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详谈周氏族人对族谱的认真与考究

2016-11-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1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详谈周氏族人对族谱的认真与考究,年轻有为、勤学好问、热心族谱的国华宗亲,在微信中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祖全
年轻有为、勤学好问、热心族谱的国华宗亲,在微信中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祖全公从梁化迁回五华,五十三岁卒。仅五年时间成就大业:建起下坝下二村榕树下楼阳围(今称全德楼)大厦共六十余间房,亥山巳向;又在沙渴下村古寨下立屋场一座,癸山丁向,树山一所。这期间奇迹般地建了两座屋,令人费解:不太相信在短时间内成就这样的业绩。” 我很赞赏国华宗亲不盲从、善思索的精神,立刻给予回复:“这是显德公留下的根基。当年显德公两地奔波经营,在五华一定留下一笔丰厚资产。” 事后,我总觉得这个回复过于简单、粗糙,而且不够全面。为此,我又对显德公、全公的行述及相关史料进行重新检索和思考,有一点点心得体会,写出来,补复国华宗亲,并与宗亲中的藏谱、研谱专家们一起探讨。
族谱网详谈周氏族人对族谱的认真与考究
       建功立业,无非两方面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看全公在梁化下马岭时是否有所积蓄。从客观方面说,就是看其父显德公在世时,为全公的创业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两方面原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因为在短时间内建起两座房屋,其中一座还是有六十多间房子的大围屋,单靠个人努力,没有前人打下的经济基础,是很难办到的。
       先看全公本人。“全公行述”说:“全公,号如桂,为显德公次子,达公之孙,妣徐、张氏,生三子:宏祿、宏衽、宏祚。生于明万历五年丁丑岁(1577年),卒于崇祯二年己巳岁(1629年)。九岁随父迁居归善梁化马鞍岭(即今惠东县梁化镇马鞍岭行政村下马岭自然村---秉腾注)居住,四十八岁慨然思归,回迁原乡长乐(今五华)水寨下坝。公生而岐嶷,长而克肖,具亿中之才,年二十余号素封焉。”
      要读懂全公行述,必须先弄清楚三个名词的含义,即岐嶷、克肖、素封各代表什么意思。岐嶷,即奇嶷,是特别敏锐的意思;克肖,意为相似,或谓能继承前人;素封,指没有官爵封邑,却和受封者一样富有。“素封”一词,来源于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了他的“素封论”,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解释成现代汉语就是:致富不限于某种固定行业,而财富也不会总是被某些人独占。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轴一样,会很快地聚集;而没有才能的人,财富就像瓦片碎裂一样,会迅速散失。司马迁还说:“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拥有千金的财富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采邑)的封君,而拥有巨万财富就可有王侯一样的享受和尊荣,这就是所谓的“素封”啊!
      现在我们再来读“全公行述”,就明白许多了:全公虽然从事农耕,也没有什么学历职称,但他聪慧过人,思维敏锐,“具亿中之才” 。不但有才,而且有财。不但能继承前人事业,而且自己能勤奋努力,靠农耕发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急公好义,仗义疏财,表现了他崇高的品德。行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时平山有一路,正千万人来往之所,人苦涉水,公乃造桥,深、阔十余丈,费用数百金。桥成之日,所借契券约有二千之多,悉焚于桥下。” 平山,现为惠东县城,离下马岭20华里。以前交通不便,只有山间小路可通。途中还横亘着几道溪水和河流。小时候,我曾跟着父亲步行去过一、二次平山。到了石芽岭下要过一道溪水,到大鹅坳前又要过一道溪水,靠近平山还要过一条河流——东江支流西枝江。全公修的是哪道桥,不得而知,也许是第一道,我们不必深究,但他花费数百金,却是事实。而其他人所借契券二千多,也全部免除,无须他人偿还。真是豪爽!
这一切说明什么?全公不穷,全公有钱!
       过去对全公行述中“年二十余号素封” 不甚理解,现在明白了。全公20多岁时就自号“素封”,说明那时其家境是何等富有,也说明其性格是何其开朗、豪放!
