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走进中华姓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镇江

2016-11-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49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走进中华姓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镇江,近年来,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持续升温,姓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济

近年来,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持续升温,姓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镇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长的历史文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加强对姓氏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寻根需求,还可以弘扬镇江地域文化,增强镇江地域文化魅力。

  这些年来,镇江在姓氏文化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编写了《丹徒诸氏述略》、《丹阳家谱提要》等一批论著,修复了儒里朱氏祠堂、葛村解氏宗祠等一批姓氏文化遗存和市区陆小波故居、大港赵伯先故居、黄墟冷御秋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有待深度开发。

族谱网带您走进中华姓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镇江

  镇江姓氏的数字“家底”

  据统计,在我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姓氏10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单姓,复姓只有10多个。另据专家介绍,目前全国还在使用的姓氏为3000多个(不含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译姓),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姓氏在镇江找得到,可见镇江姓氏资源之丰富。

  镇江姓氏虽多,人口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姓氏中,据统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镇江姓氏有200多个,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60多个,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镇江姓氏有4个。在所有镇江姓氏中,排名前五十的大姓为:王、张、陈、朱、李、刘、吴、徐、周、杨、孙、赵、蒋、黄、丁、胡、戴、许、马、潘、唐、殷、郭、蔡、何、袁、夏、陆、姚、高、汤、曹、魏、钱、谢、姜、严、顾、沈、束、施、史、韦、孔、郑、毛、葛、田、倪、薛,这50个大姓的人数约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与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两相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姓氏外,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姓在镇江也分布较多,全国四百个大姓在镇江均有分布。同时,镇江姓氏又有自身的分布特点,如朱姓在全国姓氏排第14位,在镇江姓氏中却排第4位;殷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126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22位;汤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101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31位;束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385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40位;巫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239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54位;贡姓、郦姓不在全国四百大姓之列,在镇江姓氏中却分别排名第52位、第81位。

  镇江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姓氏,如新区的环姓,丹徒的基姓、神姓,丹阳的贡姓、杭姓、景姓、荆姓、郦姓、偶姓、束姓、眭姓,句容的笪姓、经姓、巫姓,扬中的奚姓等,这些姓氏在陈明远、汪宗虎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中,有的被列为较罕见姓,但在镇江却并不鲜见。

  镇江不仅姓氏文化资源丰富,还是一些姓氏的发源地或发祥地,与镇江有密切关系的姓氏则有更多,兹举几例:

荆姓:丹阳荆姓为世家大族,明清两代科举考中进士者不乏其人。据荆氏家谱记载,丹阳荆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堂兄刘贾的次子刘武。西汉初年,开国有功的刘贾受封为荆王,领有属地延陵等江南23城,淮南王黥布作乱时,刘贾带兵征讨战败身亡。吕后专权时排斥刘氏王亲,刘贾长子刘文因惊忧而逝,次子刘武逃脱后迁于曲阿(今丹阳),为纪念父王之封号,同时逃避仇家追杀,易刘姓为荆,成为丹阳荆姓始祖,后世枝繁叶茂,散居于丹阳大小20多个村庄,总人数超过6000人。《中华姓氏大辞典》记录了荆姓的三支来源,丹阳荆姓来源未见收录,也可以算是一个补充吧。

  吴姓:吴姓是全国第八大姓,全国将近2700万人姓吴;吴姓是镇江第七大姓,全市将近8万人姓吴。据袁义达、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吴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来自姬姓,公元前473年,姬姓所立的吴国为越所灭,吴国子孙遂以吴为氏。镇江是吴国最初立国处,今大港滨江山脉上分布着一系列吴国王室贵族墓,其中就包括出土稀世国宝宜侯夨(音zè)簋的烟墩山宜侯墓、吴王余昧墓(位于大港北山顶)。丹阳有吴姓始祖之一、因三让王位而被后世誉为“至德”的延陵季子庙。镇江作为吴姓的发祥地之一,当无疑义。

族谱网带您走进中华姓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镇江

  团姓:《中国姓氏大全》将团姓列为较罕见姓,却是百分之百源自镇江的一个姓氏。据陈道瑾、薛渭涛编著的《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南宋朱蒙如,官团练副使,因忤权相贾似道,弃官归隐镇江,以官为姓,为团姓始祖。

  庆姓:庆姓源自齐桓公之孙庆克,庆克子庆封,齐景公时为左相,景公不满庆氏骄横,乃与诸族共攻庆氏。庆封仓皇出逃,先奔鲁,公元前545年又逃到了吴国,吴国国王余祭把他安置在吴楚交界的朱方(即今镇江),庆封在这里聚族而居,财富甚至超过了在齐国担任左相的时候。可惜庆封在朱方的好日子不长,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会盟诸侯,讨伐庆封,攻破朱方,庆封被缚,族人被杀。庆封在朱方(今镇江)居住的时间虽然不太长,却是庆姓发展史上不容回避的一段历史。

