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

2016-10-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18
转发:0
评论:0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 现在纳雍县(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老毕纳路、雍熙镇与勺窝乡接壤处的勺窝乡糯谷租
 现在纳雍县(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老毕纳路、雍熙镇与勺窝乡接壤处的勺窝乡糯谷租村,有1千户左右卢氏人家,乾隆年间卢氏家族在此地开办一所学校,至今延续了两百多年。至民国时期,该学校出了一个举人、一个贡生、一个儒生、一个廪生、四个庠生。其中举人卢思矩还于清朝同治年间在“平远府黄平学院做正堂兼理事”(其家谱上如是记载,笔者没有查到“平远府黄平学院”,卢氏家族第四次谱书编撰者卢洪礼解说是在现在的贵州黄平县做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或者县长。卢思矩此人《大定县志·乡贤录》有记载。)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
卢家寨远景
  10亩田的“战争”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卢氏族第六代祖卢金朝向大定加一甲土司安世俊买得嘉禾里(也叫“糯谷租”,因为地租是收糯谷而得名。)的10亩田,名叫灭贼田。
  卢金朝带着家人种植一年,因山林深,野兽逼人,就把家人带回老家织金县茶店乡居住。在茶店居住20多年后,卢金朝的儿子卢永鹏与卢永瓒长大,回糯谷租居住。此时他们的灭贼田已被当地人霸占。卢永鹏与卢永瓒两兄弟实在抢不回土地,于是跑回茶店把比较近的家门卢氏第八代祖卢文俊等十多家叫来帮助抢田。
  首先进行武斗,然后进行文斗。本地人请来一个湖广武师高老五与卢氏家族在糯谷租郝家坡进行群斗,把武师打死,丢在一个箐林中,现在那个箐林叫湖广箐。武斗结束,当地人把官司打到大定府,卢家应诉。卢氏家族懂文化的人多,卢文俊又懂些清朝法律,最终打赢官司,抢回灭贼田,扎根下来。
  卢氏家族与当地人进行文武斗,把土地抢回来后,就偃武修文,创业开基,在糯谷租老寨田建设学校。后来在糯谷租木空坡不远处修建了卢氏祠堂后,把学校搬到了木空坡。
  卢文俊文:“里号嘉禾,原子孙勃勃蓬蓬,也是里中嘉禾秀;租名糯谷,期姓字芬芬苾苾,亦为租内糯谷香。”卢氏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卢氏家族在学校里就读,不收学钱学米,他姓在学校里就读,要收学钱学米。于是助推了卢氏家族人才辈出。——“以致于族中屡有泮池者矣。”(卢氏族谱言。“泮池”古代官学的标志。)
  创办卢氏学校的卢氏族人卢文俊,康熙庚子年生(1720年),庠生——相当于清朝时的秀才。从卢氏学校走出来并在卢氏学校教过书的人,依时间次序有:庠生卢秉钟、卢秉军;贡生卢宗濂;庠生卢会权;儒生卢会薰(清朝没有儒生学历,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廪生卢会楷;举人卢思矩……民国时期卢洪礼之父卢进祉有秀才的水平。
  卢氏学校,起初只有卢氏族人在里教书,后来也有他姓族人在卢氏学校教书。同治年间,老鸦仲郝家寨(现在雍熙镇良峰)廪生郝履祥就曾在里教书。
 
     卢思矩,又名卢会模、卢范亭、卢铁奄,生于1819年,同治丁卯补行戊午两科得中(1867年),第二十七名举人,文魁,特受贵州省平远府黄平学院做了正堂兼理事,是卢氏谱书第二位编撰人。
  据卢洪礼说,卢思矩中举人时,得到同治皇帝赐牌位:“皇亲待赠文明郎。”在解放后,四清时期保存牌位的卢绍廷怕被查出来受罚,悄悄毁了。
  据卢氏族人说,卢思矩小时候读书时很认真,通常书不离手,眼不离文,过年吃糍粑由于看书太认真,拿了糍粑蘸了墨渍吃,弄得满嘴是墨渍,还浑然不知;上学时,走路上学抱着书看,却不知路边田地里种植的是什么时节的作物。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
        卢思矩到黄平学院做正堂兼理事一些日子,一日其他官员都来家里玩。闲聊中,有的官员却突然来了特别的兴致,要看他的内人(妻子)郭氏长什么模样。卢思矩与郭氏都是穿青人,穿青人不学汉人时兴裹小脚,所以郭氏是大脚掌。其他官员看了郭氏后,就感叹说:“正堂大人官到是个好官,可惜是个大脚板官。”后来卢思矩迫于压力,把郭氏与几个女儿送回老家糯谷租居住,在黄平取了汉族女人毛氏。毛氏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儿。吃满月酒时,其他官员都来道贺。酒过三杯,卢思矩突然满眼疑惑地对官员们说:“说来怪了,我家出了天大的怪事,毛氏生的女儿是大脚板岔岔的。”
        聪明的官员没有搭卢思矩的话,知道他是在挖苦他们汉族裹小脚。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的官员却认真对卢思矩说:“正堂大人,女人的莲花小脚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长到七八岁时用长布裹出来的。”
        这时卢思矩却突然深深懊悔起来:“哪知道是这样,要知道是这样,我还不如留着我的郭氏。”
        卢思矩的话说完后,一时没有醒悟的官员也都醒悟了,因此由于性格太直爽,说话太尖酸,卢思矩与其他官员接下了“毒”。
        1882年卢思矩在黄平被人毒死,当时他的儿子卢进焘还没有出世。各个行政单位抬着卢思矩的棺材,一路接力翻山越岭接送,七天七夜终于送到老家糯谷租埋葬。其坟墓在纳雍大草坝(纳雍林场)。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南征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此穿青人与汉族在宗亲关系上也属于一脉相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
贵州有个卢氏家族,历代都重视教育现在纳雍县(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老毕纳路、雍熙镇与勺窝乡接壤处的勺窝乡糯谷租村,有1千户左右卢氏人家,乾隆年间卢氏家族在此地开办一所学校,至今延续了两百多年。至民国时期,该学校出了一个举人、一个贡生、一个儒生、一个廪生、四个庠生。其中举人卢思矩还于清朝同治年间在“平远府黄平学院做正堂兼理事”(其家谱上如是记载,笔者没有查到“平远府黄平学院”,卢氏家族第四次谱书编撰者卢洪礼解说是在现在的贵州黄平县做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或者县长。卢思矩此人《大定县志・乡贤录》有记载。)10亩田的“战争”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卢氏族第六代祖卢金朝向大定加一甲土司安世俊买得嘉禾里(也叫“糯谷租”,因为地租是收糯谷而得名。)的10亩田,名叫灭贼田。卢金朝带着家人种植一年,因山林深,野兽逼人,就把家人带回老家织金县茶店乡居住。在茶店居住20多年后,卢金朝的儿子卢永鹏与卢...