      既然全公有钱,那么,当他慨然思归时,必然会带上他的家人和全部积蓄,回到下坝安居。加上回去后全家的勤奋努力,增加积累,也就为他在下坝建造大屋打下重要的经济基础。
族谱网详谈周氏族人对族谱的认真与考究
       全公有钱,显德公也不穷。下面,我从两方面去解读显德公:
       1585年显德公与大哥显道、三弟显政携母谢老孺人由原乡迁居下马岭后,虽然两地奔波经营,着实辛苦,但并不贫穷。许多人可能以为迁徙就是因为贫穷,其实不然。贫穷只是迁徙的原因之一,有钱人家也有迁徙的。纵观“显德公行述”,其中所谓“数世富厚之余,人众口繁,渐至贫乏。” 只是说,人口多了,土地少了,没以前那么富裕了,所以,必须迁徙,另找别的土地,使子孙后代有更多的田地耕种,过上更富裕稳定的生活。显德公不贫穷的最有力证据是其在下马岭建有一座大屋。行述只是说其在下马岭“立有屋场一座” ,并未详细描述此屋场的规模、形制。我是此屋场的见证者。这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围屋,就在我家围屋的旁边(我家所在围屋比它要晚建约200年)。该围屋建在高高的山坡上,原本可能有20个左右的房间,只是我见到它时已是几百年后的事了,大多数房子已崩塌,只留下零落的几间,住着显德公裔几户十来二十口人家。显德公的后裔大多已迁居异地。但该围屋的形制、规模还看得出来,颓坏的墙基还在。能建设这样一座围屋,显德公无疑不是一个穷人。全公在这座围屋住了39年,并和家人一道从事农耕,打拼39年,所以,他也成为一个比较富有的人。
       显德公的财富从何而来?当然也是从继承和打拼而来。说到打拼,在行述中显德公的后人十八世祖熀铸公曾有过很形象、生动的描述:“ 公之生平,奔走跋涉,两地经营,亦云瘁矣。” 十四世祖,也就是显德公的曾孙南公,更是赋诗一首,大加赞扬:“濓溪支派水悠悠,两地分开一系收;梁化云行龙跃浪,湖山桂馥月明浮。四房均(分绵) 瓜瓞,百世流芳贻燕谋;揆厥螽斯咏厚德,唯凭祖德茂千秋。”惠东梁化下马岭与长乐水寨下坝之间相距几百华里,两地来回奔波劳作,这是何等的艰辛!显德公的财富来之不易。
       显德公财富的另一来源应是继承而来。具体继承了什么,继承多少?因为族谱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玩味的是其行述中“藉数世富厚之余” 几个字。数世,究竟指几世?我认为这是泛指,也可理解为从一世到十世。显德公以前的直系世系是:一世祖仁德公,二世祖员公,三世祖崇友公,四世祖子清公,五世祖友铭公,六世祖玉公,七世祖瑄公,八世祖航公,九世祖循仁公,十世祖达公。从一世到十世,是否“富厚”, 如何“富厚”? 以下略作分析:
       一世二世刚到长乐不久,属于草创时期,加上处于宋末元初的年代,生活肯定不是很丰裕。但却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如一世行实诗所说的:“绸缪牖户建鸿图” ,期待的是“何时破壁腾飞起” 。在二世祖仲公的行述中,崇友公说得好:“周仲承户,盖人迁徙即籍,譬诸初植之木,终去斧斤,禁牛羊,恒灌溉,培植之,然后物得长养畅茂,以成栋梁之材。” 而九世、十世,接近明末,政局不稳,朝廷腐败,加上“人众口繁”, 土地资源稀缺,家族经济发展可能处于从高峰开始滑落的时期。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大过马” ,原本积聚下来的家族财富还是相当丰沛的。因此,总的状况来说,显德公以前的直系先祖经济生活水平处在一个相当高的位阶上。其中,崇友公至航公,则长期处于高峰阶段。崇友公“增置田产千亩” ;友铭公“才干精敏”,“善继祖业”, 拓田建屋,“富而有礼” ;玉公率子开圳,“家业广增”;瑄公更“具陶朱之相” ,“有德慧,有术智” ,两度开圳,名震乡里,家财万贯,单开圳所得就达千亩,承粮400石(担),约合今天48000斤。承粮报部之后,官方会发给“承粮户折”,若能找到这个“承粮户折”,一定价值连城!传到八世,仍然富甲一方。乾隆十五年镌刻、秉衡公主编的《周氏族谱》提到俊、觐二公“惑于人言,以均产肤诉于公,太府君(航公)不待庭办,加于己田二百亩。” 能一次性拿出200亩田分给俊、觐二公,足以说明航公之富。九世祖循仁公和十世祖达公的财富,族谱中未提及,但航公那么富有,当有不少资产传给他们。可以说,全公以上历代直系先祖都是庄园主,尤其从崇友公至航公,都是大庄园主。拥有千亩土地还不是大庄园主吗?熀铸公以“富厚”二字评价,实在恰如其分,一点也不夸张。玉公两位夫人的身份也可旁证当时家族经济之盛:第一位夫人李孺人,是里长李文旺之女。李文旺里长在友铭公兄弟分家产时曾作为见证人,出现在嘉宾名单上,可见名门望族的吸引力。第二位夫人古孺人的身份更不得了。她是黄布知县古鉴公之女,可谓千金小姐。能和县长千金结成夫妻,家中没有丰厚经济基础,不是名门望族,哪能成其好事?
