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金堂廖氏宗亲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

2016-1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46
转发:1
评论:0
金堂廖氏宗亲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金堂县赵镇江源村4组,有一座黑柱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门上,挂着“廖氏宗祠”
金堂县赵镇江源村4组,有一座黑柱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门上,挂着“廖氏宗祠”牌匾。廖氏宗祠虽然目前只存有两间正堂,但其穿斗式屋架,悬山屋顶,小青瓦覆盖,木质门的建筑风格,在周围的现代建筑中,仍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2-12年(1737-1739)期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2010年,金堂县文化体育局、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察廖氏宗祠后,认为“该祠堂对研究廖氏宗族以及清代当地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价值”,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堂廖氏宗亲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 
  据廖氏族谱记载,第一支是廖有官的12个孙子。廖有官有廖大杰、廖大英、廖大汉3个儿子,3个儿子都去世了,留下3个遗孀和12个孙子。为寻找新的家园,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带着廖应瑚、廖应琢、廖应珖、廖应瑄,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珊、廖应链、廖应珀,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带着廖应璜、廖应珠、廖应珩、廖应瑾、廖应璁,毅然踏上了3000多里的漫漫迁徙入川路。
  第二支是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的两个儿子廖兆志、廖兆亮。
  第三支是廖大缙的两个儿子廖应志、廖应发。
  第四支是廖大位的二儿子廖应诰的妻子严氏,在乾隆3年(1739)带着廖兆福、廖兆禄、廖兆祯、廖兆祺、廖兆礼、廖兆祥、廖兆禧7个儿子入川。最先迁到德阳孝泉镇,后来迁到今金堂赵镇云绣社区等地。
  清初移动对土地支配的特点是,入川最早的自由圈占土地;来得晚一点的,由官府分给定量土地;再晚的,土地已圈占、分配完毕,只有租佃或购置土地了。
  廖氏族人从大田迁徙入川时,移动已经开展了50多年。他们到四川后,发现成都平原最肥沃的田土已经被占完了,只好往成都东南方向的金堂县走。他们选在金堂龙威乡的盘龙寺、邓家坝一带落业。
  龙威,因盘龙寺里的龙威书院而得名。这里“东面临山、傍水,西南面背靠浅丘”,地处沱江西岸,风景秀丽。而且,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很适合农作,比起湖南老家,的确好多了。
  4支廖氏族人,从此在四川开始了远离湖南老家的新生活。一晃近300年了,如今,裔孙已发展到第13代,总人口4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金堂龙威、云绣、午凤,新都斑竹园,广汉连山,德阳孝泉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廖兴儒曾2007年底到大田寻根中得知,抗日名将廖耀湘是大田廖氏族人,属于“耀”字辈,与金堂龙威廖氏同根同源。
  融入当地文化,耕读传家兴学
  龙威廖氏家族安定下来后,追奉了7个入川始祖: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廖大儒的儿子廖应刚,廖大缙的大儿子廖应志、二儿子廖应发,廖大位二儿子廖应浩的遗孀严氏。
  廖兴儒不无遗憾地说,如今,7个始祖的坟墓只存有廖大英的遗孀王氏的坟墓。王氏生于康熙元年(1662),雍正7年(1729)时,已67岁。但她毅然带着3个儿子、媳妇离开生养的湖南老家,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艰苦征程,步行3000多里来到西蜀金堂邓家坝定居,并带领儿孙艰苦创业。乾隆19年(1754),王氏去世,享年92岁。
  龙威廖氏入川后,既融入当地的移民文化,又保持和传承着家族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婚丧聚嫁、逢年过节,仍保持着传统习俗。他们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敬宗孝祖,尊老爱幼,奖励孝子,尊敬老人;耕读传家,奖励学子;裔孙中有为官的,造福一方,公正断案,为民伸张正义;弘扬祖先架桥修路、行善积德、兴学重教、开办学校的传统。
