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教您怎样看懂族谱内容,一般人不告诉他

2016-11-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00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教您怎样看懂族谱内容,一般人不告诉他,如何读懂家谱?家谱如何读,这是一个既朴实简单、又综合复杂的命题,既牵涉国学基础之

如何读懂家谱?家谱如何读,这是一个既朴实简单、又综合复杂的命题,既牵涉国学基础之功力,又反映人文理念之追求,更体现谱学理论之水准,故层次不同,读法不同,其欣赏视角及其效果同样迥然不同。读与思,知与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过程,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并非有人一指点,就能完全解决读谱问题。因此,阅读家谱,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何读懂家谱,下面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根据三类人讲三大问题:第一类是家谱爱好者,第二类是文史爱好者,第三类人是谱牒型专家学者;第一问题是如何看懂世系世表,二是如何解读史料文章,三是如何提升谱学理论。

族谱网教您怎样看懂族谱内容,一般人不告诉他

  一、会看世系世表,把握宗族脉络,厘清一条线,掌控一个面,才能成为真正的修谱爱好者。

 会看世系世表,是最具大众性、通俗性基本要求,既能体现读谱的切入点,基本点,也能反映读谱的趣味性、条理性,更能欣赏家谱体例的独特性。大凡爱好家谱,赞成修谱,或参与修谱活动的族人,都可以读懂世系世表。

  1.以自家父祖为起点,纵向追溯,厘清始祖一条线。

  从朴素的家庭情感、氏族情感出发,家谱续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断层,再来发现,阅读,乃至续修,大多作为谱盲的族人,一般说来,都是以自身的家谱为起点的,也就是以自家的世系世表开始读谱的。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点,首先,找到自己父祖的世系世表不易。必须从目录中寻找本家属于何支何派或何房何分,父祖为本支的多少代,谱名及其字号等各是什么。如果他们的谱名、字号均不太熟悉,就必须从同代近房的世系或世表排查,最终才能水落石出。其次,要懂得世系和世表的对应关系:世系为纲目,世表为人物信息的具体化表述;世系确定,脉络分明,世表解读,有血有肉。第三,必须厘清世系世表“五世一图”版式结构,而有些家谱实质上为四世一图,有的家谱世系和世表的世数在版式表述上并不完全同步,可谓各具特色。不管怎样,从自家的世系世表能向上追溯到本谱始迁祖,一线脉络分明,则可以说已大致会读家谱。大多不参与修谱活动的族人,能做到这一点就不错了。

2.以本家一线为起点,横向并线,汇聚同宗成一支。在以本家一线为脉络追溯始祖的前提下,可以本村现有族人为基础,按上述方法汇聚同宗成一支。这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村落人数的多少不同和各支(或派、或分、或房)的大小不同,有的同一个村有几支,有的几个村合并成为一支。二是注意“祖”和“宗”具有相对性:“世谱始祖”为祖,“远祖”为祖,“本谱始迁祖”也是祖,而“本支始迁祖”同样可以称祖;就相对而言,“本支始迁祖”则为“本谱始迁祖”的一个分支,即本谱始祖为“祖”,本支始祖为“宗”。三是要注意因为有一迁再迁之情况,因此就有“大宗”与“小宗”之差异,由于繁衍和迁徙的自然规律,造成支系结构的复杂性。四是要注意宗支命名的历史与现实情况。一般本支传代有五世以上,且历史上或现有一定人口有一定规模,才能独立称支,而刚迁入某地的单门独户不能称为一支。五是参与修谱的世系世表采编人员,应努力将本支的旧谱世系图自始祖起汇编成一图,有的画在挂历上,有的采用电脑汇编,打印拼接。旧世系图以本族男子为挂线依据,必须注意理顺出嗣与入嗣、出继与入继、出赘与入赘的关系,做到脉络分明,有条不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与思,知与行”高度统一。

  3.以一个宗支为基点,横向并支,综合各支为一族。

  如果说,一般族人无论是修谱前(大多不可能)或修谱后能厘清一条线,关注一个支(或派,或分,或房),世系世表采编人员能画出一张本房分世系图,那么,要综合各支汇为一族,就是主编的职责了。要完成续谱这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主编而言,第一,要厘清要各支系的大小关系及其各分支始迁人物、迁入地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实地采访,组织落实修谱活动;第二,要对照《修谱凡例》,全面把握旧谱世系世表编写体例,熟悉谱学理念;第三,要结合时代特征,要发现其他谱牒世系世表编辑的差异及其特色亮点,以传承为主,以创新为辅,学习构思新谱家谱体例特色,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致力向知与行统一努力。

