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符氏家谱上的始祖是一位女性
昌江黎族自治县符氏家谱上的始祖是一位女性,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海南岛上的黎族有语
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海南岛上的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历史大多见诸汉族书籍。
但在
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
或装在麻袋里,或存放于铁箱中,取出来需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而全部摊开能铺满村委会办公室大厅,占地在40-50平方米之间,颇是壮观!
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的黎族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帙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
符氏家谱上的始祖是一位女性。
符氏家谱上的始祖是一位女性。
考取功名者的名字用红色墨水书写。
考取功名者的名字用红色墨水书写。
从最上头的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代数和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的红色线条,渐渐地,也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的曲线,很像收音机电路板上的铜线。后人每次查找先人名讳,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可以想见,当初誊抄家谱,绝对是个技术活,不但要字写得好,还要善于统筹“版面”布局,最是挑战眼力。
虽然这些都是“吊线谱”,只是记载族人的生死情况,没有汉族家谱中常见的“谱序”,但人名旁边的注脚,尽管只有三两个字眼,仍然能让人洞见一些零碎而丰富的历史记忆。
符氏家谱:始祖是女人
在峨港村采访时,记者得知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
“万寿堂”符氏家谱创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补于1936年,1979年再次增补。在这份家谱的第一代人位置,用红色的小楷写着“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胪列了3个儿子的名字——正禄、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禄的旁边有4个黑色小字——“住保平村”。
据保管家谱的符丕林介绍,当年“婆夫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带着3个儿子,从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顺流下山,经过今昌江十月田镇的保平村时,长子符正禄在那里住了下来;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约百年之后,第四代中有个叫符学先的人,举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
在第六代的世系图上,“永卿”“永峻”“殷受”的名字与其他人的不同,是用红色书写,记者问是何故,围观的峨港村老人说那是考取了功名的人,才有这样的标志。仔细一看,果然在他们名字的上方,分别标识着“均生”“武生”“脩生”。
在“殷受”的下方,还有两个小字“万包”,记者看得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经村老点拨,方知是这个叫“符殷受”的人没有儿子,由下一代中一个叫“万”的兄弟的儿子负责为其养老送终。细看之下,其名字底下果真没有连向下一代的红线条。
这一支符氏迄今总共传承了15代人,考取功名的还有第八代的“训典”,是名“武庠”。
王氏先祖:劝说村民学官话“一世祖由福建省过广东省琼州府昌江县峨港村宿住,代远失名……传言在世颇有德行,殁后竟能显圣回神,子孙出躯玉敕封为大张天云。”
王姓是峨港村人数最多的姓氏
王姓是峨港村人数最多的姓氏,尽管已经记不得入村始祖的名号,但仍在始祖的位置写上红色的“张天”二字,至今已有18代人,持谱者是76岁的第十四世族人王恩松。
王恩松自称不识字,查考起族谱来比较吃力,好在他听长辈讲过家族的故事,而且基本上都能记住。
原来,这一支王姓迁琼先祖共有三人,其中一人定居儋州木棠地区,一人迁居东方板桥一带,其直系始祖最先落户昌江海尾,后来才又迁移到峨港村。
最先的几代,峨港王姓人丁并不兴旺,到第五代仅有6名男丁,其中“王邦治”还是外姓,家谱称其“邦治公乃是任姓,带与将军神入王户”。王邦治的后代现在居住在白石村。
从第六代至第十代,王姓考取功名的人逐渐多起来。家谱记载,王廷瑛是“初开榜庠生”,其儿子安吉是“恩九品”、“武生”,安吉的侄儿士英也是“恩九品”,安吉的孙子登轩为“脩生”,登轩的儿子王之纪是“庠生”。这只是王廷瑛一家5代人读书入仕的情况,其他家庭考取八、九品功名者不胜枚举。
王恩松说,先祖王廷瑛外出读书,取得一定成绩后,回到村里发动族人和村民学习讲官话,即现在当地还在沿用的“军话”,但多数村民觉得官话太难,还是坚持只讲黎话。
那些听了王廷瑛的话而讲官话的家庭,后来则出了不少读书人。
查看王氏家谱,发现进入第十一代,这个家族这一代的男丁竟然多达172人,但是没有后代的人也有35人之多!原来,那时是清代末期,很多家庭要么因为家穷,娶不起老婆,要么去当兵,死在了战场,当然,也有年幼夭亡的。
王家第十一、十二、十三代的读书人也呈锐减之势;第十三至第十五代中,有不少人迁到白石村。
据了解,白石村现有300多户人家,有符、王、蔡、吴等姓氏,多数家庭的先祖迁自峨港村。
文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峨港村黎族家谱引起外界关注,是不久前的事情。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辉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同行提起此事后,今年3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次进村,准备征集一批家谱,作为省博日后展览之用。
当时,峨港村叶春周爽快地将1979年所修,长7米、宽0.77米的“仁寿堂”叶氏宗谱赠予王辉山一行。峨港叶氏迁自广东梅州,原住昌江昌化镇浪炳村,入村始祖叶仲樑是名木匠兼道士,有一年到峨港村做法事时,村民主动提出给他田地耕种,他便举家迁居峨港,至今已繁衍了13代人。
与王氏家谱所言一样,峨港张氏也自称原籍福建,但家谱上一世祖和二世祖的名字均已失传,并未说明来自何方。
王辉山告诉记者,峨港人的家谱最多者未超过20代,他们的先祖不大可能迁自福建、广东等地,而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因此逐渐跟从汉姓,以便民族之间的交流;黎村出现家谱,是黎族“汉化”的佐证。
也有人认为,黎族家谱这一文化现象恰恰说明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有一支符姓就自称是北宋进士符确的后人,之前并不会讲黎话,与黎族杂居,久而久之,黎语美孚方言也就成了母语;又如,一些从昌化江南北两岸迁来的谢、李、何、文、赵、马、邱等姓氏,虽然还会讲母语,但在峨港村则以黎语为通用语。
而此前峨港人的民族身份是“汉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再次进行民族识别和认定时,才更改为“黎族”。
峨港村东边为黎语村落白石村,北边和南边分别是讲军话的汉族村落道隆村和乌烈村,东南边是讲黎语的俄沟村,很久以前,他们就彼此通婚,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始迁祖是女子——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符氏家谱
符家供稿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符氏家谱:始祖是女子峨港村符姓是最早入村定居者,先后有4位不同的祖先,其中最早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带着2个儿子落户峨港。“万寿堂”符氏家谱创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补于1936年,1979年再次增补。在这份家谱的第一代人位置,用红色的小楷写着“始祖婆夫人”,第二代胪列了3个儿子的名字——正禄、正隆和正宏,其中正禄的旁边有4个黑色小字——“住保平村”。据保管家谱的符丕林介绍,当年“婆夫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带着3个儿子,从昌化江上游的白沙金波,顺流下山,经过今昌江十月田镇的保平村时,长子符正禄在那里住了下来;符家在峨港村住了大约百年之后,第四代中有个叫符学先的人,举家搬到附近的白石村居住。在第六代的世系图上,“永卿”“...
