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族谱里找寻石泉境内都是哪里的移民后裔

2016-11-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6
转发:0
评论:0
从族谱里找寻石泉境内都是哪里的移民后裔,我县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移民目的地,大部分人来自湖广等地,现在好多家族还保持着乡音;
我县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移民目的地,大部分人来自湖广等地,现在好多家族还保持着乡音;最近全国从上到下开始注重家风家规的收集弘扬,我们出于家族归属感也会不自觉地想去了解家族历史和家风传承。
谈石泉移民与家谱文化
从族谱里找寻石泉境内都是哪里的移民后裔
郭世堂
    石泉境内,现在土生土长的居民90%以上是250年前移民的后裔。据清康熙26年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在明万历年间,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到了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全县仅剩下1500来人。境内田园荒芜,遍地荆棘,行数十里不见人烟。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政权,用行政手段推行移民政策。将广东、安徽(江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省部分人口进行迁移来填补四川、陕南人口缺失。到清乾隆37年,南方各省移民来石泉的人口骤增至30000人。
据笔者了解,现在石泉境内属清代以前真正土著人的后裔极少。平时我在与人交谈中,经常问到某某老家是哪省,族谱字派是什么。由于被问的对象文化程度及对家族史知晓的差异,能够说出老家何省、何朝、何年迁陕,族谱字派是啥的人,只占一部分。一般回答的是,他听老辈子说祖籍是江南大槐树或湖广大槐树、江西大槐树等。有时问来问去,不但问不出所以然,反被这一板腔的大槐树给搞糊涂了。
据史料记载,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是北方移民的汇聚点,而这南方诸省的大槐树,在何县何乡,既没有史料记载,也没有人说得清楚。后来有人进行一些揣测与解释,无根无据,其可信度不高。直至目前,这“大槐树”到底是地名,还是代表一种标识或符号,始终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有关移民迁徙路线,第一部分,大致在清.康熙40年以后,从广东、江西、湖广等省先迁至四川,几十年以后,于清.乾隆中期,又第二次迁至陕南兴安府(安康市)所辖各县。这就是“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之说。如熨斗镇之吕姓、张姓、甘姓,石泉城关镇北台子之郭姓,后柳镇之黄姓,池河镇之谭姓、刘姓,曾溪之李姓等等。第二部分是,南方诸省之移民,于清.乾隆早、中期,溯汉江而上,或乘舟、或顺延江之小道,徒步到石泉。如:喜河回龙寺的方姓,池河的李姓、邓姓,长阳的刘姓原籍均为湖南长沙府。石泉城关、饶峰、后柳、喜河、云雾山镇的陈姓、长阳之江姓,两河董姓、罗姓,长安坝之夏姓、李姓,后柳之阮姓、汪姓,草池湾之周姓,燕儿窝之何姓,原籍均为湖北。中池、迎丰移民多为江南(皖南),如:叶姓、余姓、储姓、沈姓等。
还有一部分移民来自山外(关中),如后柳之张姓,于明代就迁至黑沟河上游的张家老庄子,成为现今很少的石泉土著人族群。后柳街之杨姓(杨西棠一族)于清.中期由于先辈躲官司逃至后柳。
以上仅为石泉移民的部分情况。
各省移民离开原籍数千里以外地方落户,与老家族群、亲戚相隔万水千山,旧时交通阻塞。通讯困难,唯独能维系血缘脉络的就是族谱了。
别看这“族谱”、“家谱”或“祖谱”,它包含的学问是很大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族谱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国史底层与基础,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缩影。
无论翻开哪家的族谱,其始祖都追溯至几千年前炎帝、轩辕、蚩尤、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从每个姓的始祖至每房的鼻祖,一房一房、一辈一辈的谱系,记录得明明白白。它就好像一株株大树,随着岁月的延续,每根树又都长出无数干枝,在干枝上又长出分枝,在分枝上又生出小枝。这些代表百家姓、千家姓族群的大树又组成了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的每一根干枝,亿兆华夏子孙是这枝上的一片片绿叶,那众家族谱内记载到顶级人物如:孔子、孟子、曹操、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郭子仪、包文拯、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等,千千万万华夏精英又如这棵参天大树上开的无数红花,结的无数果实。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独特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