· 重视教育才能人才辈出,你看看咱们蔡氏家族
一个结论,文化基因的培植才是维系一个家族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生活在天地之中,无不感受天地之气。文化基因的培育就在于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心平气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位于福建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全村人蔡姓,是个血缘村落。村的始祖蔡长是北宋名臣、书法家、祖籍仙游县的端明殿学士蔡襄的第九世孙。南宋中后期朝廷偏安东南时,为避战乱,他带着族人从莆田迁徙到此安居,迄今近800年。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明清两代经科举中进士者有3人,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南宋,时修建的房子早已消失在岁月深处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古建筑群皆为明末清初建筑。原本有100多座,因年久失修现存不到80座,曾经华丽一时,如今的残墙断壁,印证着历史的无情风霜,2002年被评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你看完上述介绍,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从风水环境解读蔡氏家族成功的原因。桂峰在古时称为桂...
· 荣德生重视教育,一生办学
1904年,荣德生30岁,在家乡倡议并发起捐款,开办新式小学堂“将原有私塾改为公益小学,筹集经费,是为创设学校之始”。以后,随着事业的发展,办学热情越来越高。具体发展过程,可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从1906年至1918年,先后创办四年制的公益初等小学和竞化初等女子小学各四所,二年制的公益高等小学和竟化高等女子小学各一所。“公益小学和竞化女子小学,不仅在无锡地区被公认为私立小学的模范,而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也颇负盛名。”2.从1919年至1937年,荣德生相继开办公益工商中学,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和公益初级中学。办学经费,都由荣德生承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都是工商中学的学生。3.抗战时期,所创办的学校同企业一样,亦遭严重破坏,但在这一时期,是荣德生由举办中小学普通教育转向举办高等专科性教育的过渡阶段。1938年6月,筹办中国纺织染工程补习学校,1940年,又以申新九厂的名义,开办中...
· 有关贵州卢氏源流研究的几点思考
有关贵州卢氏源流研究的几点思考贵州卢氏是中华卢氏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来源时期,多数处于民族矛盾突出,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时期.所以分支又杂又乱,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仅凭自己手头上掌握的片面族谱资料,就单纯片面地替人家做区别,下定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就明清官迁移民的特性来看,很多族谱或口传的祖先来处,基本都是官方为了方便移民集中的水运码头或陆路通道附近,比如湖北麻城的孝感乡、江西庐陵的大桥头、小桥尾、鹅掌丘......等等,都和水路或陆路大通道脱不了关系,所以集中于这一区域的官迁移民来自四面八方的可能性很大。以江西为例,集中在庐陵府(今吉安市)附近的移民,个人意见应该还是围绕赣江中段流域或茶盐古道附近居民为主做考量,因为往南有赣、珠江水道的起点------梅岭古驿道,【通过这个方向入黔的,应该首先考虑吉安以南地区居民的可能性(含南迁的客家人)。】往北有鄱阳湖--...
· 龙溪都华清卢氏寻根
本人是惠来华清人氏,因本村宗族逐渐出现忘古现象,尚不明确本宗祠是来自那里?现寻求向社会各位卢氏宗亲共同探讨。华清(下涌)分为四个片:一二三片为大祖祠。四片为二宗祠。本人是东耕公派下子孙是大祖祠。听乡里老辈人讲我们是从碣石大塘来的,也有说四片是从大塘的,在一百多年前,我祖上有人商议,同四片人一起去大塘认祖,可没等你一起去,人家自己跑去认了,结果现在变成四片就是从大塘来的了。现在不知道祖上是那迁来的。我东耕公来华清创基业时候应该在明朝成化末年,卒于明嘉靖年间,来时已是多居姓村,逐渐形成今全为卢姓,东耕公派下子孙现已有二万有余了。听说来时带阿妈一起来,墓不详。但据我知的,乡里有“月地妈”一墓,不知是谁的,无人承认,碑上写着卢氏始祖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