祖为“圣”字辈时,兰州地区周氏家族是大户,桑园子周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祖明初自陕西同州大荔县仕宦携眷定居桑园子,由于历史原因,周氏家祠及祠堂中的碑、匾、族史、族规、典籍等文物资料完全被毁,就连周氏族谱和坟墓石碑也无一幸免。近十多年来热心人士不辞辛苦,找回道光八年(即1828年)《兰郡周氏先祖墓表》等残碑数块,还找到1939年11月5日《金城周氏重兴家规遗念凭据》等珍贵资料,老人经过查阅有关史志和《兰州古今碑刻》等资料印证核实,终于完成《金城学普堂家谱》。与此同时,老人还修撰了周家唯一的宗谱—,兰州市七里河区周氏家族《金城堂家谱》。
为编家谱3年春节回老家
张天东向记者介绍,这些年农村人们大多都去外地打工,要想找齐他们非常不易。而每年春节是人们集中的时候。为寻找族人,张天东3年春节都在老家过。1998年三十晚上他回到家乡,初一早晨按名单到各家拜年,收集各家照片和资料。20多人都很顺利,可到最后一个本家时家人说下地了。张天东走了几十里赶到地里时对方又回了家里。待他再赶回这家时,对方已坐火车去外地打工了。没办法第二年春节,张天东再次回到老家,年三十晚上到这位本家屋里将其“擒获”。
去外地张天东坐火车、汽车,兰州附近县区他都是骑自行车。一次,坐长途车去永靖县找一个本家,下车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时至酷暑季节,山路上没几棵树,张天东只好举起挎包遮阳。还有一次,他弟弟用摩托车载着他去永登找一个本家,半路上突降倾盆大雨,他和弟弟浇成了落汤鸡。回来后感冒发烧连续输了几天液体才好。2009年1月15日,家谱二房的一个孙子结婚,张天东拍了录像。至此家族所有成员资料全部收集齐全,后家谱九易其稿,终于在2009年4月成稿。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新式张家家谱问世后,市区先后十几人找上门,请他要给各自家族编写新式家谱。
张天东编家谱5年没歇过一天
重修族谱,悄悄的在兰州受到重视,老人寻根十余载
张天东讲,早在1997年他就萌发过自己写家谱的愿望,不过当时只做了一些搜集工作。2005年春节,张天东借回老家之际,和家族老人们进行了沟通,家族人们都赞同重编家谱。于是,张天东开始着手编写家谱。他在图书馆看过不同版本家谱,发现上面只有先人的名字,而没有先人的照片,这就给后人留下遗憾,他们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什么模样。张天东想,他编纂的家谱要有先人的简历,还要有他们的照片。并且,后代家谱也要有简历和照片。同时,家谱中还应有家乡的照片。
张天东的家谱从太爷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共六代。家族统计人数140多人,33个家庭,大多分布全省各地,他需要凑齐所有人照片。为寻找青海省一个本家弟弟,张天东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当时对方在外地打工,答应回青海即给他邮来照片。可一月过去依然不见对方邮来照片,电话联系对方又关了机。没办法张天东乘火车去了青海,可当他赶到这个本家弟弟家时,对方又去外地打工了且没带手机,家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最后,张天东只好从这位本家的舅舅那里要了他的一张照片。“为编写家谱,5年时间里他每天晚上趴在桌上修改,从没休息过一天。”张天东妻子朱惠琴对记者说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任。说起编修家谱的历史,老人笑着说,这源于自家堂哥的一个嘱托。他说:“90年代末,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修下去。”在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到过年,家人会把书写好的祖宗排序族谱挂起来以示怀念,这叫“家谱”。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自己的老祖宗是什么人?近年来,随着寻根热兴起,民间修谱师应运而生。平度市民王洪业潜心研究家谱15年,义务编写整理了8部家谱姓氏续谱。编家谱看似简单,其实费神费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户问,还得处处留心,有时还得去翻老户口簿,外地的还得打电话询问。王洪业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民国以前,每隔60来年就要修一次家谱,找到他们的家谱,大部分人不会看。”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谱续了下来,被全村人传看。自此,王洪业走上了一条为各姓氏宗族编修家谱的...
