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宗亲都看看,祖先教你怎样交朋友
卢氏宗亲都看看,祖先教你怎样交朋友,德州卢氏是明清时期运河区域兴起的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宦家族之一,一门八进士,举人、贡
德州卢氏是明清时期运河区域兴起的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宦家族之一,一门八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庠生多达130余人,有“六代八近士,一门三翰林”之誉。
卢家曾经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卢家人慎交友,交良友的特性,在族谱中作为家训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科举功名之外,卢家最为使人所称道的恰是其良友众多。
吴敬梓唯一手迹写的是与卢家交情
“玉门关外狼烟直,毳帐穹庐特角立。鸣镝声中欲断魂,健儿何处吹羌笛……”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所做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由文史大家丘良任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偶然发现,成为吴敬梓传世的唯一手迹。
这首诗竟与德州卢氏有莫大干系。诗中的“雅雨大公祖”,指的就是德州卢氏在清代的代表人物卢见曾。
卢见曾,号雅雨山人。清乾隆五年(1740年),已经50岁的卢见曾,因为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得罪了扬州当地的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遭诬告被发配塞外二十五军台。
发配边疆是凄凉的,众友人送卢见曾出塞远戍,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特意绘制《雅雨山人出塞图》,39岁的吴敬梓在画上题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这首题诗后来从原图中被割截另行装裱,现藏故宫博物院。
德州市档案局(馆)调研员、研究馆员张明福认为,在题诗中,吴敬梓称呼卢见曾为“大公祖”,而称自己为“治晚生”,可看出吴敬梓与卢见曾之间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题诗内容也透露出他对卢见曾获罪充军塞外愤愤不平。
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先生所著《吴敬梓评传》,多少能帮人了解吴敬梓与卢见曾的关系。吴敬梓的诗最后一句“蔽芾甘棠勿剪伐”,“甘棠”源于诗经,后人在称颂有德政、泽及人民的地方官员常用“甘棠遗爱”一词,吴敬梓以此称颂卢见曾,不仅切合他们的关系,个中更有亲身感受。
两人的交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雍正末年,卢见曾任江宁知府期间,认识了为人豁达并富有文采的吴敬梓。乾隆元年(1736年),46岁的卢见曾第一次出任两淮盐运使,此时的吴敬梓35岁,家室开始没落,于是他被聘为卢府幕僚,而《儒林外史》的写作就在此期间开始。
乾隆十八年(1753年),63岁的卢见曾第二次出任两淮盐运使。翌年,吴敬梓赶赴扬州,再次投靠了卢见曾。这时的吴敬梓,已经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没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54岁,卢见曾承担了一切丧葬费用,还资助其家人。
当年,卢见曾的座上客众多,如戴震、惠栋、郑板桥等著名文士。而与他们相比,吴敬梓当时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卢见曾也没有对他特别看重。然而,对于家道没落的吴敬梓来说,卢见曾的赏识和资助至关重要。
吴敬梓对卢见曾的友情牢记在心,还把他写进了自己的《儒林外史》。张明福认为,《儒林外史》第7回、22回、29回均提及两淮盐运使荀玫,实际是隐指卢见曾。第7回叙述了荀玫的进阶之路,从中秀才到殿试中第三名进士;第22回中,以荀玫所作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便难”,点出荀玫已任两淮盐运使;第29回中,更通过衙门书办的口,透出荀玫被朝廷查办,“董书办道,荀大人因贪赃辞官了。就是这三四日的事。”让人一看就知道荀玫的生活原型是卢见曾。
清朝中后期德州卢家大院复原图。 王守栋供图
广交文士,写首诗都能有七千多人和
76岁的德州卢氏后人卢赞一居住在德州黄河涯镇金庄,距城区约十公里。清明过后,村外的马路两侧,开满了桃花。
自1999年退休,卢赞一一直致力于传播德州卢氏家族的文化。他遗憾地说,在德州黄河涯镇纪庄,卢见曾之子卢谦在致仕后建造了占地上百亩的卢家大院,后来被称为“相府”,可惜民国时毁于大火,这让今日德州已难以找到卢家辉煌的痕迹。
尽管如此,卢赞一说,德州卢家的一些作风一直被传承。比如卢家人一贯喜欢交朋友。明末的卢世傕仰慕杜甫,曾修筑一园子,内设“杜亭”,用于交游会友,饮酒赋诗。他不仅与德州及附近州县的文人交游,而且与当世文宗硕儒亦过往甚密,如文坛领袖钱谦益等,无不与他把酒吟对。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诗人,而卢世傕酷爱杜诗,两人以“钱卢”并称于世,并经常围绕“杜学”交流。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钱谦益获释,离京南下。中秋夜,卢世傕等众友人为钱谦益饯行,钱谦益写下五言组诗答谢。此前,钱谦益身陷囹圄时,卢世傕不避嫌疑,远接高迎,慷慨相助。