· 符氏渡琼始祖符元生
符氏渡琼始祖符元生:中书令奉谕入琼安邦符氏家谱。符元生画像。铜鼓岭下的符元生墓。本版图片由符和积提供文本刊特约撰稿符和积家谱溯源《符氏家谱》首修于宋代,欧阳修作序,众多重匠名流为之题词。符氏从唐末经五代,至宋代名流将相人才辈出。据《符氏家谱》记载,符氏渡琼始祖为唐末奉谕入琼抚黎的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符元生。符元生是继南朝梁、陈时期冼夫人之后,对海南黎峒实行招抚政策的重要历史人物。符元生入琼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政策,转剿为抚,抚定文昌县境。后又驻防铜鼓岭地区,揖击海盗,保境安民,但最终被海盗潜入驻地所害。符氏入琼第一人在海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文昌市铜鼓岭山麓,其南、西、北方向海拔30米以下的缓坡范围内,分布着海南大姓符氏的墓葬群。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的《符氏家谱》记载,墓葬群中有唐、五代,经宋、元,至明初符氏墓葬311座,其中唐、五代18座,宋朝99座,元朝175座,明初19座。...
· 符氏入黔始祖
【符氏家谱源流】符氏入黔始祖一世:子闲公:讳志隐,明永乐十二年自新喻之金田徙黔省之大巴场,住居三年复徙於神州普事之罗溪,为分派之祖。子韩公:讳志阮,精习地理阴阳传家,明永乐十二年自新喻之金田徙黔省之大巴场同居三年,复徙于六井溪符家寨,印盒居焉,配黎氏,葬洋蓝泉坎下,继谯氏葬坎上,公卜葬殷家坝,生三子长观敏、次观政、三观锡。二世:观敏公:子韩公之长子号,衍观明,会魁进士,工部升浙江布政司,生一子逢会。观政公:子韩公之次子卜葬官坟林印盒并排。(其余无考)观锡公:子韩公之三子卜葬官坟林印盒并排。(其他无考)三世:逢会公,观敏公之子,徙居符家寨树林坨,公配晏氏,生一子合明。四世:一揆公,讳合明,任湖广监利县知县,卒於官,离城八十五里卜葬蔡家村庚山甲向,配王氏生二子,长合山、次东山。五世:合山公,一揆公之长子。因父殁於任,自监利县回遂迁思南郭老寨居焉。公殁葬思南虎岩坪,配李氏,葬思南堰武厅背后,生三...
· 史上曾有女性封侯: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侯爵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封侯拜印,是封建时代功成名就的标志,男子汉大丈夫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为之不择手段,已经屡见不鲜。然而,史上有没有女性封侯?如果有,是多少?确切地说,有,但人数不多。小说家言者不算,见诸史册者,拢共不过五六个而已。她们分别是:鲁侯底(疵)氏、阴安侯无名氏、鸣雌亭侯许负、酂侯同、临光侯吕媭、忠贞侯秦良玉。其中除了秦良玉是南明小朝廷朱聿键所封之外,其余均是汉初刘邦、吕后所封。网络配图熟悉汉史的人都知道,刘邦曾经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然而他老婆吕雉却在他死后大封娘家亲族,其中就封了她妹妹吕嬃一个临光侯(见《史记·吕太后本纪》)。这事发生在吕后四年(前184)。吕嬃是舞阳侯樊哙的妻子,脾气不好,常在背后议论别人,得罪了不少功臣宿将,所以吕太后一死,陈平、周勃诛灭诸吕,就把她乱棍打死了,她的儿子樊伉也被殃及池鱼。从时间上算,她是西...
· 符姓部分得姓始祖
公雅。符姓追根溯源,是远古黄帝的后裔。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据《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打败商朝建立周王朝。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在鲁国传位三十多代,至鲁顷公。顷公的孙子公雅任秦国的符玺令,他的子孙便以祖之官名符为姓。因此说符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后代。故符氏后人奉公雅为符姓的得姓始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