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二十四史有哪些

2016-10-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9
转发:0
评论:0
二十四史有哪些,二十四史,又称正史,专指记载历代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以下就二十四史的名称和注本
二十四史,又称正史,专指记载历代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以下就二十四史的名称和注本给大家作一简要的介绍。
1、司马迁:<史记>,西汉
注意1:<史记>从传说的五帝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汉武帝,包含夏商周秦汉数代;又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例,故称纪传体。因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注意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来改称<太史公记>,遂简称为<史记>。以故,司马迁又被成为太史公、史迁。美国有位学者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取为"史景迁",就是景仰司马迁之意。
注意3:对<史记>注释的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引>,俗称"三家注"。其中司马贞鉴于<史记>从五帝时期写起遂补了<三皇本纪>,三皇五帝的古史观就为后人误信,直到顾颉刚发起古史辨才把它戳破。
注意4:除"三家注"外,日本人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集注释之大成,后水泽利忠在此基础上作了校补。随着先秦简帛的出土,陈直又利用考古资料作成<史记新证>,为近年来注解的最高成就。
2、班固:<汉书>,东汉
注意1:<汉书>写西汉一代,故称断代史。在西汉之前的秦朝历史虽然<史记>中写了,但是没有断代的秦史。为了弥补秦代没有断代史的遗憾,近代学者马非百用其毕生之力作<秦集史>,惜其未成。
注意2:<史记>和<汉书>分别创造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体例。此后正史,凡是断代史书皆名"某书",通史则称"某史"。
注意3:由于<史记>写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写西汉一代,故而两书在西汉前期的部分重合。班固对重合部分增了史料、删改文字。对此,后世史家褒贬不一,郑樵骂班固是猪,刘知几则说司马迁自乱体例。
注意4:对<汉书>的注,有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把各家的说法罗列一块,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颜之推就是写<颜氏家训>那个人。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则是集注释之大成。其后杨树达作<汉书窥管>,陈直用考古资料作<汉书新证>都是重要必读的参考书。
注意5:<汉书>为了与书名<汉书>相区别,改<史记>的"书"为"志",其中艺文志、地理志都是首创,价值很大。
3、范晔:<后汉书>,南朝刘宋。
注意1:<后汉书>写东汉一代,接着<汉书>。但历史上接替西汉的王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所以,新朝没有单独的断代史,而它唯一的皇帝王莽,则写在了<汉书>中。因此饶宗颐写<新莽职官考>、谭其骧写<新莽职方考>都是对新莽政权无专史的补作。
注意2:<后汉书>写于南朝刘宋时期,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写东汉历史了,自范晔书出,其他版本皆废,此书后来居上。今年所能找到的都是辑本,周天游据此写成<八家后汉书辑注>,可作参考。
注意3:由于范晔写完<后汉书>本纪、列传就被宋文帝杀害,所以没来得及作表志,后人就用司马彪<续汉书>的志补范晔的不足。所以今本<后汉书>实为两本书合成。
注意4:对范书作注的有李贤,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对<续汉书>志作注的是刘昫;清代乾嘉学派大家惠栋作补注;王先谦作<后汉书集解>,为最佳注本。
注意5:<史记>把吕后入本纪,其余皇后入外戚传,<汉书>因之,<后汉书>则改外戚传为皇后纪,此外又增加7种类传,除党锢、方术特殊外,文苑、独行、宦者、逸民和列女传都为后来史家继承。
注意6:<后汉书>无表。从此开始,直到<新唐书>,各代史书均无表。
4、陈寿:<三国志>,西晋
注意1:<三国志>其实是三本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吴书>。三本书到宋朝才合刻在一起。所以,仍然符合断代史叫书的原则。其中<蜀书>写刘备政权,刘备政权的正式国号应该是汉,这里称蜀只是习称。
注意2:<三国志>虽名为志,其实没有志。只有本纪和列传。对于蜀吴君主虽然名为传,其实仍按年记事,实际上仍是本纪。
注意3:<三国志>从汉末写起,因此与<后汉书>有重合处,可并看。
注意4:由于<三国志>简略,所以南朝的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就是前面提到的裴骃的爸爸。裴松之的注收纳了大量的史料,但取舍不精。很多戏剧化的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写到小说里。清末卢弼仿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作成<三国志集解>,为集旧说大成的巨著,吴金华又在此基础上写成<三国志校诂>。
以上合称"前四史"。
5、房玄龄:<晋书>,唐
注意1:按照时代顺序,<晋书>紧接<三国志>,以成书年代说,<晋书>的修撰却远在南北朝各史书之后。在唐朝修晋书时,有十八家关于晋代的史书,其中只有臧荣绪<晋书>叙述完整。唐以此为底本参考其他诸书编纂成<晋书>。此书原称<新晋书>,后以臧氏书失传而省称为<晋书>。
注意2:<晋书>包括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晋书>虽载十六国事,但把十六国君主放入载记。由于西凉、前凉奉晋朝正朔,故把此二国事入列传,载记只有14国。
注意3:<晋书>本纪中的宣帝纪、景帝纪、文帝纪,其实是晋武帝追封的,生前天并无帝号。