族谱文化还有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它就好像千万条风筝线,归总的线头始终在华夏。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威震四方,经略海洋。曾派华夏36姓男女数千人,迁移至琉球,所以琉球人多为华裔血统,(琉球在清光绪年间被日本吞占,日本人改名冲绳)如李光耀虽在海外立国,他十分清楚的告诉别人,他是“陇西堂”李氏某帝之裔孙。十多年前,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曾数次回福建祭祖。那“吉尔吉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国中村的东干人,现在还说关中话,写汉字,吃锅盔馍、油泼面,按谱系字派起名字,从不乱规矩,一代一代在异国他乡繁衍。
从族谱里找寻石泉境内都是哪里的移民后裔
这就是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又神秘的中华族谱文化。
近年来,我有机会见到县境内十来家的族谱,还参加了几家的续谱工作。光是陈姓,我就见到了珍珠河、后柳、喜河三部族谱。这三部族谱前半部分内容,完全相同,所叙陈氏起源为舜帝之后。于宋代、宋太宗赐“义门世家”匾额,又赐12字派,以及百犬同槽,数百余口陈氏大家,共分宋皇所赐之贡梨等等,以后陈氏所议字派是根据庄口不同各有所异,实则同出一门。
    而这三家之中,喜河《陈氏族谱》是迄今我所见到的石泉境内最为完整、最精美的一部,共6本,每本长一尺零五,为清.乾隆31年(公元1764年)石印本,线装,纸质徽宣。我们一行数人,主人仅将我叫至房内,从床头拿出一小箱,将族谱取出,把牛肋巴小窗布帘拉开,我见到眼前这部精美异常的族谱,使我感到震惊,惊叹这深山之中,竟还保存了如此珍贵的古代书籍。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能走马观花,阅其概要。这时,主人突然说出了一句使人感到十分意外的话。他说:“郭先生,这部谱能卖多少钱?”当时我一愣,心想,你这个不知贵贱的人,怎么能将你祖上一代代珍藏下来的宝典去买呢,于是我转过头来,对他严肃地说:“这书。你千万莫要想卖它,你若将它卖了,你就会成为陈氏一族的败家子与罪人,至于这书能值多少钱,我绝对不能说,望你一定好好保存。”
至今8年已经过去,这部谱的命运如何,不可得知。
笔者家族旧谱于解放时失落,族内几百号人口,多数不知自己家史的来龙去脉。20年来,我一直为此事纠结于心,多方联系,全无效果。终于在2013年,胞兄之子学智在高速路工程广东韶关施工,在翁源县莲花村找到了老家。前去认祖时,因年代久远失去联系,老家族人根本不相信远在陕西南部还有一大支族人。多亏学智一口气背出了:魁自立先,希联从式,学维良友.......上十六字派,与老家一派不差,全部吻合,这才相信陕西石泉城关北台子一族,确系广东莲花村郭氏同出一脉。
于2014年,老家族人将1999年新修《莲花村汾阳堂郭氏族谱》寄与我。阅读了族谱,使我知道了我的祖先是何代从山西汾阳迁河南固始,再迁福建上杭,再迁广东韶关翁源,且一代代多出习武之人。阅读至此,不由我联想起石泉郭氏后裔,在清代发生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清.同治年间,我的叔太祖郭希志,住在池河双营村(人称郭八老爷),去西安府应考武举试,报到时,考院衙门要应试举子的族谱,查三代有无从事明、清时称为下九流的人(戏子、修脚、剃头的......)。岂知叔太祖忘记了带族谱,只好叫随行仆人,回石泉到城关北台子拿族谱,等仆人拿了族谱赶回考试院时,已超过报名时间,这就意味着叔太祖已没了考武举试的资格。经再三请求下属办事官员,勉强将族谱接受递交上去。主考大人查看族谱上希字派为唐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四十二代裔孙,遂批:“应试人郭希志乃将门之后,准考”。
从这个真实历史故事证实,族谱文化对一个族群的意义。
由于族谱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个族群族谱所定族规各有所异,但基本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宗,以敬祖、忠君、孝宗、勤劳、节俭、守信、倡廉耻、讲礼仪、修道德、遵国法、守族规、奖励读书、鼓励习武等等,作为规范整体族群的行为准则、教育后代的道德标准。
族谱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发展华夏民族数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繁衍茂盛,发挥着一定的凝聚与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南阳夏侯姓带你找寻影壁里的族谱
村里有几栋老房子,过去应该是繁华之地,现在已经远离槐花大街,靠着寨墙偏向一隅了。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曾经的青砖黛瓦,还有那五脊六兽,现如今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一堵斑驳的影壁墙,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现在那坍塌的院落里,还守候着一个狗蛋——因为懒惰而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沿街讨饭的本村乞丐。据说这房子是他家的祖宅,那是道光年间营造的。说狗蛋守候在宅院里,也就是在影壁边搭了个草棚,还是一如既往的懒惰,吃惯了村里的百家饭,从来都没有生过烟火。可是,有一天,狗蛋突然成了热点人物。那是一个傍晚,乌云密布,天昏地暗,下过一阵雷雨以后,狗蛋无家可归了。那个他依靠了五十多年的影壁墙,轰隆一声坍塌了。虽然狗蛋是个要饭的,但大家也不能见死不救,村主任周爷招呼几家近邻,相互帮衬着再给狗蛋搭一个草棚。就在清理影壁墙的砖基时,周爷发现了几匣子旧书。等新的草棚搭好,狗蛋挪进了新窝,周爷这才想起那...
