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2016-11-0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09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1、龙湾地名由来地名之中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是中
1、龙湾地名由来
地名之中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地名现龙文化由来已久,离温州不远就有龙泉市与龙游县。
龙湾地处东海之滨,北濒瓯江,境内永强平原富饶肥沃,山体势如巨龙蜿蜒。海湾龙蟠,平地卧龙,堪称一方风水宝地。明代先贤王叔杲叹龙湾地理之优越,言:“温之龙,自括西驰,至海而尽,为永嘉场......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并赞龙湾人文之兴旺,言:“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姜准在《岐海琐谈》一书中也引用了王叔杲的“温之龙”之说。
注:
在永嘉场这片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瓯江下游海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2 、龙湾人口
数据显示至2015年龙湾常住人口为70.84万人。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3 、最长的公交路线是?
龙湾最长的公交路线是48路。
48路往返于龙湾大禅寺站和温州双屿客运中心站,行程42公里,全程大约3小时,设59个站点,全程票价最高6元。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4 、为什么没有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永强地名的一大特色。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5 、八百年“贼街”—寺前街
寺前街,贼街?
 寺前街,如果用永强当地方言来说的话,会把寺前这两字读成贼,现在龙湾大部分人都叫它贼街,很多不是龙湾人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贼街难道很多贼吗?其中奥妙只有我们龙湾人知道!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6 、中华姓氏第一村是?
中华姓氏第一村—宁村
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古称宁城,是距离温州永强机场两公里左右的一个海边小村庄。宁村位于瓯江的入海口,面临东海,背靠黄石山,形势险要。在这个人口总数不足四千的村庄里,竟然有将近100个姓氏,于是便有了“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称呼。明朝初年,宁村是一个倍倭军事要塞,官兵有事即战、无事即耕——半军半农,并多与当地居民结婚,成为该地外来姓氏的始迁祖,这就决定了是地居民来源的复杂性和姓氏的多家化。近千年来,他们在这里共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相安相睦,传为佳话。“连邻结里同风日,千载和谐百姓村”(《江南靖士诗稿·宁村》),这是诗人陈志岁对宁村的现实咏赞。宁村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不一样的地方,也决定了他拥有“百姓”的特点。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7 、距今四五千年的遗址是?位于?
龙岗山遗址
遗址位于温州市龙湾区上河滨村,为大罗山支脉。范围约15000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柳叶形石镞、穿孔石矛、通体精磨。曾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半球形纺轮一种,平面满饰梳齿、篦点和弦纹相组合的纹饰。
PS:龙湾的历史可以追塑到新石器时代龙冈山遗址。可谓是历史非常悠久。做为一个龙湾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族谱网告诉您温州龙湾的七大秘密,看有您知道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告诉您,族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又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
· 族谱网告诉您藏在大长沙的世界之最
自1959年宁乡县老粮仓发现5个商代大型铜铙后,宁乡县又陆续有大铜铙出土,总数达11件。其中1983年发现的一件重220.76公斤,是我国迄今所见商代最大的铜铙。这些铜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如形体高大厚重,甬部有旋、纹饰繁复,有特殊的兽面纹。据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测试,每个铜铙有现代音阶1-3声,组合起来能演奏出现代音乐。铜铙比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还要早1000余年。中国最大的商代铜铙中国最早的金属称量货币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的商代铜铙中藏有224只小青铜斧,大小一致,全是新铸,未见使用痕迹。据《居后敦》铭文"货余一斧,舍余一斧",以及《易﹒旅》中"得其资斧"等记载推断,资斧当为资金。可见"斧"曾具备货币的职能,东周铜币"布钱"大抵源于斧下的斤字。由此可认定宁乡铜铙中贮藏的铜斧是一种称量货币。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
· 族谱网告诉您什么是客家族谱文化
当我们耳旁听不见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眼前看不见草书龙飞凤舞的笔法。当我们手中拿不到年画乡土气息的图样,我们应该深思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变成什么样子?客家族谱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作为海内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为收藏中心的博物馆,将大量分散在民间的族谱文献收入馆藏,极好地保护了客家民间文化遗产,以特有的血缘文化纽带作用,在近年来的两岸和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族谱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福建上杭县是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在这里保存有大量的族谱史料。上世纪90年代初,在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开始了客家祖谱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闽、粤、赣、台湾、四川等客家地区的族谱文献,为客家研究、为分散在世界各地1亿左右的客家人的寻根谒祖,营建了...
· 族谱网告诉您到哪里去了解老北京的故事
乘坐地铁10号线到十里河站,原本摩肩接踵的车厢已变得宽松许多。与国贸的喧嚣繁忙不同,即使出了站,附近一带也没有朝阳区常有的商贾气息,反而多了一种不紧不慢的文化步调。沿着东三环南路一路向北,远远就看见一栋灰色连体建筑,与首都图书馆毗邻。从侧面看,它像一个巨型“落地书柜”,一册册“古书”精致排列。听闻首都图书馆从空中俯瞰,形似一本摊开的书籍,这栋外形酷似书架的建筑正好与其两相呼应,真是匠心独运、寓意巧妙。心中暗自猜想:想必这就是我要找的北京市方志馆了。果不其然,再向前行百余步,方志馆就到了。早上九点,离方志馆的开馆时间还有半小时。所幸馆长侯宏兴已在门前等候,于是我幸运地成为了第一位参观者。“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在陆续兴修方志馆,如今已有100多座。但是北京市方志馆不同,除了编修方志、收录资料以外,我们也办展览、开讲座,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最近,还与北京电视台合拍了《方志北京》节...
· 族谱网告诉您姓氏祠堂与家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联系: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