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族文化推崇,营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谭庙

2016-11-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1
转发:0
评论:0
宗族文化推崇,营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谭庙,谭庙,它不是一座庙,也不是谭氏家族的居住地,而是冷坑镇谭庙村的谭庙寨,地形像一张
谭庙,它不是一座庙,也不是谭氏家族的居住地,而是冷坑镇谭庙村的谭庙寨,地形像一张巨型的莲叶的黄氏独姓村寨。
谭庙寨位于冷坑镇西部,距离圩镇3公里,整个村庄面积达1.8平方公里,四周有一条1.8米左右宽的溪水绕村流淌,再往外还有一条小支流从村前屋后绕流而过,村的西面有一条溪流经过“石佛浪”(西北角约1500多平方米的汶塘)流进村中央再往北面流去。它们既是谭庙一带农田灌溉的水源,也是谭庙村完善的排水系统。据传,有史以来,谭庙村虽然处于低洼地带,但从来没有受到洪涝灾害,或许是跟村庄地形似荷叶状有关吧。
据说,这里有岭南水乡景色,且地势低凹,属“潭”;宋代时村内有一间茅草盖的小庙,甚为灵验,寨内族人和周边村民常到小庙烧香拜神。此地故曰“潭庙”。谭庙的谭字原为三点水旁,之后或许是由于其他原因改为言字旁。随后,“谭庙”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谭庙是黄氏独姓村庄,全村共有390户,2400人。600多年前,先祖祖籍在福建,经南雄珠玑巷,几经辗转,定居谭庙,繁衍至今已达25代,分两房,村内建有三座祖堂。在谭庙繁衍生息的世代黄氏后裔秉承着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美德,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寨风、民风。改革开放以来,寨内农户依靠祖辈开创的“孵化种苗”养殖技术发家致富。
宗族文化推崇,营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谭庙
走进谭庙寨,一股浓郁的宗族文化味扑面而来。无论是文化室内还是祖堂的门口墙壁上,都挂、贴着黄氏认祖诗,诗曰:“迅马登程往异方,各寻胜地立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你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休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我们在每年正月初一早上10时,各房子孙都齐集祖堂,异口同声诵读这首认祖诗,旨在让黄氏族后人世代传承先祖遗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除此之外,每一个新郎在结婚当天接新娘回家之后,到祖堂拜神时,也要念诵这首认祖诗;成年人每次出外打工之前,也要到祖堂诵读一遍认祖诗后方可起行。这就是我们谭庙寨最为严明的族规。”族老黄罗芬告诉我们说。
“我们谭庙小学,在每个年级都开设诵读黄氏认祖诗的课程,直至能背诵为止,所以在谭庙寨黄氏认祖诗人皆知晓。”黄罗芬补充说。
在谭庙寨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室里,我们除了看到《谭庙寨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之外,还有“黄氏认祖诗”、“黄氏四十八字祖训”、“能工巧匠黄绍丰”、“医术高明的黄树型”、“医术高明的黄绍楚”、“孩子的圣母李成英”以及“孵苗之乡——谭庙寨”等黄氏的族规家训和谭庙黄氏先祖名人、家族轶事。
宗族文化推崇,营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谭庙
“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我们都发动村中男女老少走进文化室,阅览先祖名人和家族轶事,以及进入图书室阅览各类书籍。无论在什么时候,寨内都没有游手好闲、聚众赌博的人和事。”村干部黄飞龙自豪地说。
“文化室内的文化活动设施完备,有少儿活动室,舞蹈排练室,娱乐室等等,每天晚上,村中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聚集在文化广场闻歌起舞,其乐融融。”村支书黄如照娓娓道来。
“你看,这就是我们谭庙寨引以为豪的,在2012年就以高标准通过广东省卫生村的检查验收,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在今年,又取得了‘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光荣称号。”黄如照指着挂在文化室外墙的两块铜制牌匾对我说。
走在谭庙寨的村旁屋后,大路小巷,那种新农村的气息浓郁清新。大路通畅,小巷整洁,村民和善。谭庙,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溪水清澈,汇聚天地灵气;那是一个热闹和谐的村庄,钟灵毓秀,孕育淳朴民风。他一定会在谭庙世代黄氏后裔记忆深处栖息,树影摇曳,承载着每一个黄氏后裔的美好回忆。这是黄氏族人的村庄,似咫尺,却无边;那温暖,似纯真,也酣甜。
宗族文化推崇,营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谭庙
谭庙寨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在给它留下历史沧桑的同时,也保存了它的古朴和典雅。
谭庙寨,是和谐的村庄。经过数年大力推崇宗族文化,营造出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纯朴乡风,和村庄四周延绵的溪流,演奏出和谐的交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塔吉克族习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在新疆塔吉克族居住的地方――塔什库尔干,被人们称为“不会丢东西的地方”。来到塔什库尔干旅行,不用担惊受怕,不会丢失东西,也不会遇到暴力。据说,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杀人、放火、、抢劫等重大案件。甚至连小偷小摸也极少发生。这里的监狱是空空荡荡的,使得看守者们都闲得无事可干。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美好?原来居住在这里得塔吉克族人素有不偷不抢的传统美德。他们重义气、讲信用、不要不义之财,极端蔑视和憎恨偷盗行为,把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这里的牧民不用锁,毡房门口只挂一个毡门帘,人们出外办事,不用担心屋里的东西和晾在外面的衣服会丢失。他们若发现有人在路上丢失的东西,从不轻易拿走,也不轻易乱翻。而是把东西放在路边或是明显的地方,并用石头围起来,做出特殊的标记,使失主回到这里能很快找到丢失的东西。若有人去移动或翻动,则被认为大逆不道而受到人们的诅咒和责备。据说,有一位汉族画家出差到那里,不慎将半截铅笔...
·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
· 贞观之治到底有多繁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很多人都不了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只是理想,这个朝代真的做到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川人民:“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当然是夸耀诸葛亮治国的功绩,我们说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内部已经达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那么就可以开始对外作战了,所以这句也是后来诸葛亮南征孟获埋的基础。由此,你可以凭想象去说任何一个太平盛世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你比如宋仁宗前期,朝廷内有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能臣,人民也谈得上是安居乐仁,较为富强;再比如明永乐年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巅峰,万国来朝,大家都活得不错。当国家富强、百姓富有之后,人民素质自然会提高,每个人都能吃饱了...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 这庙8百年了它是武氏宗族一支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