  综上所述,概括为三句话:一是世系为纲目,世表为血肉。二是世系图阅读纵向由点连成线,横向由线聚成支,由支汇成族。三是读谱人的情感不同,身份不同,水准不同,追求不同,其读谱效果显著不同。所以,要切忌模仿盲人摸象,努力追求庖丁解牛。

  二、熟悉人物传序,了解祠堂史、修谱史,掌握历史节点,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成为文史爱好者。

 在初步了解谱系概况后,有兴趣有基础的族人不妨浏览一下家族的文史资料。解读人物传序、祠堂记、谱序等内容,文化基础是国学,情感动力是爱好。没有爱好,基础最好也是不屑一顾;有了爱好,即使基础不硬,也能因倾情投入,出现先天不足后天补的良好局面,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家谱文史资料,必须厘清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看各种人物传序,掌握宗族人物精英史。读本家世系世表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本家直系先祖之精英人物,他们有的有传,有的有序,有的传序兼有。据此,可以至人物传序栏具体按房分按世次查找到。若有较好的国学基础,尽管是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也能对内容了如指掌;若国学基础稍差,能多读多揣摩,也能了解大概。有的家庭,其祖上精英人物可能有多个。就文体而言,不外乎传和序两大类,一般“传”是人物已故后在修谱时录入的史料记载,“序”是修谱时在世人物的事迹记载。无论传还是序,都是记述该人一生的突出事迹:或尊老爱幼,或夫妻和睦;或助人为乐,或排忧解难;或积极修谱,或倾情修祠;或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或注重教育,教书育人。总之,一切为表现人物的闪光点,体现儒家文化理念,使后人读后觉得可敬可亲,视为楷模。

  人物传序,一般族人阅读稍有难度,修谱爱好者应有所涉猎,作为主编,应该通读,并且结合人物的支系、村落、世次阅读,找到对应的世表,理顺人物关系,把握历史脉络。

 2.看祠堂记及其祠规,熟悉宗族祠堂修造史。祠堂类文章比自家世系世表和人物传序易找,阅读此类文章,可以了解祠堂建造和修缮的历史,了解建祠精英人物、祠堂管理要求及其理念,可以深入解读传统文化。把握修祠一条主线,熟知各个人物亮点,清晰管理的各个层面,这是基本要求,一般祠谱委员会应予以关注,尤其是家谱主编或建祠主任必须掌握,当然,作为文史爱好者也应有兴趣浏览一下。

  3.看历次修谱序跋,了解宗族家编谱修史。谱序是史学性、文学性、儒学性综合的产物,且有些谱序为书法体,故在三大类家谱文史资料中难度最大,一般人不易解读,更是对主编水准的考量。首先,要了解本族的修谱历史,根据历次谱序理清历史线索;其次,要了解各次修谱中的精英人物,尤其是主修,并与修谱名录、人物传序、世系世表综合起来分析解读;其三,要了解参与谱事活动的社会名流,有哪些名人为本族谱作序,甚至有哪些名人为本族精英作传作序,更可以根据他人的族谱了解这些名人,拓宽自身的视野,将自己的谱事活动与社会横向结合起来。其四,从文学角度欣赏语言特色,结构层次,有语法、修辞、逻辑的感悟,有儒学理念的熏陶,这样对自己的写作乃至编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族谱网教您怎样看懂族谱内容,一般人不告诉他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交流,相互切磋,致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谱学水准,才能逐步跻身于谱牒型专家学者行列。

 理论与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理性与感性,常常互为因果。因历史的原因,谱事断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现实为起点,边干边学,须知实践出真知。作为谱学理论,至今尚无完整、系统、全面的总结性专著,如何做到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下面针对编委人员尤其是修谱主编,结合具体修谱情况,提出三点建议:

  1.编委会要勤走访,多探讨,广读谱。读懂家谱并不是成天捧着谱就能解决问题,还要多交流,多走访。要向周边修过谱的人请教,与正在修谱的宗族多多交流,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要广读周边的各种新旧家谱,发现差异,取长补短;要从细节上揣摩微言大义,去除“文革”余毒,减少口号文化,忽悠文化,融理论于实践。