  龙威廖氏先后兴办过宗诚小学、廖家祠小学,在金堂赵镇湖广会馆兴办图书馆,创办儿童习艺所,收养流浪儿童;赈灾救荒,扶危济困;医术济世,治病救人;施荒土埋枯骨等。
  集资修复宗祠,续修新的族谱
  廖兴儒说,宗祠是收族归宗、敬拜祖先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移民家族追根、寻根,崇根观念尤其强烈,无论迁徙到何地,无论经济条件贫与富,都把修建祠堂,祭拜祖先作为头等大事。
  金堂龙威、云绣等地的4支入川廖氏,在湖南时是一个大家族的人,尽管入川时间有先后,又各居一地,但因同祖同宗,血脉相连,因此,入川后始终归宗在一起。
  入川后10年左右,在乾隆2-12年(1737-1739)期间,龙威廖氏集资在廖家大院修建了廖氏宗祠。宗祠坐西向东,“一”字型5间土木结构青瓦房,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祠堂大门两边,有一副手书石刻对联:“承先启后数十载燕冀孙谋,改旧迎新三十余年鸿其祖业。”此后,廖氏宗祠成为龙威廖氏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共商家族大事的场所。
 今年81岁的廖兴儒是金堂这支廖氏家族入川后第九代人。他说,廖氏宗祠原来是5间土木结构青瓦房,建成后历经曲折,今天能保存下来,算是非常幸运的了。细究廖氏宗祠背后的廖氏家族,说来很有渊源,与抗日名将廖耀湘属于同一个家族。
  湖广填四川,四支族人入川
  因廖氏宗祠地处金堂县原龙威乡境内,所以大家习惯性地称呼这支廖氏家族为龙威廖氏。廖兴儒考证,龙威廖氏的郡望是武威郡,堂号为余庆堂,来自湖南。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原籍江西的廖淇惠世袭先辈指挥职务,镇守湖南长沙,把家安在长沙城的西南。此后,廖淇惠的后世子孙在湖南繁衍播迁。明朝时,廖淇惠后裔中的一支廖宗禄,迁到了“南楚邵邑大田”(今湖南新邵县酿溪镇大田村)。
  进入清朝后,康熙帝发动湖广填四川移动,住在大田的这支廖氏家族深受影响。廖兴儒说,当时大田人口较多、土地较少,又因战乱造成不少廖氏人家家境贫困,因此,“因避乱和家业不造”,从雍正7年(1729)到乾隆3年(1739),这支廖氏家族中的4支族人,相继入川。
金堂廖氏宗亲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
  1942年秋,廖家大院遭受特大火灾,全院几乎被烧光,5间祠堂烧毁了两间,幸存的3间残破不堪。解放后,廖氏宗祠分给了个人,祭祖活动中断,《廖氏族谱》没有续修。
  2004年,廖兴儒、廖兴恕、廖宏元、廖宏寿等人开始酝酿恢复中断了55年的祭祖活动。2005年,廖氏2000多名族人共同努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将两间残存破烂的宗祠赎回,并举全族之力将其修复。
  2006年,开始举行祭祖活动,每年参加祭祖的族人代表有三四百人。祭祖活动中,每两年评选奖励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嘉奖优秀学子。2010年,在廖兴儒等人的努力下,初步完成中断了120多年的族谱续修工程,并在祭祖会上举行了发谱仪式。
  如今,在廖氏宗祠门前左侧,立有一高3.2米、长7.3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廖氏恩泽宗祠序》堂碑。该碑建于光绪15年(1889),主要内容有:廖氏源流,廖氏入川160多年的艰苦创业、生存、发展历史,家规、家训,耕读传家,奖励学子,本支辈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田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亦称“万原祠”,大门横批上方石刻书“北郭风清”,下方对联曰“万福攸同祥绵世綵,原泉有本派衍义溪”。“北郭风清”表述了其廖氏祖源。古田的廖氏源于其先祖扶公,廖扶,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其《廖氏威武堂族规家训》载有“先公后私,民之职也”等训言。古田镇廖氏宗祠据介绍,廖氏宗祠是纪念三世祖廖政及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年)在古田镇建廖氏宗祠“万原祠”(或名“万源祠”)。该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名“和声学校”,同时大门外侧增添对联一副“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这有力开启古田民智,开创新一代文风!宗祠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古朴严整,造型美观,由大门、大埕、前后厅、左右厢房及其附属设施—位于宗祠左侧的水井、半月池等组成。祠堂背靠采眉岭...