注意4:二十四史自<晋书>以后,大多是官修,与前四史出自私人不同。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隔代修史,官修史书与宰相监修史书成了定制。<晋书>虽提名为房玄龄,其实成于众手。
注意5:对<晋书>的注释,以清代吴士鉴<晋书斟注>最佳。
6、沈约:<宋书>,南朝梁
注意1:南北朝共有8个朝代,南朝为宋齐梁陈,北朝为魏齐周隋。这8个朝代中除<宋书>、<南齐书>、<魏书>外,其余5部史书都为唐代官修。
注意3:<宋书>在体例上创造了恩幸传,记载非士族的寒人。又创造索虏传,记北魏事迹,多是道听途说和谩骂。
7、萧子显:<南齐书>,南朝梁
注意1:本书原名<齐书>,后世因与<北齐书>区别才加"南"字。
注意2: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这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的史书。
8、姚思廉:<梁书>,唐
9、姚思廉:<陈书>,唐
注意1:从<梁书>到<隋书>都是唐朝所修,都无单独的志。而是统一修成<五代史志>和附于<隋书>。五代是指梁、陈、周、北齐、隋。
注意2:<陈书>是二十四中最小的一部,只有36卷。
注意3:此二书为姚思廉在其父姚察的旧稿上补作而成。二十四史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司马迁接续其父司马谈写<史记>,班固接续其父班彪写<汉书>,李延寿接续其父李大年作<南、北史>。
10,魏收:<魏书>,北齐
注意1:本书起自386年,讫于556年西魏禅让于北周。同样叙述十六国史事。可与<晋书>同看。
注意2:由于<宋书>有索虏传,所以本书列岛夷传回击。
注意3:自<后汉书>列后妃纪,以下诸书均无外戚传。本书重立外戚传,并记载后妃家族的男子,此为前史所未有。
11、李百药:<北齐书>,唐
12、令狐德棻:<周书>,唐
注意:<北齐书>叙事从534年到577年包括东魏的历史。<周书>同样包括西魏历史。就其实质言,实为一代。
13、魏征:<隋书>,唐
注意:<隋书>的志其实包含五代,前面已说过。在唐代官修的史书中,以这部评价最高。关于隋书的研究,岑仲勉<隋书求是>可看。
14、李延寿,<南史>,唐
15、李延寿,<北史>,唐
注意1:此二书虽名为私撰,实与官修相差无几。此二书打通朝代,以历史时期为断限,故文笔简练,前后一贯。作者把隋朝算入北史。
注意2:<南史>和<北史>都只有纪传而无表志。清代周嘉猷作<南北史表>来弥补其缺憾。关于注释有清初李清的<南北史合注>。
注意3:在二十四史中记载魏晋南北朝的史书有11部,几乎占了一半。对此期史书总体注解的,以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最佳。
16、刘  昫,<旧唐书>,后晋
17、欧阳修,<新唐书>,北宋
注意1:此二书都定名为<唐书>,世人为区别起见而加以新、旧字样。自<新唐书>行世,旧书读者日少,明代始得宋版翻刻,即闻人本。清代学者又作<旧唐书校勘记>、辑<旧唐书轶文>,作了重要的工作。
注意2:<旧唐书>的价值在于保存唐代第一手资料。但唐代后期内容疏漏。<新唐书>的价值在体例上恢复了纪传表志。以后史书除了<新、旧五代史>没有表外,都遵循纪传表志的体例。但以文学家修史,过于重视文学形式而对内容多加修改,所谓"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注意3:清代沈炳震撰<新旧唐书合钞>,取长补短,纪传以旧书为主,表志则多用新书,可看。对二书的详细比较可看黄永年<唐史史料学>。
18、薛居证,<旧五代史>,北宋
19、欧阳修,<新五代史>,北宋
注意1:<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也称<五代书>,其体例仿<三国志>,各自为书,符合断代史称书的习惯。于十国时事,奉五代正朔的列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金朝时,下诏止用<旧五代史>,今天见到的<旧五代史>是清朝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这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不是原书的史书。关于辑本的情况,可看陈垣<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注意2:<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这是唐代设馆修史以来唯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本书在体例上学<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在笔法上学<春秋>,又用"呜呼"代替以前史书的"论曰"、"赞曰",所以有人戏称为呜呼史。
注意3:对于<新五代史>的错误,北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批评,之前他还写了<新唐书纠谬>批评欧阳修。清代吴兰庭又作<五代史纂误补>继续批评。欧阳修担心后人看不懂<新五代史>的微言大义,就让门人徐无党写了<新五代史注>,也有学者怀疑是他自己写的。清代彭元瑞等撰<五代史记补注>,以欧史为主,遍采<旧五代史>等书的史实附记于下,把五代时期的史料聚在一起,很方便。
宋代人认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不如新的好,把除此二书外的正史,称为十七史。清代王鸣盛写<十七史商榷>虽沿用十七史之名,但包括<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实际是十九本正史。
20、脱脱,<宋史>,元
21、脱脱,<辽史>,元
22、脱脱,<金史>,元
注意1:这三本正史是元朝末年修成的,拖了这么久主要是不知道用<三国志>的体例各自为书,还是用<晋书>的体例,还是用<南、北史>的体例,最后是各自纪年来写,但不名为书,而名为史,可算是折衷的选择。但从此开始断代史称书,通史称史的原则被破坏。以后断代史都称史了。
注意2:<宋史>共496卷是二十四史中部头最大的正史。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保存了很多史料,修<宋史>的困难不是史料而是如何组织,元代官修的<宋史>的缺点就是组织的不好。钱大昕批评<宋史>有四大缺点:1南渡诸传不备;2一人重复列传;3编次前后失实;4褒贬不可信。由于有以上诸多缺点,便陆续有人重修宋史。其中以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最佳。该书以宋为正统,将宋辽金三史合为一书,用了二十年时间写成。
