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最神圣的书族谱

2016-1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2
转发:0
评论:0
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最神圣的书族谱,有一种奇妙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写了成百上千年仍在继续。它唤醒了我们关于根的记忆,
有一种奇妙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写了成百上千年仍在继续。它唤醒了我们关于根的记忆,停止了我们形单影只浮萍漂泊的生活,给予了我们浓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靠代代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种书叫做谱牒。
7月13日、14日,首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在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名谱牒文化研究专家和同胞齐聚一堂,携手推进海峡两岸谱牒文化交流。而早在2007年,石狮就成立了谱牒研究中心,本期《走进民间》栏目就带大家前往市博物馆谱牒研究中心,透过谱牒了解散落在闽南民间的文化记忆。
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最神圣的书族谱
族谱里的卫城兴荣
“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建海疆卫所属泉州者设置永宁卫,洪武二十七年内外十所分左右中前后外置福全、崇武、厦门、中左所金门……”在市博物馆谱牒研究中心,记者看一见一本《鳌东陈氏族谱》,翻开序言,讲述了鳌东陈氏家族的迁徙历史,而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迁徙史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变迁,而是整个永宁卫城的兴荣。
“当时明朝实行‘军民颜之诏,民丁四调一充屯’,陈氏先祖应征入伍成为百夫长,并于永乐初年从福省调军到永宁卫城之左所,从此陈氏在此处安家立业,到了嘉靖年间已经繁衍了六房子孙。”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为记者解读了这本族谱,永宁建卫初期全国各地的军人被调遣至此,人丁兴旺,商贸繁荣,当时鳌东陈氏先祖正是从福州调过来的。序言中还记载,嘉靖三十四年陈氏先祖遭遇倭寇突发变乱,江南、福建、浙江等地几年之间倭寇猖獗,不少人都惨遭倭寇毒手,而后倭寇更攻陷永宁卫城指挥社,在卫城里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为躲避倭寇,陈世六房子孙有的迁至荀江,有的迁往石井,仍有一房留在卫城。
可以想象当时永宁卫城遭受的是多么大的劫难,令长居此处的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无独有偶,在《永宁霞泽族谱》中,同样有关于永宁卫的记载,在族谱中的手绘地图里,也出现了永宁卫十字街的标示。“我们可以通过谱牒里的内容去推断当时社会的境况,这就是谱牒的价值与魅力,它是正史的补充,是历史的缩影。”李国宏说道。
在谱牒中寻根溯源
在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闽台谱牒文献资料的展示与交流。“台湾与大陆,过去与现在,一直血脉相通,枝干相连。”台湾谱牒专家陆炳文表示,不论闽南人或者客家人,都是一个移民和再移民的过程,作为宗族历史的忠实文本,族谱的编修、修补与保存工作,是形成对祖上认同的凭证,是两岸亲情关系的见证。陆炳文还提出,希望两岸专家、各姓宗亲能因谱连缘,更好推动两岸民间谱牒流通发展,共同促进对谱牒这一珍贵文明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在谱牒中寻找线索,是目前海外侨亲、台湾同胞寻根认祖最直接的方式。”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石狮)市谱牒研究中心仍保存着一千多部(件)的谱牒和墓志铭。曾有法国普鲁斯大学的教授,台湾大学的教授以及各方学者专家前来观摩研究。平均每年有100多人次从台湾、越南、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地前来谱牒中心寻求帮助,希望找到自己的原籍。市谱牒研究中心成立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帮助200多人成功认祖归宗。
李国宏表示,目前市相关部门正与金门洽谈,准备联手打造以“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的谱牒、墓志铭联展,将广泛收集台湾、闽南地区的谱牒参展,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谱牒联展来了解谱牒文化,在谱牒中寻根溯源,回味闽台共同的文化记忆。
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心中最神圣的书族谱
文化记忆代代延续
随着宗法制家族的形成,血缘关系变得异常重要,于是谱牒从商周开始萌芽发展。在闽南地区,人们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修缮谱牒之风尤为盛行。
“闽南人自古有着寻根追祖的情结,注重一脉相承。”李国宏告诉记者,在许多谱牒中,序言里常常涉及“国有史,家有谱”的类似字眼,可见闽南人十分重视家谱,虽无法与国史相提并论,但谱牒作为记录家族文化记忆的媒介,在每个闽南家族都是代代相传。
尤其闽南地区家族人口迁徙的规模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大陆向台湾三次移民高潮中,随郑成功及郑经迁台的移民多达23万人,其中大多数为漳泉地区的民众。由于漳泉地处沿海,面临台湾海峡,自古有向外拓展的习俗,于是闽南地区便形成了特色的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异域文化,以及本土的闽越文化。而这些文化最终被收录在各个家族的谱牒之中,通过对这些文化记忆的追寻,人们找到了根之所在,这是血脉亲情的共鸣,也是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在有些地方,族谱也称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
· 族谱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在有些地方,族谱也称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
· 族谱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家族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在有些地方,族谱也称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
· 修族谱是件很细心的事,我们修谱师更是认真核对
修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修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族谱,所以必须明白修谱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很难获得大多数族人的支持,就很难做好修谱工作。徽州谱牒,是徽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华民族有个传统,即不“数典忘祖”。如何才算不“数典忘祖”?编修族谱也。国人历代都乐于修谱,徽州人尤甚。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人)说过:“三世不修谱者,当以不孝论。”(载《金山洪氏宗谱》卷一:《金山洪氏宗谱后序》)据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徽学学者赵华富先生考证:“今天,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单位馆藏族谱,以府级地方比较,徽州族谱种类特别多,数量特别大。以世界上收藏族谱最多的单位上海图书馆为例(这里指的是原件),该馆馆藏族谱12000多部,‘依地区排列,以浙江省最多’,其次是安徽。而‘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单位收藏的...
· 族谱记录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
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虽然该书来自我不甚擅长的遥远谱系,并不会让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它仍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陌生的异国风光。哲学是人类的乡愁,地图上的国家和城邦旋生旋灭,世界各民族纠葛绵延不断。以中华民族为管窥,以普遍人性为参照,我们在各自的疆域里,探索世界的全貌和本质,寻找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和可靠基础。什么叫做民族?如何看待中华民族?我比较认同吕思勉先生以来的普遍民族观。(一)民族不是种族,它的划分标准是心理和文化,而非体质。在普通人的见解上,貌异则心亦随之而不同。其实阻碍人类相亲爱、相了解的,是心理而不是体质。所以离间不同族群的鸿沟,是文化而不是种族。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演进中,各民族交融互生,虽然有些民族追根溯源,来自不同种族。然及至今日,无论文化、心理,乃至体质也很难完全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二)语言可为某民族所独有,但是民族的同化,语言的废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