卢家人交友广泛,但他们会谨慎选择朋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与卢家人做朋友。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守栋介绍,卢家人对如何交友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交友更重视对方的品行。
在研究过德州卢氏家谱后,王守栋发现,卢氏家训中记载:“交友最宜谨慎,辨其邪正,察其是非”。而如何分辨正直与的人,卢家人有清醒的认识,“大抵正直之人,不肯苟且迎合,遇事却有公论。邪僻之人,则惟知趋势附利,伺人意一位喜怒,至稍有利害又引引嫌自避,或假仁假义以行其似,或藉声援以结其心。”
卢见曾一向爱才、重才,不问出身,只论学问,在他身边,逐渐汇集了一批文人学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按照公历算,这天是4月20日,恰逢谷雨,故乡德州的桃花早已盛开,居于扬州的卢见曾邀郑板桥、金农、袁枚等友人集于红桥,举行休禊,即一种诗人雅聚活动。卢见曾作红桥休禊诗——《翠华甫过,上巳方新,偶假闲暇,随邀胜会,得诗四律》,之后众多文人相和。据同时期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卢见曾赋诗之后,相和者竟达数千人之多,“其时和修禊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一时盛况空前。
其中,山东老乡兼老师、康熙年间的文坛盟主王士祯也参加了这次修禊活动,为卢见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从而确立了卢见曾乾隆初期文坛盟主的地位,终成一代巨匠。
被判极刑前,纪晓岚冒死通风报信
认清楚一个人是不是知己,不在于能否共富贵,而在于能否共患难,或者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卢见曾宦海浮沉几十年,两度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受挫。乾隆五年(1740年),卢见曾因被诬告出塞,门生夏之璜、朋友汪履之甚至以身相随,陪他在塞外待了四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引案”发,乾隆要求严查,查案人员最后查到了卢见曾身上,此时的卢见曾早已回家养老,但仍被判绞刑、抄家。据张明福介绍,当时有4名朝廷要员冒着被杀的危险,通过卢见曾的儿子给卢见曾通风报信。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在乾隆身边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纪晓岚与卢见曾交好,曾将长女嫁给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因为私心,两淮盐引案结案后,纪晓岚被发配乌鲁木齐。清廷的处分决定写道:“纪昀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被抄家后,卢见曾之子卢谦受到牵连,被发配塞外军台,卢家人生活困难。此时,卢谦的亲家长山袁氏伸出援手,将卢谦家人接到家中。三年后,卢见曾被平反昭雪,但是家已被抄,无法生存,卢家人最后寄居长山袁家达四年之久。
患难识知己,日久见人心。在卢家遭到巨大困难的时候,朋友纷纷伸出援手,使得卢家能再次奋发。后来,卢谦的三个儿子全都考中进士,其中,卢荫溥在清道光年间成为内阁大学士。
卢家中人,为官者众多,在官场上,选择朋友非常重要。选择清正之人为友,则会向他们学习,一身正气;与之人为友,则免不了被他们拉下水,同流合污。他们谨遵这样的教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时至今日,通讯如此发达,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择友就显得更为重要。卢赞一说,“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朋友,那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宗亲你的族谱你看得懂吗?教你怎样看懂族谱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
· 卢氏宗亲都考究一下甬东合岙卢氏族谱序
卢家地处鄞州东极,现属鄞州区瞻岐镇,一九五三年九月前属镇海县,称泰丘乡、合岙乡等,背山面海,环境清幽,物产丰盈。明初衣德堂九世永宁公自定海金塘迁入,历经定仁义礼智文行正德元惠忠良永承昌益上绍道统惟学有名二十五代,六百余年薪火相传,瓜瓞绵绵,子孙淑衍,至今人口已达一千五百七十余人,成为人杰地灵的文明村。溯我卢氏宗姓,自齐太公姜子牙第十一世传人傒公受封卢邑,始为卢姓开基鼻祖,秦代博士卢敖居范阳,发展为名门望族,历代名人诸多,史册记卢姓宰相十九人,尚书十三人,刺史八十九人,将军七人,其中唐代就有八相六卿四帝师七状元。甬上名宿杨翰芳先生在《卢氏世谱序》(本谱已辑录)中已作简介,卢氏在明嘉靖、民国戊辰年间修过谱牒,多有记述,民国戊子年亦修过续谱,可叹文革浩劫,谱毁文断,世系世藻难觅。谱为一族之史,亦是明世系、辩枝系、尊祖宗、敦睦族的重要资料和档案凭证。时逢甲午,社会进步,氏族文化研究盛行,而衣德堂卢...