  贺姓:贺姓与庆姓其实是同一个来源,都源自庆克,上面提到楚国围攻朱方,庆封被缚,族人被杀,其中有逃脱的庆封族人散居四方,至东汉安帝时,为避安帝父亲刘庆之讳,庆封后裔庆纯改为贺姓,追根溯源,贺姓还是出自庆克、庆封一支,与镇江同样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当时避讳“庆”字的决非庆纯一家,改姓贺姓的肯定还有很多。贺姓在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百个大姓里排名第86位,全国将近280万人姓贺,而作为贺姓“老祖宗”的庆姓排名却在六百名之外,人数只有1万多。

  镇江处于长江南岸,且位于大运河入江处,是北方移民迁往江南的重要登陆地,历史上是许多姓氏、家族的落脚地或集散中转地。一些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繁衍若干世后又迁往外地,这使得镇江成为许多姓氏、家族有地可证、有谱可查、有亲可认甚至有墓可扫的祖居地,为什么这么认为?这还得从我国历代家谱的存佚说起,唐末五代之乱后,历代尚存的谱牒都化为灰烬,传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的,明代家谱已经不多见,此前的基本没有。1000多年前,谱牒缺失就已经让宋人对祖上的情况了解不是很清楚,这也是今天存世的家谱,为何大都从宋代记起的原因。虽然有些家谱在追根溯源时,上溯到六朝隋唐时期,有的甚至从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其实并不可信。今天的人们寻根,一般只能追溯到宋代,其中又集中于宋室南迁即靖康之乱以后。

不光是宋代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是这种情况,即便是宋以后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也可能因家谱记载不全等原因,使得镇江成为他们赖以寻根的祖居地。如大名鼎鼎的张玉书家族,祖上居“中州”洛阳,元末张四一迁来镇江,为迁镇始祖,自此以后的世系、墓葬等记载甚详,南迁前的情况则不清楚,张氏后人寻根谒祖,自然只能来镇江。据了解,多年前就有来自海外的张玉书后裔回镇寻亲。

  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了156个有迁移记录的镇江姓氏家谱,其中迁移时间明确在宋代的镇江姓氏有79个。同时,《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外地家谱中,包括了迁出地为镇江的80个姓氏,其中就包括自宋代迁来镇江的43个姓氏,即:蔡、曹、陈、丁、高、韩、胡、黄、季、李、凌、刘、毛、潘、彭、沈、石、孙、汤、陶、田、童、王、闻、吴、夏、徐、许、薛、严、杨、殷、尹、郁、袁、张、赵、郑、周、朱、诸葛、庄、宗,有的姓氏还有多个家族迁自镇江。对这43个姓氏上百个家族来说,因为谱牒散佚等原因,南渡以前的世系要么付之阙如,要么名讳不详、生卒失考,祖根地更是语焉不详,仅有“中原”、“关中”等宽泛的地理概念,或“泗州”、“海州”、“汴梁”等笼统的行政区划名称,镇江反而成了他们可供寻根的祖居地。比如,大港赵姓,始祖为宋太祖六世孙赵子褫,宋高宗南渡时移居大港,但大港赵氏家谱中的赵子褫墓志铭并未提及他南渡前的事迹,他的后裔寻根问祖,只能上溯到镇江为此。近年来每年都有外地的赵氏后裔来镇江寻根,祭扫祖墓,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镇江是许多姓氏、家族可供寻根的祖居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告诉您修族谱七个重要的基本内容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价值及意义(点击可阅读原文)。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家谱内容的侧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但以下七个内容不容忽视:01▲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同姓一族的得姓来源与变迁,国人姓氏渊源大多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难以考究。而中国姓氏经历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因此,一个家族的家谱中首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姓氏源流,要为后人呈现家族得姓来源,或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02▲郡望堂号堂号,是指一个姓氏之内一族或一房的名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家谱中堂号的存在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
· 族谱网告诉您,中华姚氏族谱现存各地文献
河北青县姚氏家谱2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民国)姚仁焯修,民国5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6卷,(清)姚廷甫主修,清道光9年公元1829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毘陵姚氏宗谱30卷,首1卷,(清)姚师傅等重修,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明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4卷,(清)姚家楫等修,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式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清)姚文馥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燕翼堂手写本1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丹徒姚...
· 族谱网告诉您姓氏祠堂与家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联系: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
· 河南: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大省,它曾是十大古都,拥有极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华汉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J,今河南郑州),河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
· 族谱网解说:互联网族谱的重要性
想要子女成才,想要子女超越自己,就要靠老祖宗的教诲,拿来做榜样。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明清时期的族谱记事,一直以来,中国记录家庭事项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日记,一种是家谱。而日记则显得太单薄,家谱则又太繁琐、复杂。但是,详细记载自己家族中每一位成员的点点滴滴,详细记载家族成员中的历史功绩,也是每人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互联网家谱就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它比日记更详细、更全面,又避免了传统纸质家谱的一些缺点。互联网家谱是针对每人的家庭观念来设计的,它涵盖了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各种记录家谱的方式:如,互联网家谱的功能涵盖了家族档案、家族文化、子女教育、生活大事记、家族网上社区观念、传承优良传统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族谱以中国最古老的"认祖归宗"为依归,又避免了传统的纸质家谱不易保存、修谱困难、修资巨大等短板,真实有效的记录家族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内,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