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

2016-1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5
转发:0
评论:0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任。说起编修家谱的历史,老人笑着说,这源于自家堂哥的一个嘱托。他说:“90年代末,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修下去。”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
在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到过年,家人会把书写好的祖宗排序族谱挂起来以示怀念,这叫“家谱”。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自己的老祖宗是什么人?近年来,随着寻根热兴起,民间修谱师应运而生。平度市民王洪业潜心研究家谱15年,义务编写整理了8部家谱姓氏续谱。
编家谱看似简单,其实费神费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户问,还得处处留心,有时还得去翻老户口簿,外地的还得打电话询问。王洪业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民国以前,每隔60来年就要修一次家谱,找到他们的家谱,大部分人不会看。”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谱续了下来,被全村人传看。自此,王洪业走上了一条为各姓氏宗族编修家谱的漫漫长路,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了。王洪业说,家谱中详实记载了姓氏、人口迁徙、有名的人物和故事,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王洪业说:“2015年正月初四,河北省代姓闻名来到平度追根溯源,今年秋天,日照耿姓也是慕名而来,他说,从网上看了全国不少研究家谱的都是为了挣钱,唯独我们修家谱不是为了挣钱,开车300公里来回返了3次找我们续修家谱。”
费神费力,还“倒贴”不少钱,这么大年纪了究竟图个啥?王洪业说,整理家谱让每个人都有了家族归属感,就是想有生之年,给乡邻们多留点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成立了青岛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位花甲老人为陆氏族谱潜心编修
最近,我区4位花甲老人潜心编修陆氏宗谱,目前已调查整理出崧厦镇陆家村陆姓1700多人,内容包括陆家村“陆”姓的起源、发展,历代陆姓名人的介绍以及陆家村的发展史等。今年上半年刚退休的陆树洪是编修陆氏宗谱的发起人。他说:“‘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据史料载,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家谱刻辞,周朝就有管家谱的史官,汉晋以下谱系之学更加兴盛。但早期仅是王公贵族才有谱,后世才普及民间。”为了编修陆氏宗谱,陆树洪已酝酿了10多年,今年终于付诸行动。陆树洪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有幸得到了一本1926年出版的上虞燕埠陆氏宗谱,共6册,那是上虞陆家历史上第二部宗谱,里头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族规家法等,都有详尽的记载。由于老的宗谱编修年代是80多年前,因而过去的这些年里陆家村的发展变迁和整个陆氏家族的变化等在上一版本的宗谱里没有记载。“为...
· 九旬老人为村民修谱,忙活了二十余载
留住乡音,谱写村史族谱新台高速的终点斗山镇便是浮石村所在地。在台山,这条古老的“赵宋皇族村”,2万多名村民几乎都姓赵,曾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且创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个中国第一:其中一个“第一”,就是2002年赵恩普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1925年出生的赵恩普,如今已90高龄。退休前,他教书育人,20岁开始粉笔生涯,上世纪50年代广东长沙师范进修毕业,一直在家乡周边学校教书,当过30年的小学校长。退休后,他办刊写书,参与《浮山月报》办刊由副总编到总编干了10多年,于1995年编成台山侨乡当今第一部乡村志《浮石志》,对浮石地貌疆界,600余年村史,文化、经济、政治发展概况皆有详细记载;73岁那年,赵老先生开始编写《浮石三音字典》,4年时间,换稿4次,经常是“三更灯火仍执笔,五更鸡啼又写书”,写...
· 湖北新洲周氏宗亲潜心研究周氏族谱二十余载
记者就此采访了67岁的新洲籍草根学者周启志,他已研究家谱文化20多年。“我们周姓后裔,是从饶州府乐平县迁徙过来的,如今扎根湖北已600多年。”昨日,在周启志家中,记者看到厚厚一摞《楚黄周氏宗谱》,“一共有20多本,我手上的不太全。”周启志研究家谱文化,首先是从研究自己的周姓家谱开始的。这一摞《楚黄周氏宗谱》,是前些年他辗转从周氏家族修谱人那里得到的,他视若珍宝。“从族谱中可以找到很多信息,比如族人从哪里迁徙而来、辈分排行、祖宗墓园在何处、甚至祖先出过什么著名人物。”他指着《楚黄周氏宗谱》每页角落的“爱莲堂”3个字自豪地说:因为祖上出过著名文人周敦颐,而他所著的《爱莲说》非常有名,因此,周氏宗谱往往会冠以此雅号。研究自家家谱日久,周启志开始涉猎家谱文化。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湖北人的故乡在哪里”的书,如今已收集几十万字的资料。“不少学者研究表明,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
·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宁化县城西一处僻静的房间里,邱志强和巫松根在忙着手上的刻字活,几盘备用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在木盘里,每行用竹片隔开,井然有序,橱柜中摆放的《兰亭集序》木活字工艺品夺人眼球,夕阳从窗口探进,为这间清冷的临时作坊平添了些许阳光。他们正在雕刻着一个个木活字。邱志强是巫松根的师傅,师徒俩是目前宁化县惟一还在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今年34岁的邱志强随父亲学习木活字技艺已有19个年头,传到他是第四代了,现用的“文林堂”堂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万枚。“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后来都因种种原因离开或转行,自己带过的5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由于缺少生意,徒弟们纷纷转行,传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很可能在我手上失传。”邱志强有些伤感。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近20多年来,宁化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修订姓氏族谱。1988年至1995年是宁化编印族谱的鼎盛时期,包括宁化周边的清流、明...
·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宁化县城西一处僻静的房间里,邱志强和巫松根在忙着手上的刻字活,几盘备用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在木盘里,每行用竹片隔开,井然有序,橱柜中摆放的《兰亭集序》木活字工艺品夺人眼球,夕阳从窗口探进,为这间清冷的临时作坊平添了些许阳光。他们正在雕刻着一个个木活字。邱志强是巫松根的师傅,师徒俩是目前宁化县惟一还在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今年34岁的邱志强随父亲学习木活字技艺已有19个年头,传到他是第四代了,现用的“文林堂”堂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万枚。“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后来都因种种原因离开或转行,自己带过的5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由于缺少生意,徒弟们纷纷转行,传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很可能在我手上失传。”邱志强有些伤感。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近20多年来,宁化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修订姓氏族谱。1988年至1995年是宁化编印族谱的鼎盛时期,包括宁化周边的清流、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