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部记载着历史变迁的周氏族谱

2016-10-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20
转发:0
评论:0
一部记载着历史变迁的周氏族谱,记者经过了4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后,来到东兴区双才镇柳冲村,见到了村民周吉章。周吉章

记者经过了4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后,来到东兴区双才镇柳冲村,见到了村民周吉章。周吉章从塑料袋中小心地拿出了一摞泛黄的旧书,在发黄的封面上,贴有写着《周氏族谱》的纸条。《周氏族谱》一共8卷,用小楷、行书字体抄写在宣纸上。族谱是清朝光绪丁未年重刊的,记录着周姓家族几百年的繁衍兴衰,也记录了当地的历史、景观,实录了碑刻坊联。

这套续增族谱沿用了以前的原序。“吾家袓籍湖广麻城人也”,明洪武初由楚入蜀,“卜居资东茨芭坳周家冲”。其后周氏袓先回到原籍“报垦于资”。一家几兄弟率族人来到资州后,分别垦荒于资东杨家坝、宋家湾,后宝山、佘家冲和杨家坝、栗子湾。其后成为当地的望族,先后培养出举人、贵州道监察御史等高官。

一部记载着历史变迁的周氏族谱

族谱上还记载着几百年前的碑文坊联。在入蜀祖先周应新的碑文中记载着,在明洪武年由湖广麻城入蜀,居资县东茨芭坳周家冲。坊联如“祖德坊”:“自楚来资翼子贻孙昭世德,此地多遥山近水;教耕课读象贤绳武迪前光,何时无明月清风。”,“忠孝莫非皆至性,经纶无处不良知。”有的碑文中记载了修坟建碑的过程,有的记载了修建宗祠墓地花费一百二十六串多钱,此后如有修棺及再葬者照现费本利扣明付出以充祠祭。有的碑文记载了“禁约”,不许乱伐风木,不许侵占界址,不许践踏坟茔,不许窍卖阴地。犯一禁罚银二两责打二十以警愚顽。族谱还记载着,成都北大街总祠是汉州、资州等十三县周氏族人共建的,门外有铺面,入门左右两个独院,有佃户八十余户。

《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入蜀已经五百三十九年,有一分宗在清朝中二百六十余年期间,族中无一人构衅赴讯庭,远近传为美谈。“家训条禁”分为祭祀、公产、榷算、责任、剖理、厉禁、公益。不孝父母、犯上虐下、公财私侵、骨肉成仇,一经评理,责不曲宥。父兄均有教导子弟之责,女子幼当读书,使明理率教,去依赖性质,娴熟女工,禁痼緾足诸恶习。

《周氏族谱》记载了从明洪武元年起,到清宣统三年,共550年四川、资州的历史变迁。汉武帝建元六年,犍为郡领县十二,其中资中县就统辖后来的内江、荣昌、安岳、乐至、威远等地。到了晋朝,“以僚故多荒废”。历后汉、晋、宋、齐,或为资阳县戌,而无州郡所理,自西魏克其地,始于此置资州。

崇祯十三年,罗汝才寇夔州,九月,张献忠陷剑州、绵州,杨嗣昌会诸将剿贼。贼走内江,大兵追之。献忠东窜陷泸州,官军逆击,贼反走入巴州。十四年,献忠自巴州至开县,大兵追于黄凌城,贼走出夔州。十七年正月,献忠自荆州复趋蜀,陷夔州。秦良玉驰援败归,遂陷重庆,杀瑞王,至成都蜀王合府死。至是蜀中郡县俱没,贼大肆杀掠,几无孑遗。

《周氏族谱》还记载了当地的山川地理名胜。“月仙洞”在州西一百里,洞内宽大,岩畔有圆石如满月。“都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龙家坝,东流二十里,至唐明渡入资江,亦称之大濛溪。“石宝山”在州东五十里,连峰绝岭,腰间圆石大十围,形圆如宝莲。“龙山寺”在州东六十里,石峰山峦重叠形似卧莲,宋成熙五年建。“宁国寺”在州北十里栖神山,汉建安五年建。“明心寺”在州东三十里,旧名卧龙山,明成宏年间建。“碾盘寺”在州南六十里,即古永福寺,明嘉靖七年县令吴宗尧建。

65岁的周吉章轻拿轻放一本本族谱:“我这套‘来凤堂’的族谱,是在父亲当家时传给我的。为了保存好这套有103年历史的族谱,我在塑料袋里放了叶子烟秆,细心地换了装订线,躲过了破四旧等运动,一般都不拿给外人看,才保存到现在。除了损坏的几页,还很完整呢。”

周吉章说,两套族谱中有一套保存在“来凤场”的“大石缸”油房中。因为油房很容易发生火灾,在两次火灾中,族人都是先抢救族谱后抢救财产,直到第三次失火,族谱还是被烧毁了。

