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池氏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池氏,池姓是,在《百家姓》中排第28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0位。
池姓是,在《百家姓》中排第28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0位。
池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和公子悝同为秦昭襄王赢稷同母弟,即秦惠文王嬴驷之妃芈八子所生的儿子。
在周郝王十年(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大弟弟公子池被秦昭襄王封为泾阳君(今陕西咸阳),并担任当时秦国的将军(相当于大司马);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今陕西高陵);惠王妃芈八子的同父异母弟弟芈戎则被封为华阳君(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大夫魏冉则为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封于陶陶(今山东定陶),负责保卫都城咸阳。他们这四个人当时被称为“秦四贵”。
公子池原居咸阳,周郝王十五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公子池被作人质放于齐国。魏冉从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升为将军,继而出任秦国宰相,封穰侯。
周郝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由于秦军大将白起攻陷了韩国宛城(今河南南阳),公子池改封于该地。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记载,在魏冉五次任秦国宰相期间,公子池、公子悝和芈戎三人轮流担任将军之职。由于秦国宣太后的格外宠幸,“秦四贵”在改封时均得到了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富庶,宛城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秦四贵”凭借经济特权通过“遥领”方式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的局面。
秦昭襄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是在周郝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废黜宣太后,次年宣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之相位而改用范雎,魏冉被迫出关时竟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今山东定陶)。
周郝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剥夺了华阳君芈戎的“君”权而赴华阳,途中逝世。而泾阳君公子池、高陵君公子悝二人只被取消了封邑,未被逐出咸阳。
在被取消封邑之时,公子池已有六十多岁了,但他已经富得流油,其子孙后代业已有了较好生存保障,因此公子池的家族人丁繁盛已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池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曾任秦过丞相的池子华,就是公子池的后裔。池子华为一时大儒,食禄汝南,封邑西平(今河南开封陈留,非今河南驻马店西平)。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池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池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定居下来。在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魏国的曹操。后因战败,遂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国的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在西晋文帝司马昭执政时期,氐族人杨飞龙接受西晋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北氐族部众拥戴其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国力日弱。在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国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至此,前仇池国历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共九代君王而灭亡。
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前秦政权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地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之民自立。四年后,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与西秦政权的乞伏乾归争战,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领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破,至此,后仇池国历武王杨定、孝昭王杨玄、惠文王杨盛、仇池王杨保宗、大秦王杨难当、仇池王杨建义、仇池王杨保炽共七代君王而灭亡。
前、后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后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积极协助北周王朝的益州总管王谦反抗杨坚,在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后,即派大军灭了阴平国。此后,氐族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在仇池国灭亡之后,有氐族部众取故国名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仇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池氏、仇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池氏族人有两个源出:
⑴.公元六世纪,朝鲜半岛新罗国在古源六村(六个原始个部落即拳罗六部)的基础上建立,六村酋长之一叫池白浩,后皆改称郑氏,世为新罗国重臣。如今除韩国忠南道瑞山市的郑氏以外,南北朝鲜的郑氏族人皆以池白浩为始祖。直到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并建立高丽王朝后,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大辽天显十年,公元935年)灭亡新罗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池白浩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称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朝鲜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十一年(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有秦相池子华后裔池镜以太学士身份奉使高丽,受高丽光宗官封金紫禄大夫、太保、平章事。池镜至高丽国后受赐居于中和唐岳,即受邀留居今韩国忠州市,在月岳山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池氏一族,皆以忠州为本贯,世代相传至今。随池镜一同东至高丽王朝的,还有辛镜、郭镜、元镜、虞镜、张镜、李镜七学士,当时号称“东来八镜”,在朝鲜、韩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癸卯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池镜享一百零一岁而逝,葬于中和唐岳华山亭。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池氏始祖
公子池。
迁徙分布
池氏属于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池氏起源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氏。
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氏。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史籍《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该家族。
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
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姓氏。在中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人数不等的池氏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氏族人分布。
郡望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金城郡分置为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依此为都城。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族人以其生地为堂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翟氏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请注意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本人就念“DI”音,江西奉新人。翟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翟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鄂氏
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鄂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的姞姓子孙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子孙在远古时期即分封居于鄂地(今河南南阳),夏、商时期为诸侯国。为有别于春秋时期晋国的鄂邑(今山西乡宁),后来史家称其为“西鄂”,侯爵。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势力很大,世为重臣,与西伯侯姬昌、九侯并列为商王朝三公。后来,荒淫的商纣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强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在恼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的尸体剁成肉糜制成肉饼,分赏给在肉丘酒池中嬉戏游乐的人们吃。西鄂侯见到九侯死得冤枉凄惨,便昂然进谏,与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残暴的纣王杀害。商王朝的人民为三公之中的二公连续惨死而悲痛叹息许久。九侯、西鄂侯的无端被杀,是西伯侯姬昌下决心筹划灭商的主要动力。在西鄂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燕氏
燕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2位。燕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有个后代名弃,是姬姓周朝的始祖。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扈氏
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扈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叫有扈氏国,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启,所以夏启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伏氏
旧百家姓排名:114【姓氏源流】伏(Fú)姓源出有二: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2.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迁徙分布】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