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500余年历史广东最大郝氏古宗祠
车陂村之北,中山大道旁,有一座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祠堂——郝氏宗祠。在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都市中,它如同一位居于闹市而闲适自得的君子,诉说着岁月的更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车陂郝氏宗祠是广东省最大的郝氏祠堂,也是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三间两廊,青砖绿瓦,郝氏祠堂不仅记录着郝氏宗族史,更是宝贵的车陂文化符号。跟随郝氏后人郝善楚的脚步,我们迈入祠堂,开启了属于车陂郝氏辉煌的历史画卷……
500年前:学士题字彰显辉煌历史
500年后:精雕细作重现祠堂原貌
2010年,为了让道BRT,郝氏宗祠北移10米后按原貌重建。坚持修旧如旧的郝氏后人,不仅翻新了建筑,更还原了历史。
▲郝氏宗祠建于明弘治年间,已有五百余年历史。
初入眼帘的“郝氏宗祠”石匾,苍劲有力的字体出自南海县历史上的首位内阁大学士,官拜武英殿大学士的方献夫之手。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冲刷,石匾眷守着郝氏家族,见证着一代代族人的成长。据郝氏后人郝善楚介绍,祠堂前的四个石柱乃明朝古物,柱上石雕虽然有些纹路不清,但其精美程度仍令人慨叹。
▲中堂的石柱是明朝古物。
推开高大厚重的黄花梨实木门,步入前堂,一片绿砖碧瓦的古朴世界尽在眼前。由前堂入中堂需登石阶,两面石鼓相对而立。据郝善楚介绍,石鼓和其中一块石阶皆为原祠堂遗迹,部分石柱虽为新修也尽量还原本来的雕刻图案。
▲重修过程中,部分石柱虽为新修也尽量还原本来的雕刻图案。
来到中堂,花梨、酸枝等名贵木料雕刻的金字对联高悬于石柱,龙凤呈祥与梅菊竹兰的图案镌刻于门上,鎏金溢彩的广彩砖雕福禄寿妆点了屋檐。历史的余韵在石柱上刻下道道沧桑,怀宗念祖的郝氏族人又赋予了它新的生机。
“郝隆晒书”:载入史册的郝氏典故
“中堂堂名‘曝书堂’的‘曝’是目字旁,虽然在字典里查不到这个字,但绝不能写成日字旁。这不仅源于传统规矩,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郝善楚说道。在郝氏后人中,祠堂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一段“古”(即故事),都承载宗族的历史荣耀。但在众多典故中,最为世人传颂的当属“郝隆晒书”,当地人也称“储书晒腹”。
▲“曝书堂”得名于“郝隆晒书”的经典历史故事。
郝隆是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他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博学多才。无奈壮志难酬,不受重用,于是辞官回乡隐居。
按照当地风俗,每逢七月七日,每家每户都要曝晒衣物,驱除衣物内的潮气和蛀虫。郝隆见有钱人家晒出了许多绫罗绸缎,顿生与其比试的念头。
于是,在正午烈日当头时,他从家中搬出竹榻放在庭中,仰卧在榻上,解开自己的上衣,袒胸露腹,在烈日之下曝晒。那位有钱的邻居见状大为奇怪,便上前询问。郝隆傲然回答:“你晒你家中的衣帛,我晒我肚子里的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