“来凤场”在东兴区与资中县交界的地方,周吉章还回到那里去过。小时候,他还看到过在“打鼓山”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还有一座戏台,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座戏台要比别的地方的戏台少两根台柱子。听老人讲,所以叫做“来凤场”,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曾经飞来过一只凤凰,周氏后人认为这是吉祥之地,就安扎了下来。现在那里就是来凤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周易的起源与历史变迁
早在远古时代,燧(sui)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先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卦的起源为河图、洛书。八卦图告诉人们关于宇宙自然中的理、象、数。《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到了近古时代,即殷商末年,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取名《周易》一书,便成为流传后人的一部经典。“易”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等儒家学派的研究和传述,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作为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
· 历史变迁——周礼在鲁的传承
?当春秋时代,鲁是一个弱国,始受制于齐,继受制于吴,终受制于越。但它也是列国中文化最高的。宗周的毁灭,和成周在春秋时所经几度内乱的破坏,更增加鲁在文化上的地位。前540年,晋韩宣子来聘,看到鲁太史所藏的典籍,便说“周礼尽在鲁矣!”先此数年,吴公子季札历聘诸国。到鲁国,特别请求听奏各种“周乐”,可见“周乐”亦“尽在鲁矣”。不独代表“精神文明”的“礼乐”为然,论“物质文明”也是鲁国首屈一指。前589年,鲁向楚求和,赂以木匠、绣工、织工和缝工各一百人。可见这些工艺在鲁国特别发达。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公输般,即旧日木匠行所供奉的“鲁班(班般古同音)师父”,就是生于孔子死后不久的鲁国人。当春秋时代,在多数国家,“周礼”已成一段模糊的历史了。但鲁人特别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它,并且当作一种重大的学问去讲求它。当时鲁国有一班人,专以传授礼文,并“导演”礼仪为职业。这种人叫作“儒”。鲁人之重礼信儒曾...
· 夏商周历史-周代之变迁
周自平王至赧王之时,为东周,东周之时,复分为二:自平王之四十九年,至敬王之四十一年,是为春秋之时;自元王至赧王,是为战国之时。“春秋”者,史书之名,而非时代之名,以相沿既久,姑循用之。西周之政教,至春秋时,有相沿而未变者,有蜕化而迥殊者,史家着论,多以为西周降至春秋,实为世衰道微之征。《汉书.货殖传序》:“周室衰,礼法隳。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不制�c差无极。”《游侠传序》:“周室既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恒、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然就一王定制而论,诚有陵夷衰微之象,就中国之全体而论,未始非民主进步之时,世无一成不变之局,读史者第当识其变迁,以明人民进化阶级,不必先立一成见也。春秋之风气,渊源于西周,虽经多年之变乱,而其?迹犹未尽泯者,无远于尚礼一事。观《春...
· 族谱材质的历史变迁
在人们的印象里,族谱一般都是纸质的,然而在历史上,它的材质也是非常多的,随着岁月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变化。1,青铜这个并不能全部作为族谱的载体,只能说,在考古发现中,商朝,周朝,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有的器物上会有铭文,而在这些铭文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例如记载天子占卜,打猎收获,超自然现象,婚丧嫁娶,史料等。偶尔也有记载一句话,或者数句话的家谱,而且也不是完整的,只能大概的知道相关的情况。在考古中,发现青铜器往往比金银器物重要,然而有字的,则更加珍贵,也是最能给考古学家以惊喜的。2,碑谱石头是非常好的材质,往往具有千年不朽的特点,然而它也比较害怕日晒雨淋的侵袭,在古代对石头的利用非常普遍,石匠是常见的职业,而在一些祠堂,贵族大臣,有一定身份人的墓穴里,会有相关的石碑,这种风气在魏晋朝尤其突出,称之为“魏碑”。也有的碑谱会出现在祖坟山上,是非常好的族谱载体,保存好的情况下,可以数百年甚至...
· 王氏青箱学记载着王氏一族在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
“青箱”又称“巾箱”,意指书箱或杂物箱,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放置个人物品。王氏青箱学,实际上是王姓历代当官者研究典章制度、寻求如何入仕的独门家学。据《宋书·王准之传》记录:王准之“曾祖王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青箱学。”当时王家精通此学的人,并不仅限于王准之父祖数人,而是包括整个琅邪王氏家族。与准之同时的王旬(要加王字旁),有“近世识古今”的美誉、王弘“博练治体,造次必存礼法,后人依仿,谓王太保家法。”稍后的王朔之造《通历》。齐时的王俭,“朝仪旧典,晋宋以来实施故事,撰次谙忆,无遗漏者。所以当朝理事,断决如流。”王逡之“精礼学,博闻,参定齐国礼仪。从弟圭之,有史学,榨《齐职仪》。”唐代武后宰相王方庆“博学好著述,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谒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问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