· 清溪廖氏宗祠
清溪廖氏宗祠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间谷地,四周青山耸峙,村子原名“青坑”。后人觉得不大雅,以流经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易名为“清溪”。这里,除了零星几户的人家姓江外,其他全部姓廖。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由永定县溪南里黄竹隔迁徙太平里清溪。繁衍至今,已有400多年,先辈播迁至福建省南靖县、上海市嘉定县等地。如今留居清溪的子孙传至30代,人口近千人。这里有座廖氏宗祠,叫″宗兴祠″,大门两边对联是″万石家声旧,三元门第新″。数百年来,清溪廖氏英才辈出。仅19世至25世7代,共考中6个进士(内有5个翰林)、7个举人。特别是乾隆二年进士、翰林院检讨、苏州紫阳书院掌教廖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构成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科举奇迹。村里的廖氏宗祠“宗兴祠”,坐东朝西,黛瓦白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宗祠大门顶挂一块黑...
· 清溪廖氏宗祠:廖氏家族与“独中青坑”的传奇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的深处,有一片宁静而古老的村落,名为清溪。这里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宛如一颗被时间遗忘的宝石,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家族几百年的传承与荣耀。清溪原名“青坑”,后因村中溪水清澈而更名为“清溪”。这里,除了几户江姓人家外,其余全部姓廖,他们共同守护着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廖氏宗祠——“宗兴祠”。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400多年。这个家族不仅在本地扎根,还播迁至福建省南靖县、上海市嘉定县等地,将廖氏的血脉延续得更远更广。如今,留居清溪的廖氏子孙已传至30代,人口近千人。“宗兴祠”坐东朝西,黛瓦白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座宗祠不仅是廖氏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风的圣地,更是他们荣耀与历史的见证。宗祠大门顶挂一块黑色木匾,上镶“廖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边对联“万石家声旧,三元门第新”诉说着家族的辉煌与荣耀。清溪廖氏家族的...
· 探寻深圳清湖廖氏古村、廖氏宗祠
700年清湖古村,身处龙华街道,并且流传着三界庙传说:明朝中期,清湖出生了一位能人叫廖继祖,他自幼生性聪明,在少年时练就一身好本领,文武兼备,被明帝点中武探花。年过半百的他告老返乡,与罗浮山高士三界道人结为好友,情同手足,继祖和三界两人经常在一起吟风赏月,怡情遣兴,游遍山川。三界羽化之前对继祖说:“吾幸生五旬,与君结缘甚厚,只是相见恨晚,而今缘已尽,限已到,只得永别。”说后三界道人写词一道:“半百年来体性空,怡情山水乐心胸。今朝惜别故人去,火焚尸骨谢情隆。立地为神护清湖,赐福清湖报廖公。”三界道人写完词后突然手中的笔掉在地上,卧地而终。继祖抱三界道人的尸体痛哭。廖继祖按照三界的遗嘱,将尸体火化后,择日在清湖选地立庙,并塑造金身,起名为“三界庙”。三界庙为清湖古人为防御外族人而建,如今在和平年代,它也不愿倒下,静静守候着清湖后人。沿着窄窄的小巷往里走,赫然在目的便是故事中的“三界庙”。三界庙...
· 贺州廖氏宗祠
贺州廖氏宗祠廖名龙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的结合部,东与广东省肇庆市、清远市毗邻。贺州的贺街古镇(临贺故城)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为临贺县治。三国吴时置临贺郡。唐武德年间设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为贺县驻地。临贺故城位于八步区贺街镇,是广西四大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历史古城。贺街古镇的特色为古石板街、百家祠、骑楼、桂花井、古城墙、文毛塔等。桂花井,始建年代无考。明天启(公元1621年)年间和清嘉庆(公元1796年)年间曾重修。井口圆形,直径1米,深约9米,井壁以青砖砌筑,护井栏则用整块石灰岩巨石穿凿而成。由于年深日久,护井的石栏四周已被人们汲水时所用的绳索磨出道道沟痕,深10~16厘米,形如菊花,又像怒放的莲花,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井旁的桂花树已经没有了。桂花井堪称贺街一宝,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街古城遗迹,有明清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