· 太原老人历时十余载撰写出邢氏家谱
邢守平今年84岁,原平人,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村游击队通讯员。1947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工作,1951年调七四三厂工作至离休。邢守平说,他从2003年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有关定襄县湖村邢氏原平支系的资料,并赴北京、内蒙古、河南、河北拜访离开原平的邢氏族人,撰写了20多万字的资料,于2007年编订了《定襄县湖村邢氏原平支系(西南贾、原平镇)家谱》续修本。但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后来几年中继续查找,直到2010年在山东找到邢玠(明朝兵部尚书)的后人,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邢玠生平纪略》中找到邢玠的资料,经过研究,增补了《和平盛世,传递祖宗精神》等内容。《定襄县湖村邢氏原平支系(西南贾、原平镇)家谱》续修本为16开本,共220页。家谱中记载了邢氏的起源、定襄县湖村邢氏原平支系的迁徙过程、世系图表和家训家教等。家谱中既有对祖先的缅怀与尊敬,又有对今人的教育,还有对后辈的勉励。其中《家训家教》中...
· 郝长友:捐资助学十余载
眼下,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家住郎溪县十字镇的郝长友又兴奋起来,因为他资助多年的三名高中生就要参加高考。郝长友是安徽天力建筑有限公司十字分公司的总经理。十多年来,他捐助贫困生的资金达120万余元,受助学生达200人次。今年49岁的郝长友出生在郎溪县原幸福乡三西村。他7岁丧父,未满14岁就离开学校,背起行囊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数年间,郝长友扛过水泥,挖过基坑,干过泥瓦匠,跟着建筑队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尽管没日没夜地干,可是每到年终结算工钱,他还是没有多少积蓄。“可能是因为没文化,我只能干最脏最累的力气活。”郝长友回忆道,那些日子让自己深感:“要想有所发展和作为,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他一边打工,一边捡起丢下的课本,很快便将初中课程弥补上。为了提高专业知识,他又从外地返回郎溪报考了职业中专,专门学习民用建筑专业。2003年,郝长友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回到家乡,创办了安徽天力建筑...
· 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越氏族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重视亲情和族情的传统,而族谱则是怀念祖先、激励后人的桥梁和载体。虽然彼此或不曾相识,或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大家会顿时亲切起来。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当地一位67岁老人越步生,花了近20年时间,深入研究越姓的渊源,并重修了越氏族谱,就是要为越姓寻根溯源,把珍贵的亲情联系起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越姓排在500名之后,而全中国越姓人数仅有10多万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据新村村志记载,新村可以追溯到明朝孝宗皇帝弘治八年,该村越氏始祖元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新村定居。因为越姓比较鲜为人知,记载其发展历史的史料也较少,有越氏后人说:“别说外人了,连后人都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与历史。”越氏历史空白这一现状,或将被新村67岁的居民越步生改写。作为村里的“越氏通”,越步生被称为新村族长,这个称谓并非因为越步生年纪大、资历深...
· 六旬老人历时20年重修越氏族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重视亲情和族情的传统,而族谱则是怀念祖先、激励后人的桥梁和载体。虽然彼此或不曾相识,或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大家会顿时亲切起来。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当地一位67岁老人越步生,花了近20年时间,深入研究越姓的渊源,并重修了越氏族谱,就是要为越姓寻根溯源,把珍贵的亲情联系起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依靠最原始的手写,越步生已完成8本《徜徉在神秘的越氏丛林》书稿的撰写。谭札烽摄办证时“越”被写成“赵”老人萌生重修族谱决心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越姓排在500名之后,而全中国越姓人数仅有10多万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据新村村志记载,新村可以追溯到明朝孝宗皇帝弘治八年,该村越氏始祖元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新村定居。因为越姓比较鲜为人知,记载其发展历史的史料也较少,有越氏后人说:“别说外人了,连后人都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与历史。”越氏历史空白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