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记录:梅州的客家传统节日
梅州民俗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和农事节,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冬至节等。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二十五日“入年架”:锣鼓鞭炮从此日起天天不断,一直响到年宵过后;家家户户大搞卫生,屋里屋外全部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扫屋”;购置新衣新帽新鞋,腌制腊鱼腊肠,制作年糕煎堆甜角,俗称“办年货”。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家家响鞭炮;午餐后洗澡穿新衣,俗传“年三十日不洗澡来年会变牛”;晚餐一般提早,一家汇聚一堂,餐桌上猪肉、鱼肉、鸡肉“三牲”齐备,并有大盆大盆“炒鸡姜酒”,隆重而丰盛,俗谓“团年饭”;临近入夜,家家户户灯烛辉煌,一直亮到子夜过后,谓之“接财神”;夜幕降临,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谓之“点年光”;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多少不等,取“人人有钱”的吉利;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谓之“守岁”;至子时,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谓之“接新年”,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大年初一:大家早起拜年,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同辈之间互相恭贺新禧,说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不争吵,不骂人,不讲粗话,取一年吉利;舞龙队、舞狮队大清早就出动,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并馈赠红包。
年初二和年初四: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妇女们“转妹家”(回娘家)和新女婿上门,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大家喜气洋洋。
年初三:“送穷日”,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动扫帚,初三大清早即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谓之“送穷神”,取一年吉利发财。
年初五:“出年架”,从这天起,春节算基本度过,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开市的开市,各奔前程了。
此外,年初七客家人还要吃七样菜,一般是葱、芹、蒜、芫荽、韭、豆腐、鱼,希望吃了后聪明、勤快、会划算、有缘份、幸福长久、年年富足有余。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丸,取团圆和睦之意;春节前生了男孩的家庭要备“三牲”到祠堂祭祖,希望祖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然后在祠堂前挂上写“丁”字的大红灯笼,以示添了新丁,中午或晚上宴请宗族亲朋,请大家以后对孩子多加照顾,这一俗谓之“上灯”(取灯与丁谐音);晚上,有些村庄或人家举办放焰火、烧烟架、舞狮头、舞龙灯等活动,男女老少围着观看,非常热闹。
天穿节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节。传说女娲于此日开始补天。妇女们此日不下田劳作,在家中煎用糯米做的又香又韧的年糕或蒸煎堆,煎好后在年糕或煎堆上插上针线,说是帮女娲补天。苏轼诗:“一枚煎饼补天穿。”
观音诞
佛教传说阴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生的日子,信仰佛教的人在这一天食斋,并在祠堂或家里点上香烛和摆上糖果、糕饼、水果、面条等斋盘敬奉观音,欢度观音诞。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为清明节。客家人于清明节前后三天的上午为上坟扫墓时间。到墓冢后,清除墓场杂草,在坟堂摆上“三牲”等供品,把用雄鸡血涂抹过的草纸挂在坟头上,在坟场周围按一定的距离摆放草纸(俗谓扫墓为“挂纸”,即指此而言),在墓侧后土神位上依照“男左女右”的规矩供一份三牲。安排妥当后,按辈分排好拜祭,先拜祖宗再拜后土,俗谓“先正穴再后土”。拜祭后,焚烧纸宝,燃放鞭炮,然后辞坟。清明日,不少人家门上插艾草、茅草或桃枝,谓以之驱邪。还要吃用苎叶、艾叶、鸡屎藤、狗贴耳等,用开水浸泡后捣碎,拌上糯米粉或面粉,再加上红糖蒸熟而成的香韧可口的“清明粄”。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不少人家在大门上贴钟馗像,或把桃枝、艾枝、菖蒲、葛藤挂在门上,谓之挂青,传说可驱鬼避邪;祭祖、敬天神和龙神;喝雄黄酒;用苏叶、秣草或用“挂青”的草、树枝煮水洗澡,传说可消灾祛病;裹粽子,祭屈原;近梅江的村庄还举办龙舟比赛,其时,江面挂红旗,扎彩楼,沿江两岸围观者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客家妇女正午时多采艾。艾,多年生草本植物,作药用,可治妇女经血不调、痛经、胎漏下血等症,端午日正午采艾。不惟入药,还寓祛除不祥之意。此外,初六日,妇女多“转妹家”,亲戚朋友之间也多互相拜访。
天贶节
阴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俗谓“伯公(土地神)生日”。这时早稻已登场,人们用新米蒸糕粄敬山神、土地、社官、公王等土地神明,祈祷丰收。
乞巧节
阴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姑娘姐妹们清早起来洒扫庭院或禾坪,傍晚在那里摆上八仙桌,桌上列七色花卉和瓜果糕饼,晚上围坐一起一边唱歌一边引线穿针,礼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赐给她们聪明智慧和美满良缘。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相传原为佛教节日,“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不忍母亲在地狱受倒悬之苦,求佛相救,释迦牟尼要目莲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之食,斋供十方诸佛,借佛恩光使母亲解脱。佛教徒于是借此兴起了这个节日。客家地区超度亡灵的“打莲池”,相传即是由目莲救母演化而来。解放后,此一佛教节日演化为过“七月半”,家家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亲友之间互相走动,痛痛快快地聚会吃喝一番。
灶君节
阴历八月初二是灶君生日、阴历十二月二十日是灶君上天日,客家人传说灶君掌控一家人的饮食与生死祸福,每年腊月二十日他都会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各人平日的善恶功过,玉帝则据其所奏降下祸福旨意。故大家对灶神爷不敢懈怠,在他的生日和上天日,在灶头上摆上美酒和“三牲”,恭敬地为他祝寿或壮行,希望灶神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几句好话。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家家户户煎芋丸、做月饼庆团圆;晚上在庭院、阳台、门坪摆茶桌,放上花生、糖果、糕饼、柚、桔、柑、橙“接月华”,一家人高兴地坐在一起赏月。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秋高气爽,适于登高和放风筝,风景名胜地方人流熙熙攘攘;天空中五花八门的风筝争奇斗胜。
冬至节
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的冬至为冬至节。客家人冬至前后喜欢吃羊肉煮酒,俗称“冬至羊夏至狗”,认为此时吃羊肉煮酒对身体大有补益。酿冬至酒,认为冬至水味醇厚,酿酒可以藏久,所酿之酒往往藏之数年,贵客来时方取出款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