  例如,个别家谱强调男女平等,高唱“如今女子也上谱”。可是,“上谱”的意思是把有关人物的信息录入谱中,因此,旧谱女子也是“上谱”的,何谈“也”字?此处应该说成女子也“挂线”。可见“上谱”与“挂线”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2.多看谱牒研讨的书籍,了解权威学者的论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修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谱学原理的好谱来。随着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少宗族修谱,不仅有大量的活动文本资料,而且还编辑《修谱通讯》,因此各谱编委认真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探索,必有好处。常武地区修谱,不仅有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引领,而且有专门书报杂志指导。如《谱牒文化》季刊,《修谱指南》《修谱百问》《中国家谱文化》《家谱与地方文化》《常州祠堂》等专著,对于拓展视野定有积极的意义。诚然,因为历史的断层,因为国学的沦丧,更因为时代的剧变,在续修家谱过程中,诸多实践操作和谱学理论并不完善,甚至个别所谓专家学者自身并无修谱实践,多有务虚之空谈,少有实践之真知,或者多有“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口号,少有高屋建瓴、行之有效的实用价值。尽管如此,我们必须坚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相信而不迷信,真诚而不盲从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致力提高谱学理论水平。

 例如,关于女子挂线的条件,如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探其本质。一是旧中国为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历史事实,家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过分指责,适得其反。二是夫妇两方的结合,无论后代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加上当今的生育政策,大多总有一方失去姓氏继承权。即使男权社会,出赘或出继的男子,后代同样可以失去本姓氏的继承权,而失去本姓氏继承权,自身也就没有挂线权。无论男女,其子女可能或者必须传承本姓氏的才能挂线,这叫做传承,从古至今应一脉相承;如今女子可以挂线,这属于创新,更进一步体现男女平等。两者结合起来,就叫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再如,照片在国民后期有其个别上谱的现象,如今已成为新修家谱的普遍现象。可是,在具体编排时,往往显得不伦不类,有的甚至杂乱无章。如大量照片均放入卷首或卷一,明显冲淡了家谱的文化内涵。而除了谱系和文史资料外,照片可谓是一种独特的谱例形式,如何处置,可谓棘手。于是,各方努力探索,《毗陵庄氏族谱》《江阴延安刘氏宗谱》和《宜兴纽家谈氏宗谱》的创新可谓十分独特,刘氏将照片集作为《纪念册》附于谱后,庄氏、谈氏将照片集独立成卷放于世系世表之后,并分为“修谱剪影”、“家乡风光”、“族人风采”等专题,且各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还有艺术性、趣味性。

3.多请谱师指导,多向专家学者求教。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不仅有专业书刊《谱牒文化》《修谱指南》引导修谱活动,还每年召开全市修谱主编(为主的研讨会,并聘请全国谱牒专家举办讲座,为当地家谱续修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然而,如前所述,因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谱学理论及其实践操作的要求还不完善,诸多问题,还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如何读懂家谱这个问题,表面看上去是解决如何阅读和认识家谱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如何解剖和编辑家谱问题,从深层而言,同样体现如何评定家谱的问题。

 如何读懂家谱,我们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以上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与家谱与史志爱好者切磋探讨,愿与大家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告诉您修族谱七个重要的基本内容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价值及意义(点击可阅读原文)。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虽然家谱内容的侧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但以下七个内容不容忽视:01▲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同姓一族的得姓来源与变迁,国人姓氏渊源大多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难以考究。而中国姓氏经历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因此,一个家族的家谱中首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姓氏源流,要为后人呈现家族得姓来源,或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02▲郡望堂号堂号,是指一个姓氏之内一族或一房的名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家谱中堂号的存在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
· 族谱网告诉您什么是客家族谱文化
当我们耳旁听不见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眼前看不见草书龙飞凤舞的笔法。当我们手中拿不到年画乡土气息的图样,我们应该深思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变成什么样子?客家族谱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作为海内外唯一一所,以客家民系家族史料为收藏中心的博物馆,将大量分散在民间的族谱文献收入馆藏,极好地保护了客家民间文化遗产,以特有的血缘文化纽带作用,在近年来的两岸和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族谱是以记载一姓或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是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福建上杭县是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在这里保存有大量的族谱史料。上世纪90年代初,在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上杭开始了客家祖谱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大量搜集了闽、粤、赣、台湾、四川等客家地区的族谱文献,为客家研究、为分散在世界各地1亿左右的客家人的寻根谒祖,营建了...
· 族谱网告诉您,族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又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
· 族谱网告诉您,中华姚氏族谱现存各地文献
河北青县姚氏家谱2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省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民国)姚仁焯修,民国5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6卷,(清)姚廷甫主修,清道光9年公元1829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毘陵姚氏宗谱30卷,首1卷,(清)姚师傅等重修,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明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4卷,(清)姚家楫等修,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式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清)姚文馥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燕翼堂手写本1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镇江丹徒姚...
· 宗亲你的族谱你看得懂吗?教你怎样看懂族谱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