注意2:<辽史>可以说是二十四史中错误最多的正史。以故清代厉鄂撰<辽史拾遗>,杨复吉接着作<辽史拾遗补>,冯家昇作<辽史证误三种>,傅乐成作<辽史丛考>均为校补辽史的重要著作。另有魏良弢<西辽史纲>为研究辽代灭亡后西迁的重要著作。
注意3:<金史>修的比辽史好一些,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和<金源札记>,近代有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都是校补<金史>的重要著作,当今研究辽金史成就最大的是刘浦江,有<辽金史论>和<松漠之间>两本论文集,可惜死了。
注意4:西夏没有专史,而是在<辽史>中写西夏传。关于西夏历史,可以看<西夏史稿>。
23、宋濂,<元史>,明
注意1:<元史>修的不好,不断有人主张重修,清末洪均利用出使俄、德等国的机会,见到流传于西方各国的蒙古史书,据之撰成<元史译文证补>,其后柯绍忞又参考各种文献写成<新元史>,民国将其列为正史。
注意2:鉴于不懂外文的不足,民国时期选了姚从吾、邵循正、韩儒林、翁独健四人去国外学习,这四人成了我国研究元史的奠基人,今天研究元史的人多是他们的学生,这个以后详谈。
以上除去<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为明代人所称的二十一史。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是指此二十一史加上<旧唐书>,因为当时撰写时<旧五代史>尚未辑出刊行,<明史>因为时代近没有阑入。
24、张廷玉,<明史>,清
注意1:<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时间最长的史书,前后将近一百年。其优点可与前四史媲美。其缺点是隐瞒满清祖先臣服于明朝的事实,直到孟森写<明元清系通纪>才把清朝开国前的史事考证清楚。
注意2:关于<明史>的研究,以黄云眉<明史考证>最详密。关于南明史的研究,以钱海岳<南明史>资料最详细,顾诚的<南明史>考证最精。
以上史书,乾隆时期定名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之称起于此时。
后来民国有把<新元史>列为正史,遂有二十五史之称。开明书店据此汇集了各种补充正史的著作,提名为<二十五史补编>。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是把新旧<唐书>合为一史,新旧<五代史>合为一史,这样从<史记>到<明史>就只算"廿二史",实际包含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与<廿二史考异>还有<十七史商榷>并称为乾嘉三大考证名著,为研读二十四史者首选的参考书。
25、赵尔撰,<清史稿>,民国
注意1:这本书不是正史,没修完,所以称为"稿",近年戴逸等人主持修新清史,不知道修没修完。如果把它也算上,就是二十六史。
关于二十四史的版本,就目录学的角度看百衲本最佳,就研究的角度看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最佳,就普通读者的阅读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
·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些史书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历史学家撰写的而被封建朝廷列入正史的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三国时期,当时社会上就已有了“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之说。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成,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代史”之说。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形成了“十七史”之说。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上先前的各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由...
·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现在有读《二十四史》的必要吗?
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此诗写于苏轼刚被发配儋州之时,心情郁闷,夜里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回到童年,被父亲逼着读《春秋》。《春秋》何等微言大义,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父亲给的要求,是通读一遍,结果苏轼哼哼唧唧,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难怪吓得差点心肌梗塞。如果那时候有知乎,大概苏轼也会发个和题主一样的问题,抱怨《春秋》这么呆板乏味的书,该怎么读下去才好。时过境迁,几十年后,又有一个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出现了。这个人叫王庠,字周...
· 中国二十四史
①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史《汉书》120卷(汉·班固)《后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三国志》65卷(晋·陈寿)《晋书》130卷(唐·房玄龄等)《宋书》100卷(南朝梁·沈约)《南齐书》59卷(南朝梁·萧子显)《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唐·姚思)《魏书》114卷(北齐·魏收)《北齐书》50卷(...
· 解密:二十四史中的《元史》记述了哪些具体内容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像蒙古建国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时《元朝秘史》尚未译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纪就只各有一卷。《元史》的志书,对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而今,《大元一统志》等书已经散佚,《元史》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