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族谱里记录着,明末潮州贤臣卢天潢与黄奇遇
卢氏族谱里记录着,明末潮州贤臣卢天潢与黄奇遇,黄奇遇(1599-1667),字亨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生于潮州府揭阳县
黄奇遇(1599-1667),字亨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生于潮州府揭阳县广美(今属揭阳市榕城区),1628年(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曾任固安县令、翰林院编修,清入关后,任南明永历朝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礼部和兵部尚书。晚年回乡终老,逝于揭阳。黄奇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明清更迭时,辅助南明抗清,后告老回乡。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名列潮州“后七贤”。 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还有一些散处于民间的诗联遗墨。)
陆丰碣石卢氏肇禋堂“卢氏族谱赞”碑记
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丁产之盛,甲诸郡矣。 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详覆学纯君前序。
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 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肝胆相许已久。 比辛卯春, 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促膝欷歔时艰之下,乃出其《族谱》與予视之:支系条列井井,群宗公之须眉若掀若动。余不觉越席而言:"鸿儒硕抱之英,遭时则以业达其道, 轰轰烈烈,功勒旂常,名垂竹帛”。苟非其遇,捲而怀之:或悲愤流连,或感慨兴歌,则一丘一壑,犹欲以言而见其志。
矧家乘动关全宗,横天塞地,事至重乎。阅代二十有一,阅年五百余纪,风雨晦明,逊志考叙,分其世数,迭为次第,终而复始。此无他,繇罔极而广致,神明交之,忾然如闻其声,愀然如见其人,著之言斯言矣, 著之象斯象矣。
孝友因心,虽曰天性,然未必人人能而为之, 敢而为之,兹何幸得此於余友学纯君哉!聿念尔祖,昭垂来兹,是谱足不朽矣。施於有政,是亦为政,敦睦九族,协和万邦。即所云:“烈烈轰轰,旂常勒功,竹帛垂名“者,又奚让焉。
石桥人土风淳, 卢姓多君子。余今日盖因其慈孝,而知天将兴之: 祚胤永锡,厥後之昌炽蕃衍,固未艾也。 敬出弁言,以示於谱末。
一一一时岁次丙申,原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便宜行事、兼翰林院学士、詹事府正詹、掌府事、经筵进讲、通家眷弟黄奇遇顿首拜撰
一世祖卢天潢公(官至中散大夫)
相关人物:
卢天潢(1084-1160),享寿七十七岁,原籍福建莆田人。
天潢公二十七岁成进士,后任循州刺史(惠州),官至中散大夫。晚年择居碣石,是最早来碣石创基的三大姓氏始祖之一,其后裔分布海内外各地,共计数十万人。
卢百炼(1592-1665),讳锻,字学纯,广东陆丰大塘人。他少年好学,勤习《春秋》,负才济世。进海丰县学时,三批名列前茅,三十五岁补廪。崇祯七年(1634),当地土匪刘香勾结倭寇围攻碣石城。卢百炼大义捐款,出租赈济孤寒,与碣石人民协力御敌,终使香寇五攻不克,败走而逃,后人颂其德在碣石建祠祀之。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公元1661年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在缅甸蒙难,队伍被迫疏散。卢百炼潜伏山林,辗转回乡,继续进行抗清复明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卢氏族谱里记录着,明末潮州贤臣卢天潢与黄奇遇
卢氏族谱里记录着,明末潮州贤臣卢天潢与黄奇遇黄奇遇(1599-1667),字亨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生于潮州府揭阳县广美(今属揭阳市榕城区),1628年(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曾任固安县令、翰林院编修,清入关后,任南明永历朝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礼部和兵部尚书。晚年回乡终老,逝于揭阳。黄奇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明清更迭时,辅助南明抗清,后告老回乡。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名列潮州“后七贤”。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还有一些散处于民间的诗联遗墨。)卢故望族,其先莆阳人。发祥卫公,肇基中散,冠盖人文,丁产之盛,甲诸郡矣。建炎洪武《年谱》,房分三,或更四,详覆学纯君前序。学纯君,予莫逆友也。其为人择地而蹈,言语必信,曩遇余在行间,旦夕过从,肝胆相许已久。比辛卯春,航海仝归,宿其家旬余。促膝欷[时...