· 问:我从哪里来?答:我从族谱来!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我们到底从哪里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姓氏追寻。姓氏,用一种最古老的标志,提示着你的血脉、你的祖根。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对一个人最好的夸奖是“不忘本”,最严厉的指责是“数典忘祖”。千百年来,许多人费了大力气,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祖上流传下来的族谱,为的就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而因为黄帝生长于姬水,因此,他就以姬为姓。《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似乎历来都认为是共有十四个人得到分封,分封了十二块封地。所以有十四个人得到十二个姓。而这些十二个姓氏,都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部落的增加,姓氏也逐步...
· 从族谱里寻找历史的宝藏
对于古代的历史,一般公认的要么是正史记载,而不起眼的老百姓的家谱族谱,其价值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很多的历史在家谱里得到了印证或改变。“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谱,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瑰宝。未来,将有一个大型的国家图书馆,可以收集世界各地的家谱,并对学者进行不同的研究。这是一项不朽的事业。”清朝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就曾经称赞家谱的历史价值。可以说家谱记录了一个家庭的荣辱兴衰,视角相对狭窄。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夸张或粉饰。但是细细研究沈姓,韩姓任意姓的家谱,你就能在浩瀚的族谱中有所收获。不同于正统的史书和地方志的视角,家谱的记载更加的详细,对于历史来说是一种补充。在家谱里,不仅仅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名字,也记载了其参与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民俗,人员等领域都有一定的记载。很多不起眼的家谱有着非常多的历史数据。几十年来,许多历史谜团都从家谱中找到了答案。家谱里名不见经传的沈姓,韩姓小人物,从他们的视...
· 淦氏后裔都住在哪里?
重庆市江北区(今渝北区)复盛镇高峰村位于长江北岸,以丘陵为主,面积2.5平方公里,辖8个队(组),人口近3000人,其中祖先来自江西省澄江边[今新淦(干)县境]的淦氏后裔10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1000余淦氏子孙分布在3个地点,皆以其姓氏为小地名:“淦家沟”聚居的淦氏最多,其次是“淦家坪”,再次是“淦家洞”。皆以姓氏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如沿清澈透明的小河溪沟居住的淦氏,谓之“淦家沟”,住在丘陵中的平坦地的谓之“淦家坪”,住在山洞旁的谓之“淦家洞”。
· 在族谱找寻客家族谱那段南漂历史
常被人问到“你是哪里人?”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我却不是一件容易回答的事。后来,听了易中天教授的文化讲座,我才搞清楚。易中天说,人们通常问的“哪里人”,指的是籍贯,而“籍贯”就是祖籍,是你爷爷出生的地方。我爷爷出生在江西省大余县,我当然就是江西大余人。可是,我爷爷是哪里人?我爷爷的爷爷又是哪里人呢?故乡族谱里的南漂史2001年,大余曹氏修撰族谱,我作为南迁广东南雄那一支的代表参与其中,有幸查阅了清雍正五年及民国十一年的《曹氏族谱》,知晓曹氏我族的南漂史。按汉族“七大民系”的划分,我是客家人。客家先人自西晋“五胡乱华”、唐“安史之乱”以及北宋“靖康之变”后,历经三次大迁徙,从中原辗转到了南方,分别居于南昌的筷子巷、上杭的瓦子巷、南雄的珠玑巷,然后,由这“三条巷子”散播到南方各地乃至海外。我的先祖桂公正是在“靖康之变”后,从河北真定府迁到河南上蔡,再入籍安徽贵池,又举族南下江西南安(今大余县)。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