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郜氏

2016-10-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5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郜氏,郜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6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40位。
郜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6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40位。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郜
  郜姓溯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世本》、《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后,在全国实行大分封,即“封邦建国”。周武王把他有贤德的一位兄弟(周文王的第十子,一说第十五子)封于郜地(今山东成武),他建立了郜国,伯爵,因称郜侯。
  当时的郜国包括南郜和北郜两个部分。北郜在今山东省成武县的东南部,南郜则在成武县北部之南的二里。春秋时期,郜国被宋国所吞灭,郜侯的后世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氏又写作告氏。
  关于郜国灭亡的时间,在史籍《左传》上记载:“僖二十年。夏,郜子来朝”。鲁釐公(鲁僖公)姬申二十年即周襄王姬郑十二年,亦即公元前640年,表明至少在此际郜国仍然存在,但郜国何时灭于宋国却无确切纪年。可以确定的是,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中有一位郜延年,这从侧面说明了宋国灭郜国应在春秋时期,也表明发源于山东城武之郜氏族人在春秋时期已迁播至今河南省境。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之后,郜国故地曾被置属为济阴郡郜成县。到了东汉时期,郜成县并入成武县,成武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天。现在,郜国故地原址仍有郜鼎集,在成武县的东南部,传世文物器皿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得姓始祖郜侯。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郜
  迁徙分布(聚集地)
  郜氏氏一个典型的单源汉姓,人口约二十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3%左右。
  郜氏出自姬姓。上古时候,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了周朝,之后分封各路诸侯。他将周文王的第十一子、自己的弟弟封在郜地(今山东成武)。后来,郜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郜氏,成为今天郜氏的最早起源。
  到了春秋时候,郜国被宋国灭掉,但它的国人还是保留了郜氏。春秋时齐、晋二国也有郜城,一在山东长清县境,一在山西浮山县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国后,其族人所迁之地。
  汉魏之际,郜氏之主源繁衍于今宁夏固原与陕西西安一带,成为天下郜氏繁衍之中心,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后世广布天下之郜氏多由上述两郡分衍而出,此两郡古属安定郡和京兆郡,故后世郜氏有以安定和京兆郡为其郡望堂号的。
  秦、汉至宋朝,郜氏于史书鲜见,仅有晋时曾任高昌长的郜珍入载史册,元代以后,郜氏名人始渐多起来,故要对郜氏播迁情况做一个准确描绘甚难。
  郜氏于宋元之际已广布于北方各地,并在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散布,且在今江苏如皋、江西乐平、湖北荆门等地形成大的聚落。
  元末乱世,华北、华中、华东人口减员严重,是故明初,山西郜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两湖之郜氏入填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河南等地之郜氏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迁居到了东北三省。
  历民国而今,郜氏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郜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河南等省为多,这两省之郜氏约占全国郜氏人口的80%左右。
  如今,生活在上海的郜氏,第一批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江苏省江都县万崔镇逃荒流徙杨思镇,业皮匠,至今已传五世;第二批于民国初年疏浚杨思港时,又有几户郜氏撑小船来此;第三批于淞沪抗战时(公元1932年)迁沪定居。先后三批来自一地,都以皮匠为业。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另外,蒙古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后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集古堂:源自清朝郜坦治《春秋》学,以《左氏春秋传》为主,广采杜预和宋、元各家之说,著有《春秋集古注》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翟氏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请注意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本人就念“DI”音,江西奉新人。翟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翟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鄂氏
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鄂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的姞姓子孙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子孙在远古时期即分封居于鄂地(今河南南阳),夏、商时期为诸侯国。为有别于春秋时期晋国的鄂邑(今山西乡宁),后来史家称其为“西鄂”,侯爵。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势力很大,世为重臣,与西伯侯姬昌、九侯并列为商王朝三公。后来,荒淫的商纣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强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在恼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的尸体剁成肉糜制成肉饼,分赏给在肉丘酒池中嬉戏游乐的人们吃。西鄂侯见到九侯死得冤枉凄惨,便昂然进谏,与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残暴的纣王杀害。商王朝的人民为三公之中的二公连续惨死而悲痛叹息许久。九侯、西鄂侯的无端被杀,是西伯侯姬昌下决心筹划灭商的主要动力。在西鄂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燕氏
燕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2位。燕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有个后代名弃,是姬姓周朝的始祖。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扈氏
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扈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叫有扈氏国,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启,所以夏启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伏氏
旧百家姓排名:114【姓氏源流】伏(Fú)姓源出有二: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2.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迁徙分布】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