· 卢氏源流话族谱
据史书记载,我卢氏之来源,是出自姜姓齐国。自西周初太公望,因太公望为周朝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国,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个重要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意发展经济,在政治文化上,既不像鲁国拘束于彻底之宗法制,又不像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居”,而是顺应其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沈多智之天性和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双结合,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于成为大国争覇斗争中第一个覇主,一个名副其实之泱泱大国。(按由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三七九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悠长历史。)太公第十一代孙高傒,在周朝身历数朝元老,世袭上卿之职,是齐国重臣,素有才望,人共信服。因拥立齐桓公而受封于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八代孙子是文公吕赤,有子名高,公子高之孙子吕傒,以王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傒,字敬仲,号祖望,(约于...
· 族谱里记录着上杭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族谱,由于它记载着本宗族的世系源流、郡望堂号、繁衍播迁、人口兴替、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等宗族史和地方史的资料,因而和国家编的正史、省地县编的地方史一起,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提高,特别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纷纷回乡探亲祭祖,形成了一股寻根热。在一片寻根热中,上杭“瓦子街”,成了外迁乡亲寻找的“主角”,也成了上杭城乡普遍关注的问题。族谱,唤起了上杭人民的“瓦子街”记忆外迁乡亲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或者上祖口口相传的遗言,纷纷来人、来电、来函,要上杭有关方面帮助他们寻找祖居地——瓦子街、瓦子巷、瓦子坪、瓦子堡、瓦子乡,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却被遗忘了。查遍上杭现存史书,包括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同治年间、民国丘荷公主编和1993年新编的六部《上杭县志》和上杭地名办于1980年编的《上杭县地名录》,均找不到“瓦子街”等相关地名的记载,而...
· 一本泛黄的老族谱,记录着于家堡的变迁
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据于永礼老人称,于家堡就是因为于氏家族首先定居而得名。昨日,记者和滨海文化搜集人李学韩一道,聆听了老人族谱的故事,探寻了于家堡从明永乐时期的渔民村落、到清代军事要地、再到如今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昨天上午,记者和李学韩在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小区见到了于永礼老人。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厚厚的家谱扉页已经发黄,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记者看到,家谱的首页是先祖于英、于潮的名字。李学韩告诉记者,根据他查找史料考证,最早在于家堡定居的正式于英、于潮两兄弟。“明初,两兄弟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逃荒来到这。由于这里临海打渔方便,就在此定居。”于家堡因此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之一。此后于氏人口不断增多,成了这里的大户,于家堡因此得名。此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于家堡也成了外国人登陆、易货的重要地点。20世纪初...
· 访铜鼓卢氏山庄记
从武汉出发经过黄石、大治、咸宁一路风尘仆仆赶到革命圣地――江西铜鼓,在铜鼓的高速路口,被早已等待迎接的卢成美率领的两车铜鼓卢氏宗亲和铜鼓县有关县府领导深深的感动。虽舟车劳顿,但一路碧绿油油的景象,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扑鼻而来的清香,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随着轿车的移动,心也不免激动起来了!轿车很快进入了山庄林道,古朴古香的客家土楼和田园农舍以最美的姿态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宗亲!远远望去“卢氏山庄”四个大字高高地悬挂在山庄大楼之上。铜鼓山庄是卢维美、卢成美兄弟创办的,是卢氏的标志性的、养心度假的山庄,山庄总占地面积30多亩,背倚绿树,翠竹成阴。山坡、梯田、前面鱼塘荷池,旁边保留着完整的客家文化的土楼,周边大都是卢氏人家,山庄建筑别有一番风土乡情,既有豪宅气魄又有客家园庭风格。圈里自养的鸡鸭鹅、山羊、家猪,荷塘里的鱼,荷花田里莲藕,菜园里青菜、韭葱等无不体现着客家乡土风情。晚宴在山庄二楼宴会厅,热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