       回头再说“两地经营”。显德公长途跋涉、两地奔波时,长大后的全公无疑也会参与其中。因此,全公是知道当时在长乐老家仍然保留有房产和田地的,不然,住哪里,种什么?显德公行述说:在原乡老家“立有屋场在大塘面上,乙未年洪水颓圮,地基至今犹存。” 乙未年是1595年,即显德公迁徙下马岭10年之后。在颓圮之前,显德公回长乐时应该就住在大塘面的屋场。至于颓圮之后是否重建过,或者易地建筑,族谱没说。熀铸公编族谱时离1595年已过去二百多年,较近的南公编族谱时也已过去一百多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变故,后人不可能一一知晓,尤其是那些枝微末节的事情。即使知晓,也不一定非在族谱记上不可。因此,我觉得,颓圮之后的房子或原址重建过,或者易址建屋。总之,得有房子居住,除非1595年后显德公不再两地奔波经营。然而,就算显德公本人不两地奔波,全公兄弟却不可能放弃两地奔波。如果长乐那边的房产、地产已经彻底放弃了,那么,全公绝不可能有思归念头,也没有归耕的基础。可以肯定地说,全公回迁到长乐之后,全盘继承了显德公留下的丰厚遗产---房屋和田地。
       有才,有财;有继承,有创造。这就是全公回迁后迅速重建家园的奥秘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详谈中华舒氏家族文化的传承
一个家族史上出现过一两个杰出人才,属于偶然现象,但舒氏繁衍生息几千余年,代代皆有英才,甚至对每一个时期的士风、民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不简单了。细细探究,这与吾族背后的家族精神和文化息息相关。不知你是否接触过一本名为《上下五千年》的书,在我小学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这本书给我,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文字上的中华史,通过它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也从中了解了一些内容,但根据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也慢慢的了解到了华夏子孙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史的健康传承和延续。文化是我们的优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重点描述了一个理论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我们的文化也一样,在遵循着这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它也同样在历史的延续中,证明了我们文化的优势。无可非议,五千年的文化史,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优势,因此传承和延续我们...
· 认真考究族谱史论证利姓来源和族刊商榷
认真考究族谱史论证利姓来源和族刊商榷编者注:关于我利姓起源,各地宗谱和宗亲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老子后代中,有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历代相传。二、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三、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孙利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孙利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四、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以上说法究竟哪个才是最贴切的、最真实的呢?又或者说这些版本是否可能并存呢?希望广大宗亲深入探讨和研究!近日,拜读启棠宗亲的大作――《认真考究族谱史论证利姓来源和族刊商榷》,收获不小!启棠宗亲本着慎终追远、寻源讨本的原则,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我利姓起源有自己的独到...
· 修族谱是件很细心的事,我们修谱师更是认真核对
修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修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族谱,所以必须明白修谱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就很难获得大多数族人的支持,就很难做好修谱工作。徽州谱牒,是徽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华民族有个传统,即不“数典忘祖”。如何才算不“数典忘祖”?编修族谱也。国人历代都乐于修谱,徽州人尤甚。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人)说过:“三世不修谱者,当以不孝论。”(载《金山洪氏宗谱》卷一:《金山洪氏宗谱后序》)据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徽学学者赵华富先生考证:“今天,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单位馆藏族谱,以府级地方比较,徽州族谱种类特别多,数量特别大。以世界上收藏族谱最多的单位上海图书馆为例(这里指的是原件),该馆馆藏族谱12000多部,‘依地区排列,以浙江省最多’,其次是安徽。而‘安徽的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单位收藏的...
· 族谱最为重要内容谱序,详谈谢氏族谱谱序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此诗作者叫孙元宴,其《咏乌衣巷》一诗,远不如刘禹锡之《乌衣巷》有名,但“忆谢家”之情切切,常让我这谢氏后人动容。千百年来,我谢氏先祖墓葬或多已成荒冢,但其精神风范犹存,家族华宗之清流远源有些也已成往事,但血脉绵延从未断绝。《南史》云,“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传至今日,还有几许风流、几多雅韵,已无可考,然我们后人即便无甚武功文德可言,也有义务把历代以来血脉繁衍、迁移、居止之地考据清楚,以供后人批阅、怀念,长发其祥。修撰族谱之意义,正在于此。人人知其所出,感念先贤,才能敬宗睦族,继往开来。所谓国有史书,家有家传,“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谢灵运·《山居赋》)。读史书而知大道,识家传进而修身。族谱乃“木本水源所由纪”,它对个体之教育作用远超一般史书,它所昭示回望来路、饮水思源之美德,作为寻根文化之具体表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也依然是...
· 族谱,家谱文化详谈
一、家谱的概念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家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二、家谱的起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三、家谱的功能和作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