· 龙溪都华清卢氏寻根
本人是惠来华清人氏,因本村宗族逐渐出现忘古现象,尚不明确本宗祠是来自那里?现寻求向社会各位卢氏宗亲共同探讨。华清(下涌)分为四个片:一二三片为大祖祠。四片为二宗祠。本人是东耕公派下子孙是大祖祠。听乡里老辈人讲我们是从碣石大塘来的,也有说四片是从大塘的,在一百多年前,我祖上有人商议,同四片人一起去大塘认祖,可没等你一起去,人家自己跑去认了,结果现在变成四片就是从大塘来的了。现在不知道祖上是那迁来的。我东耕公来华清创基业时候应该在明朝成化末年,卒于明嘉靖年间,来时已是多居姓村,逐渐形成今全为卢姓,东耕公派下子孙现已有二万有余了。听说来时带阿妈一起来,墓不详。但据我知的,乡里有“月地妈”一墓,不知是谁的,无人承认,碑上写着卢氏始祖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各位宗亲都过来看看中华郑氏家族赋,霸气吧
万姓同根,根为伏羲;中华同源,源在黄帝。郑姓家族,源远流长,雄风千古,世人景仰。先忧后乐,承前启后,代代接传,文正势强。光宗耀祖,孝之大也,郑家儿郎,彪炳千秋。前有郑桓公,周宣王同胞之幼弟;后而起郑国,郑桓公开国之懿范。相传为神,其子有郑武公,助周平王固东周;建新郑国,郑氏子孙繁衍,世袭郑公之称号。念天地之悠悠,文韬武略,浩然正气,郑家世代,君子可交;独悟觉而皇皇,大孝大忠,大智大勇,神州人物,义行古今。巍巍兮如高山,浩浩兮似长河。祖先青史,源自三千载;子孙缠绵;兴于百千代。时有大名,声气显赫。后继郑庄公郑穆公郑定公,或至美女西施郑旦;代有郑国、郑吉、郑当时,亦有楚怀王夫人郑袖。郑买嗣,杀南诏家室,称唐末五代一世国王;子郑隆,亶承继父位,于宋朝之后郑姓遍天下。义收郑谱,继承大统。日月流转,光阴荏苒。皇皇中华,承载百族,泱泱大国,生民繁衍。郑氏之树,根深叶茂,千年悠忽,硕果斐然。计数人丁,超...
· 卢氏宗亲您知道凤港寨卢氏的风水案件吗
卢氏宗亲您知道凤港寨卢氏的风水案件吗凤港寨卢氏四世祖墓葬于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地名为飞凤地。相传此墓何野云先生献图,该墓来龙蜿蜒起伏,节节蜕变,到穴场时青山环抱,绿水缠绕,关栏严密,前朝三座峰峦齐美,构成了笔架山,卜示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文风蔚然,后昆昌盛,延绵世泽,是一处风水宝地。扫墓固定日为每年霜降那一天。早在明朝,凤港卢氏是殷实大户,上坟扫墓的事就交付家仆代劳,那知被叫去两英马脚埔扫墓的家仆行至两英圩时,将主人拿给他购置祭品的钱在两英圩找一间酒店食酒,不把主人交付上坟扫墓当一回事,酒食完毕后,下午便原路赶回凤港寨,年年如是,十几年来,一直都没有真正到过两英的马脚埔墓地祭拜过我居士祖。在两英附近的河浦黄厝早已对该处凤水垂涎三尺,发现该墓一直没有后人来承嗣祭祖,便把此墓的卢字姓改为黄字姓,占为己祖奉拜。等到我凤港卢氏发现时,河浦黄氏己在我祖墓那里祭拜多年了,他们承嗣祭拜后,子孙后代也兴旺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